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山田仁史]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作者:山田仁史   译者:王立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16 | 点击数:8787
 

摘要:日本自古便多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一类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之后,灾害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也逐渐受到了很大关注:历史学家们收集有关地震的历史文献,调查人们的应对方法;民俗学者和人类学者探寻如何重建受灾地群众的人际关系网以及地域交流网。本文以日本东北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神话和传说为考察对象,并将其与东南亚和东亚的神话传说进行比较,探索这些神话传说是否反映了前人想要将实际的灾害体验和紧急情况下的对策心得传达给子孙后代的愿望的可能性。

关键词:洪水神话;灾害;东亚;东南亚;蟹-龟;蛇-鳗

作者简介:山田仁史,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宗教学研究室副教授。

译者简介:王立雪,日本东北大学文学研究科宗教学研究室在读博士。


前言

  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造山带上,自古便多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一类的自然灾害。仅以东北地方近代以来为例,在明治29年(1896)、昭和8年(1933)、昭和35年(1960)、平成23年(2011),就都发生过海啸。特别是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之后,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灾害研究也逐渐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比如说历史学家们收集有关地震的历史文献,调查人们的应对方法。再比如说民俗学者和人类学者探寻如何重建受灾地群众的人际关系网以及地域交流网。

  在此以民俗学者川岛秀一氏为例。2011年的震灾夺走了川岛秀一氏的母亲、房子以及故乡,他一直在日本全国的渔民间做田野调查,他主张,渔民们从没有被这些反复来袭的海啸击败,而是选择了与大海共存至今。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十分敏锐,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知识,并且一直深信大海内部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川岛还认为,泥石流灾害常常与大蛇传说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宫城县气仙沼市的名木泽有一则传说,被神枪手击中了的大蛇召唤了大雨,为了逃往海中,大蛇将躯干横于河上,阻住水流,后被激流冲走。

  笔者对这方面研究也抱有很浓厚的兴趣。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以日本东北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传说为例,并将其与亚洲东部的神话和传说进行比较。同时探索这些神话和传说是否也反映了先民们想要将实际的灾害体验和紧急情况下的对策心得传达给子孙后代的愿望的可能性。

  一、蟹和蛇的斗争——日本东北的传说

  在名为“日本全国民話・語り下ろし妖怪通信”(日本全国民间故事·口述妖怪通信)的网站(藤井和子氏运营)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民间故事,题为《得到螃蟹救助的姑娘》,讲述者是位女性,生于明治42年(1909),2006年由藤井氏在宫城县的鸣子亲自进行的记录。这个故事说:

  从前,在某个地方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女孩家门前有一条河,她每天都会去河里洗米。每当这时,就会有一群螃蟹跑到她跟前,女孩心肠很好,每次都会将米喂给螃蟹吃。

  后来,不知道从何处来了一位英俊的男子,每晚都到女孩家里来。女孩的母亲发现后,便问她:

  “我看你这儿,每晚都有一个男人过来,他是谁呀?”

  “一个很好的男人。”

  “你喜欢他吗?”

  “嗯。”

  “哦。那他来找你的时候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穿着竖条纹的和服。”

  女孩的母亲感到莫名的不安。她让女儿在粗针上穿上麻线,并将针刺在男人的衣服上。

  第二天早上,女孩追着麻线一路找过去,一直走到了山里,只听从一个洞穴中传出嗯、嗯的呻吟声。她走过去一瞧,大吃一惊,里面竟然有一条大蛇。对蛇来讲,针可是有毒之物啊。(老婆婆讲到)

  女孩大喊出声

  “你骗得我好苦。这就是对你的惩罚,去死吧”

  那厮满面恨意地说道

  “要死也不能我自己去死,我要带着你一起上路。”

  女孩闻言大惊,差点摔倒在地,转身欲逃。那蛇也立刻现了原形,盘成一团,随后紧追。

  跑到河边,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经常吃女孩米的那些螃蟹出现了,并占满了河边,噼啪作响地挥舞着蟹钳,将蛇剪了个稀碎。

  螃蟹杀死了蛇,女孩最终获救。

  这是一次十分精彩的记录,完整的再现了讲述者的性格和语气。实际上在宫城县内,与之相似的故事中最有名的一则记录于名取市,该市的一位大正元年(1912)出生的女性于昭和60-62年度(1985-1987)的调查中讲述了如下故事。题目为“蟹的报恩”。这也是一则富于温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记录。

  这是大约300年前发生在笠岛的内手这个地方的事儿。

  村长家有一位煮饭的姑娘。

  这位姑娘每天去河边洗米的时候都会撒一些米在河里。河里住着一只小螃蟹,这米就是喂给它吃的。小螃蟹吃了米,一天天地长大了。

  有一年到了插秧的时节,一天,姑娘做好了午饭,装进便当,背好后出发去给地里的人送饭。

  走着走着碰到了一位武士。

  “姑娘这是要去哪儿呀?”

