【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作者:高忠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14 | 点击数:7087
 

摘要:信仰空间是古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古村落信仰空间或被遗弃,或在延续,或被改造,或者重建,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对襄汾四个古村落的调查表明,古村落信仰空间与人生仪礼、历史传统、民间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当下在古村落建设中合理利用信仰空间可延续村落文脉,促进村落公益事业发展,加强村落地域认同,更好地保护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者的研究和先进理念的指导,探究古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重建和再利用对乡土社会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的意义,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会变迁;古村落信仰空间;文化传承;乡土传统;社区认同


  中国有五千多个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镇,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1],其中山西是古村落比较集中的省份。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古村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颓败甚至消失。与之相应,古村落原来所具有的代代相继、传承至今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譬如悠久的历史景观,独特的民俗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作为中华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古村镇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的公共空间的保护尤其重要。

  作为多元性的空间,包含有物质和非物质等层面,并且具有丰富的时间观与象征性[2]。古村镇的公共空间往往凝聚了传统社会村镇民众生产、生活方面的丰富信息,形成了独特的民众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人们在这些空间里经历生老病死、共度岁时节日、开展人际交往、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熏陶。在转型期的当代社会,古村落信仰空间或被遗弃,或在延续,或被改造,或者重建,呈现出复杂的状态。本研究将吸收以上研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山西襄汾县的几个古村落做初步调查,梳理古村镇信仰空间与人生仪礼、历史传统、民间记忆的关系以及当代再利用的状况,对传统社会村镇公共空间的形成演变和实际功用进行探究,并对当今社会变迁背景下对公共空间的再利用途径和实际效果进行细致地田野考察,探究在古村落保护中公共空间的保护、重建和再利用对乡土社会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的意义,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古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古村落信仰空间与人生仪礼

  人生仪礼又称“通过仪礼”,是指人的一生中必须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特殊的仪式作为标志,通过举行这些仪式获得整个社会的承认和评价。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在山西襄汾各村,还有满月礼、十二岁生日礼、三十六岁生日礼等,都可看作人生仪礼内容。各种仪式不仅在自己家中举行,还有在村落信仰空间的仪式环节。村庙是村落的区域信仰中心,在这里举行仪式,人们一方面通过供奉神灵增进人神交流,另一方面,也可增进乡民交流,强化共同体意识[3]因此,在不同的村庙举行人生仪礼活动成为民众的惯常做法。

  (一)北李村:魁星阁与满月礼

  新生儿出生三十天后,主家必须操办宴席招待亲戚朋友,这叫“过满月”,贺礼中姥姥家礼物最重,除油食、面食及两个大镟子之外,棉袄单衣、鞋祙、帽子等四季服装和各色玩具一应俱全,并将礼物摆在院中心的桌上让亲朋好友观赏品评。礼金更不能少,少则三五百元,多则上千元。祭祀天地的仪式隆重热闹,众人要磕头祷告,鸣放鞭炮,敬香敬表,在家里完成祭祀仪式。还有重要一环是在村里或亲戚中找一位儿女双全、文化程度高的“体面人”,抱着孩子到学校、大队等地方转一圏,叫“出相”,寓意长大后有文化,有出息,这是传统观念的表现。2015年北李村在原来的遗址上新建魁星阁,这里成为满月“出相”又一必去之地,表达了人们对后代长大后有文化、有出息的企盼。

  (二)陶寺村:古树与十二岁礼

  神树崇拜作为一种古老而奇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自然崇拜的产物。神树信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现了神、人、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4]。

  在陶寺村鼓楼东50米处有一株古柏,立于悬崖边缘,探身崖外,老树横枝,如虬龙盘旋,却有龙钟之态,为求寿祈福之地。故小孩十二周岁后,便把脖子上戴的长命锁挂于树上,以求平安。

  东侯村北门城内东侧的华严寺,建于宋元时期,南北大殿分别供奉千手观音和释迦牟尼。寺院内长了上百年的柏树,树身高大粗壮,枝叶繁茂。侯村人将其视为神树,有的村民会把自己的孩子认给此树,即“认干爹”,认为这样可保佑孩子平安健康成长。每逢岁时节日,村民还会在此树前上香磕头,挂红布条,祈求平安顺利。

