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书写拜师帖,是一种确认梅花拳师徒名分的纸质凭证。实际上,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使用文字书写的书面文本在乡民日常生活中较少出现,除非其在某些方面对乡民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我们在村落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书面文本包括家谱、碑刻、地契文书等民间文献,拜师帖作为拜师礼中不可或缺的书面文本,梅花拳尤其强调“无帖不成师徒”。时至今日,广宗乡村梅花拳仍传承着拜师之后互存拜师帖为证的民间习俗。这种拜师帖一般是用红纸黑字书写,帖中内容要把引师、送师、恩师及拜师人员的姓名信息一并写明,拜师帖需经具有一定文字功底的梅花拳文场弟子执笔。例如,过去北杨庄梅花拳弟子邢尚斌文、武功力深厚,且擅长书法,所以该村书写拜师帖的具体事务皆由他来完成。书写拜师帖时,新入门梅花拳弟子的辈次要参照师傅的辈次往下自然顺延一辈,并在拜师帖的落款处标明拜师时间。在举行完简单的敬茶、敬酒、鞠躬或磕头等梅花拳拜师仪礼之后,已成师徒的梅花拳成员之间要各自收存一份拜师帖。它不仅是“师门”内部以后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凭据,也是乡村梅花拳组织筛选成员的一种出入渠道。但是,这种拜师凭证并不必然指向所谓秘密社会的关系联结,或者走向与国家政治相背离的社会自组织制度。它主要通过内部的师徒名分确立,连同拜师礼之中的祖师训条、师门规矩等“门户”身份,建构一种相对稳定的师徒传承系统。如北杨庄梅花拳武场师傅王尚信收藏的拜师贴所示:
拜师帖
拜帖:引师李玉普,送师邢尚宝,拜广宗县北杨庄村十四辈孙王尚信师傅大人台下门生,本县件只乡西宋村徒韩子润叩拜,二零一五年古二月二日吉时。
拜帖:引师霍德庆,送师王奇亮,拜广宗县北杨庄村十四辈孙王尚信大人台下,本村十五辈孙刘金亮晚生叩拜,公元二零一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拜帖:引师李玉普,送师张文同,拜广宗县杨庄村十四辈孙王尚信大人台下,威县东平村十五辈孙赵振群晚生叩拜,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初八日。
其次,拜师帖既是确认梅花拳成员师徒关系的标志物件,也是维持日常师徒关系的关键凭证。通过上示拜师帖内容可以看出,北杨庄梅花拳武场师傅王尚信平时传授拳技所收的徒弟,所涉地域范围既包括本县本村的乡民,也不乏外县外村的梅花拳习练者。王尚信身为拜师人员的“授业恩师”,日常主要承担着指导梅花拳拳理、传授拳技的职责。这些梅花拳弟子在拜师之后,每逢年节还需到师父家中探望以示尊敬。当然,在梅花拳拜师礼这样一种特殊的礼仪规定之中,引师虽然并不承担日常的武术教授职责,甚至仅仅在拜师礼的仪式现场出现之外,以后师徒二人可能再不相见。但它之所以需要在此正式场合出席,其实内含着乡土社会更为深厚的礼俗运作逻辑,此即李松所谓礼俗之间的“互渗和谐”状态。此外,梅花拳拜师与传师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所谓拜师一般要拜辈分比自己大的师傅为师,但传师则不拘泥于此范畴。如在梅花拳内部流传着“梅花拳倒卷帘,徒弟倒把师傅传”的说法。在乡民看来,梅花拳弟子之间交流拳术功法无需顾忌年龄大小之分,只有技艺高低之别。而且,由于乡民日常生活圈子的地理距离差异所限,跨村落的梅花拳弟子之间的社会交往频度并不一致。这也表明,中国传统乡土村落并非是封闭性的,乡民利用梅花拳拜师帖来密切跨越地缘的组织关系。由此串联起各个乡村,形成了广宗地区独特的梅花拳社会组织网络。通过拜师帖与师徒之间的日常交往机制,促使乡村梅花拳组织内部的师徒“门户”网络不断强化和巩固。
(二)拜祖师:“神圣”的社会组织联结
