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作者:刘晓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4-13 | 点击数:7586
 

  摘要:石敢当由中国传入琉球群岛的历史非常久远,流播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积淀。琉球石敢当文化的存在形式,形象地反映出琉球群岛如何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多种文化影响下发展起自己的文化,并不断将整个东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石敢当文化在琉球群岛当代生活中的最新衍化,正是这一文化内化状态的一部分。

  关键词:石敢当;琉球;文化交流;泰山;东亚

  作者简介: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


  在今天的琉球群岛,分布着大大小小一尊又一尊的石敢当。2016年7月,笔者有幸作为琉球群岛石敢当调查团队成员之一赴日本冲绳做了为期十天的田野考察。考察期间我们在琉球群岛的墙根、街巷、桥头、要冲看到了许多用来保平安、吉祥的石敢当。回国后通过整理考察所获材料并着手梳理东亚地区石敢当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逐步意识到琉球群岛的石敢当习俗是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中一个有特殊意义的题目。这一题目可资研究的文化层面非常丰富。琉球群岛的石敢当文化遗存不仅历史久远,有深厚的文化积累,而且围绕这些石敢当还产生了许多民间传说,同时在琉球群岛,石敢当文化也出现了多种变异现象。更主要的是,伴随调查的深入,我们认识到琉球的石敢当文化,实际上是存在于琉球群岛古老的文化积淀之中的,是岛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多种文化影响的一部分。以下拟综合本次田野考察与相关文献资料,对琉球群岛石敢当文化做一考察。不过,一则在琉球群岛调查时间有限,二则笔者于石敢当研究的相关知识也积蓄有限,因此行文难免挂一漏万,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多为斧正。

  一、历史久远的琉球石敢当文化

  本次赴琉球群岛考察石敢当的考察团队,是由泰山石敢当研究院房庆安先生组织的。因为主要成员大都来自山东,所以对标有“泰山石敢当”的石敢当最为留意。从学术角度看,关注“泰山石敢当”这五个字,与石敢当起源问题有关联。学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琉球的石敢当文化,源自福建。很多学者都认为当年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时带去了中国的风水文化,也带去了石敢当习俗。与此相关联还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需要提及,即认为石敢当起源于福建的观点,主要理由即宋人所发现的唐代时期的石敢当就出自福建莆田。但因为史料阙失,这两个观点今天都不能完全做定论。而对于思考这些学术问题,琉球群岛石敢当的存在状况或许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参考。

  琉球群岛存在的石敢当与石敢当相关的文化,在整个东亚地区都是非常突出的。从保存的数量来看,琉球群岛可以说是世界上单位面积石敢当分布最多的地方。这一数字不仅在日本是最多的,即便在中国大陆,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域能望其项背。琉球石敢当的这种普遍性存在,很早就引起派往琉球的中国使者们的注意。清人周煌《琉球国志略》在记载琉球人居住情况时就云:

  琉球屋宇不甚高。以近海多风。去地必二三尺。以避地湿。每一间,瓦脊四出如亭子样。瓦皆width=17,height=14,dpi=110瓦。粘盖极厚。非此不能御颱飓也。门窗皆無戶枢。上下限俱刻双沟道。设门扇。其中为方格。以纸糊之。左右推移。以为啓闭。外限复设板门重叠。一处闭门。递次至末。扇內有暗栓。自落限窍。屋用樫木。纹理细润坚重。千年不蠹。出奇界岛尤良。然价重难购。故久米有从仕多年。尙处茅屋者。壁无粉墁。多用砑粉花笺及名书画表之。皆一行作屋。無重复室也。居无砖墙。惟疊海崖砺石砌成。贵家有削磨极平者。屋上門前。多安瓦狮。及立片石刻石敢当。屋中开轩多旁向。或东或西。米廩亦悬地四五尺。远望如草亭。下施十六柱。柱间空处。可通人行。上为板阁。村民有数家共一亭者。此亦录其大略也。[注]

  周煌出使琉球为乾隆二十一年(1756),可知其时琉球岛上立石敢当已经流行成俗了。嘉庆十三年沈复随赵文楷副使李鼎元册封琉球记所见闻,亦于石敢当有所记述:

  女皆黥首、指节为饰,甚者全黑,少者间作梅花斑。国俗不穿耳,不施脂粉,无珠翠首饰。人家门户,多树石敢当碣。墙头多植吉姑罗或樑树,剪剔极齐整。[注]

  这种情况在日本战前统治时期也没有发生变化。战争期间出版的《冲绳百话》中如此介绍石敢当:

  走在那霸或首里市内,在丁字形道路的尽头,必定立着刻有“石敢当”的碑石。其中也有把字写在木头或木板上的。可以说石敢当是冲绳特产之一。看着应该读作“sekiganntou”,但在冲绳却读作“isiganntou”。这一民俗分布广阔。数量上到不了城市那么多,但在冲绳全岛都存在。在萨摩、肥后地方以及京都高辻天满宫社头等地也都有,不过比较而言数量更少,更远则到东京北面的秋田。

  石敢当似乎是一种用来起辟邪作用的东西,这一习俗当然传自中国。传闻是西汉时代一个力士的名字,也有人说是晋愍帝时人。据说本来是上刻石像下面刻上石敢当三字。石敢当平生逢凶化吉,御辱防危。后人因此于道路冲要之处以石刻其形,书其姓,以护居民云。[注]

  该书作者岛袋源一郎出生于国头郡今归仁村,一生热心琉球乡土文化,积极推动琉球旅游事业。岛袋源一郎写到的“其中也有把字写在木头或木板上的”这句话非常值得注意,因为我们可以推断,在琉球群岛的石敢当信仰中,与石头相比,“石敢当”三个字才是更根本的。[注]

