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巴莫曲布嫫]“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话之路”系列项目的萌蘖与分孳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21 | 点击数:10141
 

  二、作为方法的“对话之路”:“道/路”与“相遇”的映射图式

  许多世纪以来,类似丝绸之路的条条“道路”和“路线”使世界各种文化、文明和宗教相遇相知、互为联系并相互影响。对这些古代道路网络和交流渠道所产生的互动进行系统探查和研究,有助于对人类今天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理解和反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是因为历史上有无数行者勇于迈开脚步,踏出让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大道小径,使得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知识、思想、技术、艺术及价值观和创造力既相互碰撞,又彼此吸纳,方形成了影响当今地方、国家、次区域、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多样性同存共荣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图景。

  回观“丝路项目”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最初以丝绸之路为发端的“对话之路”直接与前述的五次科学考察路线(沙漠之路、海上之路、草原之路、游牧之路、佛教之路)相对接。马约尔曾多次明确指出:“路线”或“道路”作为文化载体的激发性概念(stimulating concept)构成教科文组织开展的若干研究项目的观念基础;这种“文化之路”方法(‘roads of culture’approach)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这一点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同样重要[10]。

  随着“丝路项目”后来几年的发展,围绕一些对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道路”或“路线”而渐次展开的“之路”型项目(roads/routes projects)也依托文化间的“相遇”这一极富张力的象征性对话图景而开枝散叶,带动和推进了国际社会有关文化多样性与和平建设的文化间对话。以下,我们不妨以时间线索为序,对教科文组织在“十年行动”中陆续推出的“之路”型项目作一简略回溯,重点在于描述事件、意义及后续影响。

  ——“铁之路”

  作为文化间项目的一部分,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发起的“铁之路”项目(Iron Roads Project)旨在彰显非洲大陆的技术文化,以帮助这个地区更好地应对发展的挑战。项目鼓励进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并与影响非洲国家与铁相关的工业发展战略进行合作,同时为文化、艺术和教育活动提供框架。该项目由16名成员组成的科学委员会负责监理,并由当时教科文组织促进和平文化的文化间对话与多元性部门管理。

  作为该项目的组成部分,一系列科学会议相继举办,成果结集为《非洲的铁之路》宣传册和《非洲铁冶金的起源:烛照上古之新光——西非和中非人民的记忆》一书。这一科学新著认为,非洲在大约五千年前便发展了自己的铁器工业,包括在西部和中部非洲和大湖区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铁器制作中心。新的科学发现挑战了长期以来的许多传统观点,尤其是对既有的殖民偏见和缺乏根据的臆断作出了有力的反驳。教科文组织文化间对话科前负责人杜杜·迪耶纳(Doudou Diène)在该著序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最终的目标是采用严格的、跨学科的、国际化的科学方法,以恢复非洲直到今天都在被褫夺的文明及其深刻标志:铁。”[11]这项合作成果的作者皆来自“铁之路”项目组,有杰出的考古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通过追溯非洲冶铁的历史,以许多技术细节讨论冶铁业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作用。此外,项目还带来了一项多学科巡回影展,从世界各地有关非洲金属制作的大约三十部影片中筛选出的一部影片于1999年10月26日至11月17日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放映。2000年,作为第七届国际非洲艺术和手工艺贸易展览会的一部分,在瓦加杜古特设了“非洲铁之路奖”,首位获奖者便是一位铁匠的后代——年轻的布基纳法索人托马斯·巴摩戈(Thomas Bamogo)[12]。“铁之路”项目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反种族主义行动,直指非洲对宽容、相互理解和对话观念所作出的贡献。

  ——“奴隶之路”

  贩奴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超过1500万的男性、女性和儿童沦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悲剧的受害者。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主要历史事件的无知和掩盖,极大地阻碍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解及合作,而贩奴交易和奴隶制不仅曾经影响全球面貌,而且持续造成当今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因此,教科文组织下决心打破在贩奴交易和奴隶制问题上的长期缄默,于1994年在贝宁威达市发起“奴隶之路项目:抵抗、自由、遗产”(Slave Route Project:Resistance,Liberty,Heritage,以下简称“奴隶之路”)[13],诉求力图通过以下三个目标达成:(1)促进更好地认识世界范围内的奴隶制(非洲、欧洲、美国、加勒比海地区、印度洋地区、中东和亚洲)的起因、行动模式、事件及结果;(2)高度关注并强调这一历史产生的全球变革和文化互动;(3)通过促进对多元文化、文化间对话以及构建新身份与新型公民的反思,大力推动和平文化建设[14]。1997年,教科文组织将每年8月23日定为“废除奴隶贸易国际纪念日”。2001年,在德班举行的“反对种族主义、种族歧视、仇外心理和有关不容忍行为世界会议”期间,联合国确认贩奴交易和奴隶制为危害人类罪。

  “奴隶之路”这一后来被誉为“灯塔”的文化间项目正是从苦难记忆与文化强制进行逆向烛照和思考,直面历史阴暗的一面留给人类的深刻教训,也从多方面促进人们更好地认识到种族歧视和偏见给今天的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危害。该项目成绩斐然,除了陈列和反思贩奴历史的博物馆建设、口头传统搜集计划、地方文化体验活动按规划得以陆续推进外,纪念地、建筑物和遗址也得到了系统的清理和建档。此外,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尤其是这一地区的口头传统,得到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在书面档案和口头传统之间,关于奴隶贸易和奴隶制的书面和图像档案只能说明事实。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转向口头传统,以获得更完整的观点和对这一历史的更多样化的评估。口头传统通常反映了受害者的故事,但远未揭露。为促进这种由传说组成的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的收集、分析和实际使用,口头传统研究以故事、谚语、标记、隐喻、叙事、符号和其他表述形式的特征为依据而展开,并出版了许多口传作品。该项目还建立了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以保护这一特定的口头遗产。总之,留下记忆的义务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乃是“奴隶之路”项目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该项目对反思当代形式的奴役(contemporary forms of slavery)也有着至关重要的镜鉴意义。

