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翻译全球化与文化的不可译
在当今世界,民俗读物和民俗学著作的英文翻译都遇到翻译全球化的问题。英语已成为全球性的工具语言,加上国际会议和因特网的推动,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而在被翻译者和翻译者中,都有相当一批是女性。班恩与米德都是被翻译者中的受益者,她们本人也是使用英语母语去写作多元文化的学者,其著作至今依靠英语一印再印。但是,非英语国家和非英语母语学者的情况怎样?不容否认,对各国学者来说,通过英文翻译,将本国的民俗作品和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世界受众之中,这是很重要的,这种翻译工作的目标是国家化的,也是国际化的。以欧洲故事为例,一些国家的故事文本可能在其他欧洲国家发现,也可能涉及整个欧洲传统,还可能在欧洲以外的别国被发现;而其翻译和出版资源的管理规则,都是国际化的,国际化又借助民俗的文化多样性蓬勃发展,主宰风潮。
但是,民俗是多元文化种类,多元文化的本质又是不可译的,翻译全球化将差异化的民俗放到“全球化”的一个盘子上称重,使携带文化多样性的民俗特征被一支支译笔消解,这也迫使民俗学者提出新问题。
当然男女学者都可以从事翻译工作,但女性学者的翻译与男性有何不同?仅就民俗学著作而言,女性学者的翻译是否能够等同于她们的研究?固然女性学者的研究有情感化和人性化的特点,这能帮助她们发现多元文化因素,并指出国家文化中的民俗存在方式。然而,这与翻译是一回事吗?在翻译领域内,研究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途径,也许不在于考量性别的差异,而是要考量跨文化的视角和知识结构?目前这种研究成果还很少见,但它会是一个问题。
结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讨论国家、历史与民俗的关系,其重要性在于,民俗的存在有揭示国家历史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理念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作用。在当代民俗学的建设中,民俗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能对那些拥有地理和文化上的包容性的区域起保护作用,而在多元文化混合地带,往往有这方面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基础。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多民族聚居区,将三者并行传承是历史,也是现实。
民间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拥有文学和文化两者的创造力。从“体裁”的角度说,故事又介于以下两者之间:一方面,它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另一方面,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乃至科幻小说,在文学叙事上,要大量依赖故事,用来解决叙事的细密性和连续性问题。开展故事、文学与科幻小说的交叉研究,能吸引跨学科的学者和作家聚拢在一起,共同讨论故事、文学和科幻小说。但是,文学创作不一定都有鲜明的民俗特征,科幻小说也未必都有故事母题和民俗。故事、文学作品和科幻小说三者可以是独立的“流派”,也会有不和谐的地方,还可能各自保留其他的文化形式。
女民俗学者的精神遗产覆盖面广、话题宽泛,涉及国家、历史传统、文化多样性、当代与未来民俗的各个视角,现在还难以归纳十分集中的问题,但这笔遗产值得研究。
(本文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