  (三)东汾阳村:三十六岁生日与村落庙宇

  晋南以三十六岁为人生一大节点,民间有过三十六本命年这一传统,以求神酬神为主要形式、以辟邪为主要目的,同时有为村落演戏、放焰火等公益活动。东汾阳村的有三座小庙与三十六岁生日礼有密切关系,分别是第一组的菩萨庙,第二组的三官庙和第三组的娘娘庙。

  菩萨庙在东汾阳村的东城里,2010年由该村三十六岁的同龄人捐资重修,现菩萨庙墙壁嵌一通,为《重建菩萨庙碑记》:

  东汾阳村原有菩萨庙一座,创建已有数千年之久。此神殿庙宇由前人屡经修葺,庙容辉煌金碧,绿杨横道,翠柳掩门,洵运会之所也,百余之前受风雨飘摇鸟鼠损伤,庙顶及墙毁坏一空。当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现有我村三十六岁的男女青年及广大仁人君子好善乐施,解囊积报捐资,集腋成裘。新建成菩萨庙宇一座,有福缘善庆建庙神有位,敬神者有求必应,永保香火千年红,神前红烛万载明。

  建庙负责人:赵参喜、赵天保、孙长德、李冬来、书丹、薛长庚、镌石、张大虎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

  同一条街上有娘娘庙一座,为三组所有,组员轮流管理。三官庙在村后巷,现只有三官的画像。重建于2005年,2015年新农村建设,注重文化建设,重修了三官庙。每年正月十三到十六人们会在庙前挂上红灯笼,多为三十六岁同龄人捐赠,因三十六岁为人生一大节点,意为破财消灾,每年由三组的其中五个家庭负责组织筹资正月活动,根据个人经济情况出资。收的多了会请人表演歌舞戏剧,收钱少了就仅仅放烟花。除此之外结婚、生子等喜事也会有人捐献灯笼。灯笼上会书写“某某敬献”。现人们经济富裕了,大概2005年后,人们会把灯笼从腊月二十九一直挂到正月十七,增加了村落的节日气氛。

  (四)东侯村人生仪礼与关帝庙

  东侯村每个城门上都镶嵌石刻牌匾,东城门上方刻字为“望汾”,西为“拱极”,南为“望平”,北为“贞元”,小东门上方是“月乐”。在小东门东约200米有一个砖石卷砌的门洞,上方刻有“酆安”二字,村里人办丧事去告庙都要从这条路经过,酆是指阴间,酆安意为入土为安。

  东侯村有关帝庙一座,现存正殿一间,内有蒙面关公之像一座,村民说这是“真人不露相”之意,正殿门口有石碑三通,均为修缮之记;东西两座廊房,挂有人们祈愿求神布施的红布,书有“保我安康”“保护平安”等字样,还有村内三十六岁同龄人所赠的锦旗,上书“神灵保佑,平安幸福”,也有“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赞誉和对自己期望的表达。关帝庙作为东侯村的村落信仰中心,凝聚着村民对于一切美好愿望的追求。新生孩童由父母的带领下在关帝庙中接受神灵赐予健康成长的“福佑”,三十六同龄人也将关帝庙作为保佑平安的精神寄托。人生仪礼与关帝庙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神定期互动的场域。关帝庙占地很小,声势却足够浩大。每年的三月初八是这里的庙会,商品交流、剧团杂技、祈愿求福是庙会的主要活动。邻近的常村、安平等村甚至乡宁县前山的人们都来这里,大戏要唱五天,祈愿求福之人拥满整个关帝庙。庙前的集市广场以服装为主,人声鼎沸,一直延续到村东门外的南北向大道,商品还有食品、肉、蔬菜。平常逢三、七、十为集,东侯村集市琳琅满目,人们不必去镇上采购。

  二、古村落信仰空间与历史传统、社区认同

  对整个村落空间的记忆包括村名来历,是民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村落或社区认同的重要原因。

  (一)村落景观与民众记忆

  古村落的选址往往有很大的讲究,其山水、地形、生态、宗族或建筑布局构成完美的吉祥意象,村民代代流传,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宜居环境的认同,传递出特定地域人群的文化思想[5]。同时,信仰空间和村落空间具有叠合的一致性,是对村落空间的反映[6]。

