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壮族来自千百年实践经验累积的农事歌谣体现了族群深远的智慧、艺术的天赋,传唱农事歌谣成为传递农业知识的情趣载体,也演绎为护佑生灵的和谐实践,并在农事劳作中倾情恋爱婚姻的难得机会;直接关注的是知识传递后生、护佑身边生灵、婚恋幸福美满,完全指向未来美好生活,对于可持续发展给以实际的切身关照,是热爱劳动的壮人生态意识的叙事,又以族群歌圩文化为表征,呈现了浓郁的生态寓意。
关键词:壮族;农事歌谣;生态;寓意
一、农事歌谣成为知识传递的情趣工具
一个集体或族群对待生存关联的知识持什么态度,并以什么实际行为传承壮大,这是前辈、长者务必慎之又慎优先考量的问题。如何让子孙万代持续生存发展,拥有更加美好、更加甜蜜、更加诗意的生活不止眼下要体现出来,还要让他们拥有实现的手段,从而坚信未来更是千百倍的美好、甜蜜、诗意!
能够在世上生存,并以一个族群的名义好好活着,不再是仅仅绘出绚丽精彩的蓝图,那种类似空中楼阁的图景往往也会带来种种质疑;聪颖智慧的族群更加着力于当下日常生活,具体可以讲到一日三餐油盐酱醋柴米等等,大人孩子出入衣着打扮衣帽鞋袜伞包等等,还要应对其成员突发病灾,亲朋人情来往,这生活中实际需要的担当沉甸无比,难道来到世上一遭就是受苦受难的吗?难道就与轻松、欢乐、甜美的诗意生活无缘了吗?壮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善于生存,并用行动证明还是擅长调理生活的族群,长期的农耕劳作积累了非常实用有效的农业知识,凭借细致观察、用心揣摩根据时令节气变化总结出了一套诗性的科学技能。这个天生喜爱创造、善唱的族群创作了融农事知识于其中易唱、易记的歌谣,把枯燥单调的农事活动打磨得情趣盎然:“正月东风习习吹,燕子双双把巢垒/花木吐艳立春了,犁田耕地闹纷飞/二月八哥成双对,寻找马蹄不知累/春分还防倒春寒,老牛小牛精心喂/三月大地春色翠,鹧鸪声声求偶配;清明风光无限好,带上晌午扫墓碑/四月秧泥特别肥,斑鸠徘徊偷谷胚;立夏耕田团团转,阿妹裤脚污泥水/……”
生存智慧就是综合应用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的各种要素制造适宜持续的生活,壮族先民的视觉不再是为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注意到燕子报春→百花开放→忙于耕种;八哥成对→倒春寒冷→顾好牛儿;鹧鸪鸣叫→清明时节→扫墓祭祀;斑鸠偷谷→立夏泥肥→阿妹下地……这样的农事歌谣把眼睛看到天上飞的鸟雀,有选择的与每个月份要做的主要农事恰到好处联系起来,真是劳动者智慧创造的产物,对于热爱歌唱的族群来说,一举两得:既传递了实用的知识,又使接受者容易牢牢记住,这使得劳动伴随着艺术的歌唱,增添了些许快乐的氛围,以使枯燥单调的农活变得富有情趣。
当所思所做统统指向未来,为了保障富足、和顺、自由、恬适的明天,这就关联了生态观点的核心要素:人尽己之力,人与物合力打造丰收在望的生活。壮人就是这样的劳作,浇灌禾苗也有自己的歌谣,下面就是融汇了劳动知识的《戽水谣》:“竹蔑织成戽水斗,绳索缚紧四角头/两人隔沟相对站,齐心合力展身手/俯首斑鸠拜天地,伸腰拉戽扯龙头/戽斗沉甸甸,田水哗哗流/禾苗张嘴开笑脸,欢天喜地望丰收。”
在实际中,农业劳动远远没有田园诗那么富有诗情画意,但从事劳作的壮人却让劳动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勤劳加上智慧,歌谣创造就是农事艺术化的最高体现:浇灌禾苗成了艺术。这首《戽水谣》具体到编织、绳捆、站姿、用腰等一一作了交代,更为重要的是强调合力团结,不仅是劳动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这样的农事歌谣对于族群农业高效、合作团结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具体到壮人农事,可以说生态意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学术概念,而是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劳动。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应用先天歌唱的创造才能,制作出了指导农活技巧、做人勤快、团结合作的歌谣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