  ——“信仰之路”

  教科文组织的宗教间对话计划是文化间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冲突与宗教归属日益相关的世界中不同宗教、精神和人文传统之间的对话。1995年6月,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起了“信仰之路项目”(Roads of Faith Project)。由来自三大宗教专家倡议的《拉巴特提案》(Rabat Proposals),构成了1996—1997双年度活动方案的框架(26C/3.7),并为以下行动奠定了基础:一是设立教科文组织教席;二是创建一个汇集三大宗教知识的研究所,并由各宗教的专家领导;三是为1997年6月在马耳他举行“促进宗教间对话会议”创造了条件。这次会议旨在评估现有结构内所进行的种种实验,进而开展以各种方式组织的文化间对话和宗教间对话,寻找可能采取的后续措施。该项目最初展示三大宗教对精神、文化和艺术财富的产生和传播所作的贡献,尔后发展为一项宗教间对话的跨学科计划:为创造新的对话和交流空间,一个题为“精神汇流与文化间对话”的全球方案出台,同时覆盖了“信仰之路”项目和“安达卢斯之路”项目(CLT-97/CONF.203/3)。其具体目标在于研究并确定导致不同文化间和文明间关系中断或巩固的机制和内驱力,促进对精神传统及其所基于的价值观的相互理解。

  ——“安达卢斯之路”

  伊斯兰教、基督教及犹太教的文化和信仰曾经在安达卢斯(今天的西班牙境内)并肩共存了近八个世纪,因此这一地区为文化间的“道路”与“相遇”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演证环境。在这一背景下,1995年11月,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二十八届会议核准了“安达卢斯之路”(Routes of al-Andalus)项目,旨在立足于“共同遗产与多元认同”这一方针,彰显在中世纪西班牙逐渐发展起来的对话进程、机制和遗产,并研究在当时的语境下所发生的互动之于当今的影响。马约尔指出,当今世界日益复杂的进程正在导致一种非常危险的势头——从许多正在发生的冲突中可以看出,不过,也有机会在文化之间激发汇流,烛照许多共享的价值。因此,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将重点放在当代的汇流进程上,为属于不同文化或宗教传统的社区之间开展对话,找寻尽可能多的交汇点;通过提请注意这些社区之间互相借鉴和相互赋予的方式,进而鼓励以新的方式来看待彼此,深化团结一致的意义。与此同时,该组织的目标也在于建立桥梁——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桥梁,以期在西方、阿拉伯世界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之间,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在民族、文化及宗教之间,建设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尊重的未来[15]。杜杜·迪耶纳也提出:“要确保安达卢斯的西班牙不仅被视为一个古老的美学场景,而且作为一种文化间对话的经验而加以理解和体认,这才是必要的新知。”[16]

  总体上看,“铁之路”“奴隶之路”“信仰之路”及“安达卢斯之路”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有前瞻性眼光和责任感,有超越当前人类文明步伐的勇气,还有具体的路径和可操作的技术路线。此后,在教科文组织甚或联合国的正式文件中,“之路”成为“文化间对话”跨学科系列项目的代名词,凸显了“道路”作为概念工具的方法论意义。正如教科文组织在一则题为《路即思想之道》的推介文章中所云:

  作为文化间对话之载体的“道路”概念对1994年的“奴隶之路”和1995年的“铁之路”(已证明非洲创造了自己的制铁工业),以及“安达卢斯之路”和“信仰之路”有着显著的启发作用,包括最近的“宗教间对话”计划——旨在重点关注创造宗教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文化与精神[17]。

  综上所述,教科文组织在“十年行动”中实施的系列化“文化间项目”以“对话之路”为主题标识和映射图式,已然具备了方法论和实践论的范式价值,尤其是“奴隶之路”“信仰之路”和“安达卢斯之路”等项目表现出跨学科性和扎根于地方、次区域、区域及跨区域的特点,在具体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这些特点表明文化间具有深刻的相互影响。由此,路路相连,话语相通,作为和平文化关键因素的文化间对话所具有的内在活力和当代价值得到彰显。“奴隶之路”项目在促进对贩卖黑奴的历史事实进行多学科研究以及揭示由其产生的相互关系的同时,还可以使有关的人民接受因相互接触而形成的历史记忆和共同遗产,以此创造进一步和解的条件,并认识到其各自文化演进的多元化活力。同样,“信仰之路”和“安达卢斯之路”项目力求阐明文化融合的过程,同时鼓励在属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领域但具有共同的历史遗产和一些共同的价值观的社区之间建立对话的空间(151 EX/4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下一条: ·[林继富]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相关链接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
·5月21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 暨“一带一路”与河北传统文化研讨会隆重举行·[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
·[戚剑玲]文化涵化与地域认同的庙堂表征·[林继富]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胡玉福]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劳拉简·史密斯]反思与重构:遗产、博物馆再审视·[施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2018“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在华揭幕·奥德蕾·阿祖莱:在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国际日的致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