  据侯村人说,侯村的格局为龙形,北门外是个龙头,到河滩有一条官道,桥坡一直伸到河滩里,人们认为是龙舌,说龙在喝水。进村后有一个大天池,鳖形,以前天池两边各有一个胡同,人们说是龙的两个胳膊,又有两个巷子是龙腿。一直到南门外有很多家户,这就是龙骨,一截一截的,小渠则被人们视为龙爪。

  陶寺村则被看做“九凤朝阳”的村子。因为村南崖沟上曾建有九座庙宇。很多村落有独特的景观,常被称为村落六景、八景、十景。其中陶寺村八景为①:

  1.前门大街

  村中东西大街长一公里,路面平光,房屋整齐。店铺一个挨一个,每逢庙会集市,更是热闹非凡。在旧社会街上有两家当铺,两家花店,两家药铺,一个邮政代办所,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京广杂货样样俱全。

  2.坐井观天

  关帝庙和文庙靠的很近,不过五米。两庙建筑都很高,坐在文庙前井台上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一缝天,古人称为坐井观天。

  3.楼台相会

  关帝庙和文庙很近,庙前有一水井。古人说,关公和孔子常在井旁畅谈天文、地理、兵书、兵法。无所不谈,故称楼台相会。

  4.奇特珍珠塔

  每逢春暖花开,各地长出了奇花异草,唯独此土塔除满地是鲜红像珍珠一样的红苗苗(即枸杞草)外,别无其它花木,珍珠塔由此而得名。

  5.万人伞

  从前每当孩子们长到十三岁时,为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大人们把孩子们脖子上带的布项圈都要用绳子系在这颗奇特柏树枝上,以示孩子长命百岁。这样长年累月,柏树枝上掛满了各式各样的布项圈,万人伞以此而得名。

  6.九凤朝阳

  村南崖沟上建有九座神庙:千年菩萨庙、龙王庙、普救菩萨庙、罗汉庙、火神庙、娘娘庙、观音菩萨庙、魁星庙、祖神庙。庙宇分布匀称蜿蜒由西向东(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万盏灯火齐旺,好像九只“金凤凰”)逐步升高,以祖神庙为凤头面朝沟南一座朝阳沟。远望好似“九凤朝阳”。

  7.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生长在村中心,关帝庙前,南北两侧共有三株,南面这株最大,树围足有七八揽粗,树根长出地面一米多高,树冠庞大茂密,遮阴数十米,

  8.水中捞月

  关帝庙南有一天池,四面用青石砌成,顶部用青砖做成花墙,专供下雨后积蓄雨水,供村民们洗衣服、饮牲口、暑天洗澡。天池东面与公安房相望,公安房的窗户和天池相对照,每当下弦月从东方升起,月影正好透过公安房的窗户反射在天池中间的水波中,月影随水波飘荡,情景十分可观,人们将此景称为“水中捞月”。

  中国古代村落构景,沿用了传统的“八景”手法,因而使村落景观更加生动和具有文化内涵[7]。陶寺村的八大景观中除了前门大街、奇特珍珠塔和千年古槐外,都是村落信仰空间。这些神庙景观不仅满足了当地村民的信仰需求,也因精美的建筑、独特的景观组合和神奇的传说故事成为村落最美的景观代表,甚至是地标。现在除大树和关帝庙外,大多不复存在,但一直活跃在民众记忆里,成为村民最美好的“乡愁”。

  (二)村落信仰空间的集体记忆

  陶寺村关帝庙南侧有一座娘娘庙,供奉子孙娘娘。她慈眉明目,心地善良,钟爱百姓,善解人意;是一位专给人间家庭赐金童送玉女的娘娘,深得百姓的敬重和崇拜。她的娘家是中梁村,婆家是陶寺村;每年3月25日村民们抬着娘娘从娘家或婆家去南太山朝山时,她头戴凤冠,身着霞帔,脚蹬红绣花鞋,被梳装打扮的花枝招展;由在村中挑选的体态美貌,个头适中的四个姑娘在轿边陪侍。抬轿的一班八个彪形大汉,身体结实,威武雄壮。谁能被挑去为娘娘抬轿都倍感荣幸,企盼子孙娘娘在某一日赐给自家儿女。上午时分云集山顶,将娘娘的花轿放在太山庙的大院中央,由陶寺和中梁的“管老执事”带领朝山的人们烧香朝拜。事后由陶寺村管老对所有参与朝山的人设宴管饭三天,让人们一饱口福尽兴游玩。娘娘在山上呆三天后,回娘家或婆家都是一住一年。每年三月廿五照此不误。

