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沙龙︱柳田国男和他的时代
  作者:宋旭景 李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05 | 点击数:6777
 

    2018年12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北京大学日语系副教授王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系讲师史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永逸在三联韬奋书店举办《柳田国男文集》沙龙——“用心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里的民俗学家”,谈谈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和新近出版的《柳田国男文集》。

  王京是《柳田国男文集》的主编,也是文集中《食物与心脏》一书的译者,史歌是《海上之路》一书的译者,岳永逸则专长于民俗学,沙龙主持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宋旭景,她是这套书的策划编辑。

  柳田国男的“中国行”

  王京:想把柳田国男好好地介绍到中国来的想法,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是之前因为各方面原因没能实现。本身工作比较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翻译柳田的书比较麻烦。这里涉及到文体问题,就是日语跟中文的习惯和表达方式很不一样。柳田是一个文学家,在日本相当有名,他的文章被多种《日本文学全集》选入,也出现在中学的《国语》教科书里,文字特别有日本特色,怎么能翻好比较难掌握。另外也涉及到专业,柳田民俗学很关键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民俗词汇。所谓“民俗词汇”就是地方上专门用来指称一些器物、一些动作,或者说节日、民俗现象的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柳田充分地运用这些词语展开他的研究或者论述,这也为翻译增添了难度。

  计划翻译、出版这套书的时候,算是比较成熟的时机。柳田国男1875年出生,1962年去世,到2012年之后他的书就算是公版了,版权方面的问题变得比较简单。

  在中国出《柳田国男文集》,翻译柳田的多部著作,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所以集合了包括史歌老师在内的好几位优秀的译者。大家可以看到第一辑5本的译者都不一样。

  主持人:《柳田国男文集》这个工作虽然看起来是民俗的,但是它跟日本文化的深层结构联系得比较紧密,一般人比较难驾驭。

  王京:对。也可以说柳田每句话都写得比较清楚,但放在一块儿还是要仔细思考一下他要把读者往哪儿引,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东西,里面有很多情感,有很多连绵的联想,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串联等等。

  主持人:其实民俗学界一直非常想把柳田国男的东西介绍到中国,但是一直没有过非常集中的、规模性的翻译。

  岳永逸:柳田国男跟中国民俗学的渊源很深。钟敬文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就翻译过柳田国男的两个短篇。在柳田国男力主下把日本民俗学会改作民族学会的《宣言书》,就是钟敬文先生翻译的。钟先生30年代去日本留学两年,没拜访过柳田国男。他后来解释说,觉得自己学问浅,不知道跟柳田先生谈什么。虽然这样,柳田对中国民俗学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除了钟先生之外,钟先生师长辈的周作人,他的民俗学的思想同样深受柳田的影响。

  中国民俗学界翻译柳田国男是有传统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晚期,也是钟先生的学生,张紫晨先生就翻译过柳田国男的《传说论》。但是,柳田的无论是学术思想,还是像这套书里面的《孤猿随笔》这些很好的文字,国内学界一直是缺少系统的译介。更早,在1940年代中期,辅仁大学的叶德礼翻译过柳田国男的民俗学,题为“日本民俗学的源起、发展与现状”。因为叶德礼的译文是德语,而且刊载在辅仁的外文刊物Folklore Studies(民俗学志)上,所以在中国传播范围有限,影响甚微。除了妖怪的研究,像中国人很熟悉的桃太郎这些故事,都跟柳田早年的工作密不可分。

  这一套书有几个译者。史歌老师我是第一次见。翻译《独目小僧及其他》的西村真志叶,是从北师大硕士、博士毕业的日本学者。在北师大教过她的中国老师以及了解她的中国同行,都对其中文写作赞叹不已。翻译《木棉以前》的译者彭伟文,也是在日本读民俗学专业博士毕业。对翻译专业性的学术著作而言,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译者的专业知识水准更为关键。在这个层面上,目前国内虽然有好多家出版社都在翻译柳田国男的公版书,但是北师大这套书从质量、从策划来讲,我觉得都是值得称许的。

  主持人:史老师翻译的《海上之路》难度挺大的,也是柳田晚年比较重要的一本著作,讲的主要是日本人的起源问题,请史老师谈谈当时是怎么答应翻译这本书的?

  史歌:我其实是民俗学的门外汉。除了会讲日语、会教日语之外,对于民俗学基本上在开始的时候是一无所知,但是翻译完这本书之后,我的感觉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海上之路》,我很早之前的时候就读过,当时完全没有打算把它当成一个必读的书目彻底读下去,只是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这本书,粗略地读了一部分,只是留下了一个印象而已。我首先被书名所吸引,《海上之路》听起来非常浪漫,出于好奇,我想了解一下,柳田国男怎样从一个民俗学的角度来写这么一个题目。

  王老师找到我说有这么一套书,我看了书目之后首先就选择了《海上之路》,因为对它曾经有过一点点情结。这本书的难度,我在一开始是完全不知道的,翻译的过程当中才慢慢体会到可能我挑了一本几乎是超乎我的能力的一本书。翻译完之后,就像刚才宋编辑也提过的,它是柳田国男晚年很重要的一本著作。柳田国男在这本著作中经常提到自己已经是风烛残年了、时日无多了等等这样的字眼,听起来是稍有一点伤感,但是也可以看出来柳田国男极其想在这本书中把他的毕生所学都能够细致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这项研究,把这项研究发展得更加完美。这种殷切的希望,我可以在这本书里面读得非常非常清楚。

  再有,《海上之路》是日本人的一个起源论,我们都知道“二战”后有一个著名的学者江上波夫提出来,日本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登上日本列岛的,当时已经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骑马民族征服论,是从内亚的大陆经过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列岛。实际上《海上之路》这本书就是对骑马民族征服论的一个反驳,也是柳田国男撰写这本书的一个契机。他认为日本人应该是渡海而来的,即经由冲绳然后北上,逐渐扩散到整个日本列岛。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日本人是如何起源的、如何发展的这么一个宏大的话题,但是柳田国男在叙述这样一个话题的时候,实际上他是从很多个非常细小的一些角度去切入的。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就是他有一段关于椰子的叙述。他到海边看到椰子漂流到海边,但是他所处的地方是没有椰子树的,那么这个椰子一定是乘风破浪,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掉到海里又漂过来的。那么这个椰子到底从哪来?到底经历了什么,到底走过了怎样一条路,如何来到这个岛上?他从一个小小的椰子想到了人类的漂流和迁徙,所以我觉得柳田国男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很缜密的、博学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而且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岛崎藤村,岛崎藤村把它写成了一首诗,后来还被谱曲成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歌谣——《椰子之歌》。对于我这个民俗学的门外汉来说,我觉得我读到之后,不仅仅是一种学问上的震撼,更多的像我读一些文学作品一样,是对自己心灵上的一种抚慰,我觉得这样的学问,不仅仅是能够非常细致地去解决一个学术问题,然后还能震撼人的心灵,所以我翻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契机,对我以后无论是科研也好,还是生活方面也好,真的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大门,对于我来说,我得到的启发远远大于我付出的劳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19年1月5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郝苏民教学人生与学科建设访谈记
下一条: ·探寻民俗节日的“变”与“新”
   相关链接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菅丰]民俗学的悲剧: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刘守华]比较故事学的中日之旅
·[程梦稷]朝向“一国民俗学”:柳田国男的传说研究·[刘守峰]柳田国男的海上心路
·[陆薇薇]日本口承文艺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走势·[郭海红]共有资源视角下的环境民俗学研究
·[日]菅丰:《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的vernacular研究
·[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