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子涵]“神圣空间”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表征
  作者:王子涵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2-11 | 点击数:16482
 

  (三)时空的凝缩——神圣空间的编码

  进入文化社会层面,我们会发现一个空间越是成为宗教实践的中心,其涵盖的象征系统就越庞杂。一个高度神圣化的空间则往往结构化地包含了人体、宇宙、宇宙创造的诸阶段的划分、传统的神圣叙述以及人类生活的诸领域等诸多组成部分,从而在文化实践的意义上达成了意义的编码,丰富了宗教信仰的内涵。

  第一,身体本身就有可能被编码为一个神圣空间。一方面,身体自身通过某种修炼可能具备神圣的意义。如佛教的禅定或印度教的瑜伽,身体作为一个内部空间将被引导向一个神圣空间改变;另一方面,物质性载体也可能因为隐射身体而获得神圣性。例如印度寺庙就展现了人类身体与空间神圣性之间的密切关联,寺庙建筑被等同于人体构造,而寺庙最为核心的空间环境又被期待是与神灵相遇、交流的场所,而这一期待也象征性地复制了人们在自己的心中与神灵相遇的境况。通过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性,被象征为身体的空间获得了神圣性的功能及特性。正如Silparatna说,“寺庙作为一个宇宙人而受到崇拜”(cf.Kramrisch 1946,vol.2,p.359)。神圣空间内的深层涵义传递的是宇宙的意象,而人类通过在其中注入身体的意象从而描绘出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之间的一致与对应。

  第二,神圣空间形态范式往往被编码为宇宙的形态。按照伊利亚德神圣空间的范式,蕴藏在圣神空间内的横向维度划分是通过世界重要的纵向划分而传递出来的。这些划分大致可以归纳为上界、地上和阴间,当然也包括其他一些较为独特的宇宙论概念。

  第三,神圣空间被编码为世界生成的步骤及秩序。例如在印度教的寺庙中位于寺庙内部最黑暗的中心神龛即象征了创世的起点,由此在空间中向外辐射,也在意义上象征了世界生成的过程。

  第四,神圣空间被编码为重要宗教仪式的操作流程。这里的关键在于,由于仪式本身就象征了事物交替、重叠、变更、轮回的有序连接,因此象征了仪式的神圣空间就同时标志着仪式的进行以及由此推演的生命周期、自然周期乃至宗教叙事周期的运行,由此将空间凝华为整体时间的象征。

  第五,悠久古老的传奇故事往往也会成为神圣空间编码的组成部分。神圣空间是一个记载神圣叙述的地方,它不仅包含自然界所遗留下来的重要印记,同时也描绘出神圣叙述的意象,提醒人们那里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唤醒人们沉睡的记忆以及激发人们对于现世的思考。神圣空间内的仪式化也会令人回忆起其历史上关键的时间节点所进行的举动,而将仪式得以确立并最终沿袭下来。而这一编码过程的深远意义在于,神圣空间承载的神圣叙事绝不只是一个时间点或一个事件,它必然会跳脱无法回溯的历史背景,活跃于现代人的宗教文化之中,而实现这一跳跃的就是神圣空间。神圣空间在无形中拉近了崇拜者与历史事件的距离,因此缓解了先知时代与当下时代之间的隔阂焦虑。

  如果说第一、第二类编码实现了神圣空间对其他空间的投射,那么第三、第四类编码就实现了神圣空间对时间流程的凝缩,而基于神圣空间对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象征转换,第五类编码实现了神圣空间的“剧场化”——它是“重演”而非“再现”传奇的故事。正如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所揭示的,文化是总体生活方式中各要素间关系的组织。在此意义上,神圣空间对时空的编码、对英雄事迹的编码,将自身从纯粹的宗教场域拓展至与“神圣/世俗”辩证法勾连的更为广阔的社会场域。总体而言,这一勾连同样存在于神圣空间的建构与功能之中。宗教学断言,称一个地方为神圣的,那就是在断言这个地方、它的结构、它的象征表达了基本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宗教学视域并不试图将神圣空间描述为一个封闭的结构闭环,就这一闭环来说,世界各地的神圣空间甚至缺乏共通的因素——无论是内容的还是审美的,但正是基于将神圣空间置于更为开放的交互环节与更为广阔的文化世界,神圣空间超越了神学单纯的自我叙事,形成了一个与外界因素交融互动的特征系统(如下图),而正是这些特征将神圣空间置于“神圣/世俗”辩证法的核心位置。

神圣空间的建构、功能与编码示意图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
下一条: ·[杨德睿]影像的神力: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周永健]川南民间佛教觉皇宝坛丧葬道场田野调查·[周逸敏 羌玲]江南祠堂的现代功能与作用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
·[王森燕]浅析凉州贤孝的社会文化功能·[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唐璐璐]饮食成为非遗:意义建构、批量生产与隐匿的商业化·[沈昕 莫朝含]地方知识视角下传统村落内源型民俗景观的外植化建构研究
·[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特征及其功能·[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