  平时个别育龄妇女久婚不育,也悄悄去娘娘庙烧香祷告求儿生女,以繁衍祖门烟火使后继有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普及,百姓们生儿育女观的更新,娘娘庙里的香火不再缭绕,早已门庭冷落了,即便有些游人进庙,也是听听关于娘娘的神秘的传说罢了。

  陶寺村还有七寡妇求雨的传说。陶寺村地处旱垣,地下水流奇缺,雨水稀少,十年九旱庄稼丰歉听天由命。天旱时,陶寺村人往往会求助于神灵。求雨的方式叫“七寡妇求雨”。就是在村里找七个寡妇把寄宿在东坡沟庙内的龙王爷的“三太子”给偷回来,每日在烈日下暴晒“三太子”;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龙王爷心痛娇儿晒病,就骑上玉马从东海龙宫调云拨雨,不日细雨绵绵甘霖喜降。事后,给龙王三太子缝上一身崭新的龙袍玉带,让其穿上仍悄悄地送到东坡沟;而东坡沟也见怪不怪了,因为下雨他们也是受益者。

  (三)村落信仰空间与区域认同

  村落信仰空间属于不同的群体,这些群体间互相竞争,也有很大程度的合作。他们通过庙会、祭祀或其他活动维系着此间的微妙关系。

  1.侯村的三村六院与千年古柏

  侯村是东侯村,南侯村和北侯村。这是从姑射山脚下搬迁过来的村落,因村落发展,人口增加,原先的村落空间不足,同宗亲族先后迁居在附近,形成三个较大的群体。西南的称为南侯,西北的称为北侯村,原先的侯村为东侯村。

  东侯村北寺有一个千年柏树,被当地人供奉为神树,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上把三村六院与古柏联系起来。六院则是指一定的区域,比如正东院指东侯村东城,正南院指东侯的南城和西城,正北院指东侯的北城内,正中院指东侯中巷里,西南院和西北院分别指南侯村和北侯村。这三个村子六个片区,据说是代表不同的侯氏后裔。他们在正月闹社火时都会在队伍最前面高举各自院分的招牌。村民们普遍认为千年柏树的主干分三枝就是三村,三枝又分六股枝,这就是六院。枝与枝之间的距离大体相等,但西南、西北方向的两树枝比较细,指南侯和北侯人数较少,北面的树枝粗壮,指东侯村人数最多。后来有一年向南的一枝突然断了,这一年日本侵华来到襄汾,南侯村遭殃最厉害,几乎整个村子都被毁了①。虽然现在侯姓人很少了,但他们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因而三村关系颇为密切。

  2.赵氏孤儿传说圈与村落公共空间

  赵康一代是赵氏孤儿传说的流传地,赵康被认为是“赵盾故里”。这里以赵盾故里东汾阳为轴心,晋国国都腹地七村都以赵氏后裔住地而命名,即:赵康、赵雄、赵豹、南赵、北赵、大赵、小赵等村。东汾阳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均为赵姓。实际上赵氏孤儿传说的辐射圈更广泛:西汾阳村有赵盾墓地,赵雄村有赵家三百六十口人的坟冢(现仅存第七座,当地视坟冢上柏树的数量而定论为第几座),程公村有程婴墓(衣冠冢),南北膏庾村相传是韩厥故里(原膏腴村叫韩家庄子,现韩厥碑存于汾城镇文庙),三公村是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三人商议救孤之地,太常村是赵氏孤儿藏匿之地(原叫没娃沟),晋城是原古晋国都城,史威村与杨威村当时是军营,永固乡原姓人基本为屠岸贾后人。在这些村庄,因有大量的历史遗迹,赵氏孤儿的传说广为流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下一条: ·[朱婧薇]中国鼠婚故事研究90年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邮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与创新交融论坛举办·[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