  武士出声问道。

  “给插秧的人送饭去。”

  姑娘回答道

  武士又问

  “我有点话想跟你说,回来的时候你能不能也走这条路呀?”

  闻言,姑娘便说好的。

  “你看,现在也没下雨,你的蓑笠能不能借给我?”

  闻言,姑娘便将蓑笠借给了武士,自己继续往插秧处走去。

  中午大家吃完饭,姑娘又帮了会儿忙,三点钟左右的时候开始往回走。走到来时处一看,蓑笠还在,人却不见了。找了一圈也没看到人。

  “什么呀,那个武士,这算怎么回事儿呀”

  姑娘心里边想边拿起了蓑笠,忽然看见一条大蛇蟠在下面睡觉。全身布满黑色和茶色的花纹,泛着暗幽幽的光。

  突然,那蛇睁开了赤红的双眼,姑娘吓得浑身发抖,便当盒都咔嗒咔嗒作响。转身跑掉了。

  跑了很远,到了一座名为智福院的寺庙,连忙向住持求救。住持说,躲进壁橱是没有用的,还是躲到唐柜里吧。

  这时蛇怒气冲冲地追了过来。那蛇身形实在太大了,住持也吓了一跳,不自觉地后退了几步。蛇便一圈一圈地开始缠上了唐柜。缠得实在太紧了,里面的姑娘完全无计可施。

  这时,姑娘每天喂米给它吃的那只螃蟹爬了上来,用钳子开始夹剪蛇身。

  蛇被剪的稀烂死掉了,可是螃蟹也因力竭而亡。

  此后,螃蟹被供奉于智福院内,寺庙也改名为螯王山智福院了。

  开始在一个很小的空间摆了个祭殿,如今搬到一个平坦的地方祭拜了。

  实际上在蟹王山智福院如今依然供奉着螃蟹,不但有蟹供养,还有着“因为螃蟹有凑集石头的习惯,因此有利商业繁荣,象征财源广进”这一说法。

  再看看更久远一点的资料,大正14年(1925)出版的《名取郡志》中有一则名为《义蟹》的故事,具体如下。

  在爱岛村笠岛,笠岛山智福山附近有一户农家。有一位小丫鬟每次洗米的时候都会喂一点米给住在池子里的螃蟹吃。习惯之后,螃蟹每次也准时出现在水边等着小丫鬟的到来。一天丫鬟给割田草的人送饭去,穿过田间小路,快走到叶舞场桥的时候,一位不知从何而来的美少年,阻住了丫鬟的去路。无路可走的纯真的少女被摘掉了蓑笠,顾及不了那么多的丫鬟又急冲冲的继续往目的地而去。原路返回之时,看到之前的蓑笠被扔在路边。也没多想就拿了起来。不成想里面居然蟠着一条十分恐怖的大蛇。丫鬟头也不敢回,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大蛇在后面固执地穷追不舍。眼看要被追上了,逃到了智福院的客室,藏身于经书柜里。此时不知从哪儿爬来数十只螃蟹,将蛇夹得稀巴烂。少女得以死里逃生。如今那个水池叫做萩之仓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蟹的报恩的故事。

  此外,根据美术史家、乡土史家大林昭雄氏的研究,现存最早的有关名取蟹王山智福院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宝历2年(1752)的《笠岛弁才天女缘起》,其中已有上述故事的记载。

  这一类型的故事,在关敬吾的《日本昔话大成》中的编号为104B“蟹报恩”,在稻田浩二的《日本昔话通观》中的编号为205G“蛇婿入——蟹报恩型”。一般表现形式如下:“女孩在沼泽等地将食物喂给螃蟹,或者是救下了快要被杀掉的螃蟹,之后女孩快被蛇杀死的时候螃蟹用蟹钳夹断并杀死蛇,女孩获救。”采集到的例子虽然没有太多,但是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其中关东、中部、近畿地方分布较多。

  同一类型的说话最早在《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集》、《沙石集》、《元亨释书》中都有记载,其传播途径,除了在佛教说法时多有提及外,也可能是通过谣曲《蟹满寺》而广泛传播开来的。

  在西日本,多处传说都是京都府木津川市的蟹满寺的由来谭,东北地区也是一样,前面提到的名取蟹王山智福院、秋田县仁贺保市旧称蟹多寺的蚶满寺等,这类传说与诸多地方都有关联。

  不过对决动物的双方也多有变化,并非蟹与蛇不可。比如说也有螃蟹和鳗鱼(丸森町蟹渕、藏王山三阶滝、石卷市雄胜町)、龟和鳗鱼(大崎市芜栗沼、同市江合川·鸣濑川),蜘蛛和鳗鱼(仙台市广濑川)的几种组合。

