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牧]论《山海经》的色彩系统
  作者:李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20 | 点击数:10002
 

  [摘要]历代学者在讨论《山海经》及“山海经图”时,鲜有留意经中所提及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艺术符号性表征——色彩。在《山海经》文本中被广泛记述的色彩,因其状貌写形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同时,依据“文图关系”的预设,也是探究“山海经图”的要素。《山海经》中的色彩描写,以及各色之间的关系表明,文字叙述具有鲜明的建构性和时代过渡性特征。这些特征也应在已佚“山海经图”中有所体现。另外,《山海经》色彩描述的一致性也说明了古人将《山志》与《海经》相合之深意。

  [关键词]《山海经》 山海经图 色彩系统

  [作者简介]李牧(1984-),男,广东梅县人,生于广西柳州,民俗学博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00)


  一、《山海经》中被忽略的色彩

  历代学者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着眼于文字及文意考释,二是探讨有关“山海经图”的各类问题*。一般而言,大多数学者肯定《山海经》中《海经》及《大荒经》古本先图后文、图文并茂的特质*,而认为《山经》并无“古图”*。刘宗迪在其《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的附录《〈山海经〉》古本流变考》中指出,《山海经》乃是由原先独立成书及流传,且内容性质与写作目的各异的《山经》(或称《山志》)与《海经》(含《大荒经》诸篇)合并而成。具体而言,《山经》或可视为写实著作,而《海经》则多基于先民想象。笔者大体同意学界此观点,但是,笔者以为,《山经》所描述的山川地貌及动植物,亦是时人对于现实或想象世界的视觉反应,具有明显的图像性质和细节。因此,本文中所谓“山海经图”包括实际存在过的“古图”及非物质性的主观视觉呈现。另外,虽然刘宗迪对于《山海经》古本源流的考证切实可信,但是,由于《山海经》各部分之间成书目的和写作性质的明显不同,刘著未对古人将二者结集的内在逻辑清晰呈现。笔者此文的初衷之一便是寻觅《山海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直以来,学者们常试图将“文”与“图”两方面综合考察。郭璞在注释《山海经》之外又作《山海经图赞》,便可视为学界综合考察《山海经》的起点。但从目前研究看,学者在文字及文意考释方面成果斐然,而关于图像的研究则略显单薄,大抵是由于图像资料缺乏所造成的。《山海经》文字所本之“古图”*,以及中古张僧繇及舒雅所绘“山海经图”已经散佚,而现今留存的明清时期的“山海经图”及其日本版本《怪奇鸟兽图卷》,因为年代晚近,或不能展现《山海经》的原初样态。近年来,在马昌仪等学者的推动下,学界日益重视“山海经图”的研究,关注图像的流变、性质、创作过程、“文图关系”,特别是探寻今图与“古图”的外部区别和内在联系[注]。针对现存“山海经图”与已佚“古图”的承继问题,通过与出土战国图画的比较,马昌仪认为,明清时代的“山海经图”虽然绘制时间较为晚近,但从图像上看,画风简朴古拙,有古画遗风,绘者极有可能是以“古图”或以“古图”为基础的中古摹本为底本进行直接临摹或再加工创作[注]。马昌仪的判断大体正确,但现存的明清“山海经图”即使能揭示“古图”的某些特征,仍与后者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差异或源于《山海经》文与图的内在关系。