  考察期间,我们专程前往琉球群岛三十六岛之一的久米岛,去考察一尊立于雍正十一年(1733)的石敢当。这尊泰山石敢当立在去上江洲家的途中,高115厘米,宽28-41厘米,厚12厘米。时间上,这尊石敢当比前引周煌1756年出使所著《琉球国志略》,还要早二十三年,是具川志村(现久米岛町)1994年认定的指定有形文化财。据考察团学术顾问、石敢当研究专家叶涛介绍,这尊石面已经出现严重剥蚀的石敢当非常珍贵。第一,存世的石敢当非常多,但直接在上面明确刻年号的非常少见。这也是至今琉球群岛所见石敢当中唯一一尊明确写有年号的石敢当——当时琉球王国使用清朝的年号。第二,琉球群岛的石敢当,直接写成“石敢当”的最多,偶尔有写成“石巌當”“石岩當”“石巌堂”“石散当”“石敢堂”等字样的,但直接题写“泰山石敢当”的数量并不多。第三,这尊石敢当有115厘米高,形制足够大。究竟当时是什么人、为什么立这尊石敢当,今天还没有资料可资说明。京都大学横山俊夫教授整理了上江洲文书二千二百多件[注],这些文书中是否有一些可以参考的线索,还有待今后的深入考察。

  久米岛地处琉球王国和中国之间,古代琉球人归航时,从海上望见久米岛就知道到了琉球地界。[注]此地与中国发生直接关系正是前引全魁和周煌出使海上遇难之时。《琉球国志略》卷七《祠庙》对此有非常生动的叙述:

  伏念臣等始渡海时,以六月初十日出五虎门,十三日已见琉球之姑米山。十四日近山下椗守风之次,适当暴期,波浪兼天,舟身震撼,呕逆颠仆者无数。臣等屡祷于神,神出筊示谓:“宁泊此,毋舍去也。”於是肅將简命,虔告天妃:“神若默佑生灵,当为神乞加封号,並请于冊封之年,明颁谕祭。”奈臣等忠信未孚,延至二十四日夜台风飓大作,椗索十余一時皆断,舟走触礁,龙骨中折,底穿入水;时既昏黑,兼值雷雨,距岸约六、七百步許,自分此时百不一生。呼籲之顷,忽神火见于桅顶;又海面灯光浮來,若烟雾笼罩狀。举舟之人,皆所共见。乃胥呼曰:“天妃救至矣!”须臾,舟稍向岸,赖一礁石透入舟腹,得不沈溺,复不漂流。以故解放本舟小船,次第救免。

  臣等于万迭惊涛之中,齎奉节、诏、赐物登岸:实皆荷我皇上洪福,恩同覆载,履险终平,而天妃阿护之灵,尤其彰明较著者。[注]

  这次海难非常凶险,幸赖船的龙骨折断后整个船既没有沉入海中,也没有被风浪吹走,是因为恰好有一尊礁石刺入船底,并且船只已经离久米岛海岸只有六七百步。久米岛上的居民拼命救助,将船上的人都抢救下来,货物也都抢运下船。当时船上的使者和水手们暂时居住和存放货物的遗址,今天依旧保存着。遇难后,周煌曾在久米岛短暂居住过一段时间。久米岛很小,石敢当又制造得很大,所以雍正年间的这座石敢当,他应当是见过的,这也应当是他最早见到的琉球群岛的泰山石敢当。

  另一尊引起我们注意的“泰山石敢当”在那霸市首礼的当藏町。这里本是琉球王国时代的当臧村。据说为了防止邪气侵入,这里的道路有意修得有很多弯曲。这里的泰山石敢当高一米左右,上面刻着的“泰山石敢当”的“泰”字被故意划掉了。琉球王国最后一代王的名字叫尚泰(1848~1879年在位),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一个“泰”字,所以这尊“泰山石敢当”犯了避讳,于是“泰”字被凿掉了。同样的石敢还保存在位于琉球列岛冲绳群岛冲绳岛中部地区东侧的北中城村——琉球县内人口密度最高的村级行政区,这里的热田公民馆东南侧、民居的西边也立有一尊上面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敢当。这尊石敢当高102厘米,宽38-58厘米,同样最上面的“泰”字也被砸掉了,但依稀还能看出来。由此可见,清掉泰山石敢当上的“泰”字并不是孤立的行为。从当时琉球王国遵循避尊者名讳用字这个细节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此外,本部町的民居石墙中也有一尊非常大的泰山石敢当,这座石敢当具体建造的年代不清楚,但二战之前已经有记录。有意思的是“泰山石敢当”字样上面,还有“width=13,height=11,dpi=110”的纹样。尽管数量不多,但琉球本岛还是可以找到这样前头刻有“泰山”字样的石敢当。在石敢当分布密度同样非常高的奄美群岛,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敢当至今一尊也没找到。从目前看到的线索推断,石敢当这一灵石信仰最早应当是盛行于南方、特别是福建一带。后来在华北地区与泰山信仰结合后,于中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泰山石敢当。与此同时,福建一带有些地方依旧遵循旧的石敢当信仰,而这些地方正是琉球群岛石敢当的主要输出源。当然这只是依据石敢当遗存状态所做的推测,不足以为定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下一条: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
   相关链接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蒋明超]对当下一些特殊“石敢当”的重新审视
·[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
·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
·[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叶涛]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
·[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
·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王天军]丝绸之路鹰猎习俗及其文化交流研究
·对话刘守华:为什么中国没有《格林童话》?·传播民族文化 共享世界文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