事实上,纵观梅花拳拜师礼走向神圣化的变动过程不难发现,其主要依托一套“天地君亲师”的敬拜祖师礼仪在村落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就乡村梅花拳组织而言,“天地君亲师”的祖师敬拜模式有助于强化群体成员的师徒礼仪认同感和日常“神圣感”的联结。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民间敬拜“天地君亲师”的习俗由来已久。据余英时考证,“天地君亲师”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从民间社会逐渐发展而来的系统过程。他曾引用清楚廖燕(1644-1705)所著《二十七松堂集》卷十一中《续师说》一文解释道:“宇宙有五大,师其一也。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君;四曰亲;五曰师。”文末亦有魏礼评语云:天地君亲师五字为里巷常谈,一经妙笔拈出,遂成千古至文。张履祥(1611-1674)在《丧祭杂说》中曾载:家礼祠堂之制则贵贱通得用之……其稍知礼者,则立一主曰:家堂香火之神,或曰:天地君亲师,而以神主置其两旁。据此,余英时推断在明末地方社会敬拜“天地君亲师”的习俗已经流行开来,但当时并非家家户户都立有“天地君亲师”五字的牌位或“红纸条”。这既是“天地君亲师”祖师敬拜礼仪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拜师礼植根于乡土社会的主要表现。
不仅如此,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曾描述过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百姓供奉“天地君亲师”的民间习俗:“乡里人家厅堂上,照例贴一张‘天地君亲师’的红纸条,讲究的还有一座‘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鲁迅亦在其杂文《我的第一个师傅》中提及“天地君亲师”:“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另外,依据车锡伦的研究表明: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罗教、天地门教等都曾供奉过神主牌位“天地君亲师”。他推测“天地君亲师”的概念很可能由明代民间秘密教团首先提出,后来逐渐为乡土社会普遍接受。费孝通也曾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联系是亲属关系,它从血缘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则是拟制亲属关系,“天地君亲师”中的“亲师”就是从亲属关系到师生关系的典型表现。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的祖师敬拜观念在中国乡土社会具有相对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比较久远的民间传承脉络。
具体到梅花拳师徒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天地君亲师”祖师敬拜活动来说,乡民尤其重视、强调以精神皈依为基本表现形式的祖师敬拜礼仪。其实它的根本发展动力在于,祖师敬拜礼仪的背后连接着更为宽广的地域社会的人神互惠机制。目前较据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乡村梅花拳内部虽然有“大架”梅花拳和“小架”梅花拳之区分,但多数认同“大架小架是一花,五炉六炉是一家”,并且他们都讲究敬奉“天地君亲师”。在广宗县梅花拳文场师傅收藏的一份《梅拳秘谱》中,详细记录了梅花拳内部敬拜“天地君亲师”的说法:
庭训数载,惜乎未能文成,但文事固重,武备亦不可不习。武艺独称高强,如固国名将,能周游四方千余里,一时之从学门徒者,不下数百人。我先君先语,以作善事,敬“天地君亲师”。
据梅花拳祖师之一、清朝武探花杨炳所著的《习武序》一文记载,梅花拳拳堂敬拜规矩,是把“天地君亲师”牌位置于非常显要的位置的。梅花拳师傅在传授梅花拳文场、武场技艺的过程中,通常也会向弟子讲授敬拜“天地君亲师”这一祖师礼仪的意义价值。不过,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在村落日常信仰生活实践中,乡民对于梅花拳“天地君亲师”的概念认知并不完全一致,其日常敬拜礼仪往往会依据个体的实际生活需求随时做出变通。比如对于“天地君亲师”,现今乡村梅花拳弟子就流传着一种很通俗的解释:“天”代表风调雨顺;“地”代表五谷丰登;“君”代表国泰民安;“亲”代表父母亲人;“师”代表授业传道。虽然“师”在“天地君亲师”的排序中列后,但在拜师礼中却又以“尊师”的名义予以特别凸显。不言而喻,借助拜师礼,“师”在“天地君亲师”的神圣序列中获得圣化,而这一礼仪也因此成为缔结梅花拳师徒关系的神圣纽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