  马昌仪、江林昌[注]等认为,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战国帛书“十二月神图”(又名《月忌图书》)相类,《山海经》中许多内容的记录过程应是先图后文,即文字是对作为基础和主导的图像的补充和阐释。由于图是为文之基础,文本应在内容上与图像对应,以体现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连贯性。而现今所存的明清“山海经图”在文图结构中并不具有主导性,实为依附文字存在的插图,并且在数量上也不足以与文字内容相合。因此,如要进一步认识“山海经图”,尤其是《山海经》中《海经》与《大荒经》所本“古图”的样貌,不应仅限于考察现有的图像资料,也应从《山海经》内在固有“文图关系”的角度,依托文字状貌写形的功能,探究图像形质及其象征意义。笔者注意到,在过往“山海经图”或《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中,由于现有图像都是黑白印制,即墨色线条勾画而不设他色,故鲜有学者讨论《山海经》及其“古图”的颜色问题。但是,从文本来看,《山海经》中存在大量关于颜色的描述。以此推测,或与出土帛画及屈原所见楚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壁画类似,《山海经》“古图”极有可能是彩色的。王红旗撰、孙晓琴绘的《经典图读山海经》意在尝试通过现代绘画技法还原《山海经》“古图”[注]。但由于现代绘画在技法、观念以及用色等方面与远古时代的创制存在较大差别,因而,新图或与古图形制及时人的视觉经验风格迥异。目前,学界鲜有从纯文字角度进行色彩考释的论著。王怀义《论视觉经验与神话意象——以〈山海经〉》为中心》一文对《山海经》中的色彩稍有提及。他认为,色彩对于揭示《山海经》的叙事结构和理解神话的象征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在《山海经》中,这种以颜色为基点的叙述模式,是其神话叙述的主要方式,那些五彩斑斓的动植物形象一同构成了《山海经》中的神话意象群”[注]。而肖世孟所著《先秦色彩研究》[注],虽有使用《山海经》的资料,但所涉内容极少,仅关注其中所记有限的矿物颜料。

  由于学界对于《山海经》中色彩讨论的不足,本文将首先梳理文本中出现的色彩,并从“文图关系”的角度,探究各色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再者,本文也将阐释颜色在记述语境中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为进一步讨论《山海经》及其图像中某些尚未被注意的特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方法论意义上,本文希望依托“文图关系”研究这一范式,立足文献,特别是文字资料,探讨非文字性的美术图像及色彩观念,为研究具有文字记录而缺乏具体视觉资料的对象提供新的可能。最后,本文希望依托对于颜色的考察,提供《山海经》文本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种可能解释。

  二、《山海经》中的用色规律

  《山海经》大体可被视为一部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其主体部分《五藏山经》主要是介绍各地风貌及物产,所涉神、怪、人、物众多。在提及各类对象时,颜色是重要的物性特征。本文将要探讨的颜色来自文字直接的色彩描述,即文本中存在的、明确的色彩指示性词汇,如“赤”“黑”“白”“青”“黄”等。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笔者发现文中存在两类不同的色彩描述,即“细节性色彩”和“一般性色彩”。所谓“细节性色彩”,在文本中多用于描述该对象的细节,是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色彩描写,如: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width=15,height=13,dpi=110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中山经》)

  此处出现的“白”“青”“朱”“赤”“黄”等颜色即是细节性色彩。而“一般性色彩”在文本中相对应的语词,多为对象名称中的一部分,是对该对象(往往是一个种类)的一般性介绍,而非具体的色彩叙述。如,《山海经》中多处出现的“赤蛇”“黄蛇”“青蛇”“青雄黄”“白垩”等。与对象名称相连的“一般性色彩”,并非专指某一特定事物的特定细节,故可能会使颜色判定出现错误。例如,《大荒西泾》记述:“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此处,在讨论“白鸟”的色彩时,“白”的指向并不明确,很难判断其描述的对象是鸟的“躯干”或是其他部分,抑或仅是作为类对象的名称,并非实指,而其他色彩则有具体的对应性说明。相较而言,一般性色彩具有明显的泛性特征,而细节性色彩则更具图像性和画面感。因此,本文在考察此例时更关注“青”“黄”“玄”等细节性色彩,而非作为一般性色彩的“白”。对细节性色彩的关注,或更有助于探究《山海经》图像的状貌特征。当然,本文的讨论也会涉及一般性色彩。

  据笔者统计,《山海经》中所提及的、施用细节性色彩介绍的对象共计176种,涵盖神、兽、人、草、木以及无生命之物等不同类别。通过分析,《山海经》中的颜色描写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山海经》中所述颜色几乎全为“正色”。

