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世神话具有人类思想范型的重要功能。创世神话通过讲述宇宙起源和人类由来的故事,形塑族群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也具有被当代激活和创造性转化的潜能。如何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当代语境下研究中华多民族创世神话的新关注点。二三十年前的中国创世神话理论研究,关注点在于从神话到哲学和思想史的发生脉络;新世纪以来则拓展到关注从创世神话范型到神话历史展开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文学人类学一派提出文化大小传统再划分的理论创新,使得神话学研究的视野通过非文字符号物的解读,从两三千年延伸到八九千年,与玉文化的大历史相互打通和衔接。
关键词:创世神话;文化寻根;大历史;文化多样性
一、不忘初心:我从哪里来?
人类群体的原初组合是以血缘和族群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一个血缘家族或一个族群部落的根本凝聚力所在,就是该群体所讲述并由全体成员所分享的信仰和神话,以及配合神话讲述的仪式行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民族国家时代,这样一类配合创世神话的仪式行为被宗教所整合和制度化,如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礼拜日制度,由此逐渐形成特定的社会共同体赖以传承和发展其文化的核心意识与精神纽带。创世神话是被社会群体传承和讲述的所有神话故事中最重要也最具权威性的一种。惟其如此,《创世记》才有可能被堂而皇之地敬奉在《圣经》的第一篇。创世神话通过讲述宇宙起源和人类由来的故事,给族群奠定最基本的文化观念和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如法国当代哲学家让-吕克·南希所说:“一个共同体,就是一个在一起聆听同一个故事的人群”(71)。通常,创世神话的讲述者和听讲者属于同一种信仰支配下的群体。他们通过对创世神话的认同,以本族的利益代表人类的利益,以本族的视角看待宇宙和自然,确认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以及本族与他族的关系。从这种认知效果看,神话的神圣叙事,其文化功能在于奠定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此过程中,每一族群的创世神话之产生,都不免带有强烈的我族中心主义倾向。
只有当神话的世界观被科学的世界观所取代,整体性的全球文化的观念才会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才有条件形成。19世纪的马克思希望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现实中找出一种能够解放全人类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大历史观相当明确:从原始时代的共产社会,经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种将人类往昔历史和未来史整合为一体的世界观的体现。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继承着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实的初衷,同时更多关注文化观念对人类行为的支配作用。当今学界方兴未艾的“大历史”或“全球史”潮流,其实质是在信仰衰微的条件下填补创世神话缺失带来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空白。
自古以来,“我从哪里来”的叩问,必然还联系着“世界从哪里来”“人类从何而来”“我的族从何而来”的系列叩问。这就是所有的创世神话所共同蕴含的一种基本精神:不忘初心,溯源求本。神话以故事形式回答此类终极之问,看似是非理性的想象产物,其实这种精神本身就足以开启理性和哲学的大门,由此而形成一种系统思维的方式,可以称为“创世神话式的思维”。这种系统思维,在人类思想史上发挥的是思想范型的功能,它足以不断催生与时俱进的新知识,变换出不同时段的不同答案。
例如,当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与政治学家加塔利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中,其最难解的核心概念“无器官身体”(bodyw ithout-organs)就直接取自少数民族的卵生型创世神话。《千高原》一书以15个高原的依次展开为全书结构,其第六高原,开篇就引用多哥人的卵的图像(加塔利,德勒兹207)。可以对照起来看的,除了大家熟知的汉文典籍《三五历纪》中的盘古神话首句“天地混沌如鸡子”以外,还可以举出中国西藏苯教的卵生型创世神话原型图像。所不同的是,《千高原》赖以建构其“无器官身体”概念的多哥人的宇宙卵意象,是单一的卵,而苯教的宇宙卵意象则可分可合,能够转化为黑卵白卵的二元对立意象。据藏文的苯教经典《初始人类繁衍经》叙述:
两枚宇宙卵,一枚发光,一枚发暗,分别生成了人界与非人界、光明界与黑暗界。其概述如下:一开始,在空界。由于赤杰库巴(光和人的本源———引者注)的力量,形成了风要素。[……]这些风流动形成一个光旋涡。光旋涡猛烈地旋转释放出热能,形成了露珠和雾凇。物质的微小尘粒(土要素)冷凝在它们的上面。这些微粒被空间急速旋转的风吹得摇摇晃晃,搅和在一起,形成了大地和群山。从五大本源物质生成了光明卵和黑暗卵。
光明卵靠自身的光力和光线孵化,从弥散在空间的明光里生成了360个承担着护业重任的散光神。下射光生成了1万名箭神,牵着10万匹马。它们承担着维持神人无畏精神的任务。[……]內卵精生成了赤杰库巴的化身什巴桑波奔赤。这个人形神圣化身,7根葱绿色的发辫垂至腋窝。他是界主、富庶之主,也是善主和德主。
黑暗卵在黑暗界孵化。上射黑光生成了黑暗、惑和障。下射光生成了癫狂、惑和障。內卵精里生成了一个黑光人,他的头发编成了3根粗大的发辫。梅本那波给他取名为门巴色丹(具光黑暗)。他是偏爱毁灭、倒空、斩断和摧毁的一位王。(南喀诺布281-282)
当代哲学书《千高原》和西藏苯教经典《初始人类繁衍经》,不约而同地诉诸宇宙卵型创世神话,这足以表明,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作为思想资源存在,一直以来由于受到西学的一元主义知识观的遮蔽和压抑,大体处在潜藏的状态中,根本就不为大多数学者所知。其对当代思想的借鉴意义非常可观,需要研究者转换视角,从文化多样性立场去重新审视,以求逐步彰显其再认识与再开掘的思想价值。当代人对创世神话思想范型作用的再认识,意味着从不忘初心到古为今用,即努力探寻“创造性转化”和“激活”的时代契机。
各个民族或族群的创世神话的首要功能,即从思想观念上奠定一种不忘初心和归根返本的情结意向。这势必给后来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结构的相似性看,《圣经》的第一篇《创世记》与最后一篇《启示录》,首尾相应,构思为人类史的循环模型,给西方思想奠定了一个“伊甸乐园—失乐园—复乐园”的叙事范式。尼采虽然大胆宣称上帝已死,不再相信神的创造,却依然自觉继承了永恒循环的神话模型。这正是20世纪大师级作家和学者们再出发的共同起点:从T·S·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到耶律亚德《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和德勒兹等人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都是把知识全球化大视野与人类学想象融为一体的学术创作实验。而华夏上古经典方面类似的创世神话思维原型,也完全可以从这种全球化大视野出发,得到新的解读。以位于儒家六经之首的《周易》为例,其名称中已经隐含着循环变易的哲理。其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卦,开篇四字“元亨利贞”所隐含的四段循环论,虽然起源于先民的占卜实践,却足以给中国思想的发生奠定基本的推理原型。笔者《庄子的文化解析》一书第七章题为“四段循环式”,曾解析这种四段论的推理模型在《庄子》文本中置换出的七种表现形式,包括概念思维的和寓言故事的:
1.一、分、成、毁;
2.发、留、杀、厌;
3.无、有、封、是非;
4.混芒至一、顺而不一、安而不顺、文博惑乱;
5.德、命、形、性;
6.气、形、生、死;
7.子祀、子舆、子犁、子来(麦)。
四段论的关联是循环性的,这意味着起点和终点具有重合性(叶舒宪:342-427)。《周易》六十四卦始于乾卦和坤卦,隐喻着天父地母型的创世神话原型。六十四卦的最后两卦(即第六十三卦和第六十四卦)既济和未济,它们不仅本身就构成一种叙事上的对应循环,还在叙事中共同凸显一对循环性的意象:“首”与“尾”。这种暗示的循环结构,正如在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的《芬尼根的觉醒》中,首句话和末句话都是半句,只有合起来看才是一句话。不忘初心的思想情结,在道家创始人那里被表述为一种归根返璞的强烈诉求,甚至提升为宇宙之道的普遍运动规则———“反(返)者道之动”。老庄也认为:创世之前的混沌状态,在价值上优于创世之后的秩序状态,未出生的婴儿状态优于出生后的成人状态。浑沌未凿的状态隐喻着潜在的生命状态,这当然要大大优于被迫开窍以后的状态———死亡。这是道家创始人典型的对创世神话思维模型的逆向颠倒。在提倡革命和进步的历史语境中,老庄这样的思想很自然被误解为代表着倒退和反动。可是,当我们改革开放之后,打开国门,看到西方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之一———混沌学,才发现道家创世观中独特的思想火花一面,有了获得重新理解的知识全球化契机。美国学者约翰·布里格斯和英国学者戴维·皮特合写的《混沌七鉴》,一再试图与中国古代的《周易》和《庄子》构成古今对话,其所看中的恰恰是道家创世观的逆向思维取向,从而认定其为当代科学混沌理论的先驱。在他们看来,正是混沌这个原始的意象中包含着如下的思想:系统性、整体性和不确定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