  上面列举的所有传说都是动物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和自然灾害结合起来,单纯是出于报恩的目的、自发的无私的行为。但是据我所知,这些传说的背景中多出现包含洪水、地震,甚至还有宇宙等多见于古老神话中的要素,这些传说究竟是不是变形后的产物呢?让我们看一则非常有趣的传说,也许能解释这种关联。在《山形县传说集·综合编》中,关于山形县最上郡最上町小国盆地地区有这样一则记载:

  小国乡在太古时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湖沼,不知从哪儿来了一条大蛇和一只大螃蟹,大螃蟹把大蛇的尾巴夹断了。大蛇怒而挑起争斗,黑云遮天盖日,水面上狂风巨浪,天昏地暗,地动山摇,终致濑见峡谷崩塌,湖水奔泻而出,形成了小国川,最终湖水干涸,此处形成了一个大盆地。当时大蛇和大螃蟹争斗的地点就在如今的战泽(鹈杉西面一千米),切断的尾巴漂流所到之处命名为长尾(旧舟形村)。此后,大蛇被奉为月楯的弁才天,大螃蟹被奉为蟹股观音,受人拜祭。

  在《新庄最上地方传说集》中也有着同样的记载,还有主角不是蟹和蛇而是龟和蛇的传说。也就是说《小国盆地的创世说》有着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

  很久以前,最上町这个地方,据说是四面环山的一个大湖泊。

  湖里住着一只自大的巨龟,自封为湖主。而在权现山中,住着一条巨蛇,这蛇久居于此,也不知住了多少年了,也自认为是这一带的主人。

  一天,这两位在湖的北边相遇了,不一会儿就为了谁是湖的主人这件事儿吵了起来,打嘴仗没能分出输赢,于是决定用决斗的方式一分雌雄,胜利者才是真正的湖主。

  龟和蛇在在湖中展开对决,殊死打斗七天七夜,不眠不休。是时湖中波涛翻涌怒浪惊天,天地亦为之动摇。巨龟渐渐力竭,在西面的山上挖了个大洞逃之夭夭。巨龟说那湖水本就属于它,所以才将山挖开把水都引走了。那里就是现如今的濑见附近。附近的那座龟割山,据说就是由此得名。

  最终,湖水流光后此处便成为了一个大大的盆地。小国盆地便是这样形成的。

  第二种说法:

  很久以前,这个湖里面住着一条巨大的三头蛇,形容可怖,无可比拟。

  一天,巨蛇呼风唤云,制造了龙卷风,正欲乘风上天,不成想此时从湖底出来一只大螃蟹,一下子夹住了大蛇的尾巴。转眼之间他俩便缠斗在了一起。

  天地因之摇晃,终将西山一侧晃塌了,湖水奔泻而出,之后此处便形成了小国盆地。据说是因为巨蟹将山割开了,所以那时这里叫做蟹割山,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又变成了龟割山。

  此后,巨蛇被奉为弁才天,巨蟹被奉为蟹之股观音,受人供奉。

  巨蛇与巨蟹争斗之处被称为战斗泽,之后将散落于此的蛇鳞聚在一起便成为了战斗泽观音。

  此外,巨蟹用蟹钳将巨蛇剪成三段,头漂到之地叫野头,腹部漂到之地叫仲神,尾巴漂到了很远的地方,即现在的长尾。

  各地的地名都因此传说而来。

  在山形县内,这一类的传说很多,村山地方也有类似传说。坐落于山形市村木泽的蛇峰的由来谭就是其中之一:

  在村木泽地区,很久以前,村山平野(盆地)还是一片湖沼的时候,湖中栖息着一条蛇。因慈角大师开凿基点,湖水逐渐干涸不能再住,蛇便想将畑谷大沼纳为己有,于是便与沼主——一只巨龟争斗,不成想战败身死。据传其尸身变成了一座山,即如今的蛇之峰。

  有趣的是,这些传说中都有着因为蟹和蛇的战争而引起地震、洪水的的场面。从琉球到台湾以及东南亚,都能找到与之相似的神话和传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
下一条: ·[龙圣]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
   相关链接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陶子煜]当局者观
·[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刘晓峰]我的三个学术立场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著后感言
·[王晓葵]灾害应对与强韧性社会构建的民俗学视角·[钱寅]何以明神?
·[刘佩川]灾害叙事视角下的祈雨习俗研究·[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和利用
·[刘晓峰]东亚正月鼠俗视域下的“老鼠嫁女”解读·[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东亚神话比较研究的大视野
·第二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在首尔举办·“灾害文化与生死观”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