  《山海经》中最常出现的颜色词为“赤”“黄”“青”“黑”及“白”,即后来与“阴阳五行说”相配的“五正色”。当然,《山海经》时代的“五色”或与今日色彩学意义下的“五色”在色相及色泽上有较大差异。肖世孟认为,先秦“五色”在现代色谱中所涵盖的范围远大于当今之“五色”,应认定为以“正色”为标记的“五色”属,而并非单一的颜色[注]。关于“五色”的记载,或最早出现于《西山经》: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为祥。

  虽未言明,依上下文看,此处所提之“五色”应为“五正色”或“五正色”属。除“赤”“黄”“青”“黑”“白”以外,《山海经》中还有以下一些表示颜色的词:“五采”[注]“苍黑”[注]“赤黑”[注]“苍”[注]“朱”[注]“赤黄色”[注]“青黄”[注]“素”[注]“玄”[注]“缟”[注]“紫”[注]“旃”[注]“彤”[注]。其中,“五采”是指兼具五色,即五色相杂;“苍”可归入“青”;“朱”“彤”和“旃”可归入“赤”;“素”与“缟”为“白”色;而“玄”则可归入“黑”类。因此,可能的“非正色”,即“间色”,大概只有“苍黑”“赤黄色”“青黄”及“紫”。然而,通过对《尚书·禹贡》中“厥土青黎”的分析,肖世孟注意到,在先秦典籍中,当颜色词叠用时,所表示的色相或可能指两色相杂,而非两色相间,在此例中即是,“其土黑中带青绿色”[注]。由是推之,《山海经》中所谓“赤黑”“赤黄色”及“青黄”或有可能是“赤”与“黑”“赤”与“黄”及“青”与“黄”相杂,而非今日的“赭石色”“橙色”和“黄绿色”等色彩。“苍黑”或为不纯的黑色,强可视为“间色”,在《山海经》中仅出现2次。而“紫”应是《山海经》中直接描述的唯一“间色”,在《山海经》中仅出现2次。由此可见,若《山海经》之“文”与“图”相应,其“古图”应是一份由“正色”色块和线条组成的图画或套图,而时人的视觉经验也应与此色彩观念相符。

  (二)《山海经》中“赤”色的主导性。

  在《山海经》中,“五色”的使用频率是相异的。在所描述的176个对象中,“赤”色出现100次(如考虑被描述对象在不同部位的用色情况,“赤”则出现110次;类似差别在其他颜色的使用上并不显著),“黄”色出现43次,“青”色出现44次,“黑”色出现44次,“白”色出现62次。而作为一般性色彩时,“赤”色出现了62次,“赤”色属“丹”出现29次,“朱”出现6次;相较而言,“白”色出现81次,“黄”色出现63次(其中“黄帝”之“黄”有10处),“青”色出现67次,“黑”色出现24次,“黑”色属“玄”色出现20次。由此可见,在《山海经》所载之“五色”中,无论是作为细节性色彩抑或是一般性色彩,“赤”色属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白”色,而其余三色(除“黑”色作为一般性色彩时出现较少外)出现次数大体相同。另外,在“古图”中,“赤”色色块在面积上也应大于其他颜色色块,或者说,在人们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观察中,红色是最为常见或最为醒目的颜色[注]。因此,可以推测,“山海经图”应是以“赤”色为主,而其他颜色为辅的图像集合。当然,在某些部分中,“赤”色则处于劣势。如《中山经》有:“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张翠霞]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下一条: ·[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
   相关链接
·[徐溪泽]曾侯乙墓漆棺纹饰类属辨析·[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牧]《山海经》中的“冬夏”观念与西北地缘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梁奇]伊藤清司《山海经》研究对中国古注的征引
·[孔祥翔]从《山海经》论及泰山信仰认知的发生与解构·[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程梦稷]博物知识的双重图景:“诸夷门”与《山海经》的民间重构·[辛灵美]东夷文化基因中的鸟图腾崇拜
·[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陈连山]《山海经》中帝俊神话的再解读
·[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刘雪瑽]浅论江户民间的《和制山海经》
·[谭佳]神话与科幻的尺度:过去与未来·[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成立大会暨《山海经集释》首发式在成都举行
·[钟宗宪]死生相系的司命之神·[刘宗迪]怪物是如何炼成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