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
  作者:赵洪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11-25 | 点击数:5417
 

二、超越单纯文本分析,转向丰富叙事话语研究

  讨论民间文学的传播与提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民间文学是如何生成的”这一问题,因民间文学的生成既是传播的前提,又是影响传播的关键要素。对于民间文学的生成问题探讨,若单纯从现有的民间文学文本分析中极难找到合适答案,因不同的民间故事叙事者、不同的讲述语境、不同的叙事传统,即使针对同一母题,用同一类型进行表述,想必其异文也会有诸多差异。因此我们的研究有必要在注重文本的前提下,关注民间故事的叙事者与叙事语境,即整体的叙事话语活动。

  叙事者是叙事话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在叙事传统的产生和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卡尔·冯赛多曾指出“传统的生命力及其传播依赖于继承这些传统的人群。脱离了对于传统的传承者的关注,就很难明了民间文学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但实际上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发生了从文本的收集研究到传承人研究的视角转变,“叙事者的研究并不仅仅是民俗学内部自我发展的结果,而是受了学术界众多发展趋势的影响后产生的转变,例如历史批评学派、功能主义、生活史方法、文化和人格学派等”。对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个人故事等散文叙事者的基本特征,尼基·卡罗拉曾做过详细归纳,主要包括:(1)故事的原创者与叙事者不必是同一个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叙事的原创者早就被忘记了,他是匿名的,一个叙事一旦开始流传就跟他的原创者毫无关系了。只有在叙述个人经历或个人回忆性故事时才会提到原创者,因为诸如此类的叙事依赖于叙事者自己的个人经历。(2)民间文学的叙事者体现了一种集体性的口头传统。民间叙事作为集体性的传统意味着一个故事被故事流传的社区所接受。口头传播则意味着叙事者在讲述过程中除了小的修补外,不能停下来对他的故事进行大的整改,即故事的结构和风格无法突然改变。口头叙事表演还意味着一位叙事者在现场表演时可能靠其个人的魅力吸引住听众,而且,较之书面叙事而言,口头叙事不怕啰唆。(3)叙事者并非一个人云亦云的复述者。若把一个故事和叙事者的相遇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听别人说故事;其次,把故事记忆在脑海里;最后,给别人讲故事。(4)叙事者的故事并非一次性产品。讲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活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会重复讲述,这是其基本特点。(5)叙事者各具特色。不同的叙事者在表演技巧、故事储量及其与观众的互动方面,各有千秋,千差万别。

  此外,那些深谙民间文学创编规则的故事能手不仅能复述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故事,而且还会从记忆中调用他熟悉的因素,诸如题材、结构和风格等,以创造新的故事。每种民间文学的体裁都有特定的表达模式,它通常会对个体的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制约。由于关于个人经验的叙事在内容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通过分析这种叙事更能看清民间叙事在结构和风格方面的特性、特征。

  研究故事叙事者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叙事话语活动产生变异及多样性的主体影响因素,如主体的身体精神状况、知识储备、对传统的态度、对叙事体裁类型的把握、叙事技巧的掌控、面对不同场景、不同听众的心理状态等。

  在话语叙事中除了考量叙事者因素,语境亦是影响叙事的重要因素。正如《爱尔兰传统故事叙述》中所言“民间故事的艺术性存在于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故事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供识字的人记录和阅读,而是通过在炉火边的诉说与聆听,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来使之延续”,可知语境对民间故事的形成乃至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语境给予着重关注的研究方法当属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表演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盛极一时,表演情境成为学术前沿问题。对于“语境主义者”而言,民间文学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叙事规则的具体体现,是它的交流体系或交流语法。鲍曼指出作为文献资料的民间文学的概念让位给作为交流的民间文学概念。亦如丹·本·阿莫斯所言“对于空间关系学、体态语言学、超语言学、社会互动关系的描述,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揭示民间文学的交流规律和表演属性”。

  学术界对于传统在一个具体表演情景下的应用和意义有着浓厚的兴趣,民间文学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和延续。在不表演的时候,民间文学是存在于讲述者的记忆中的,但是这是任何研究者都无法通达的所在。罗伯特·乔治曾指出:一个研究者必须对一个表演情境中的所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话语的动态进程进行观察。叙事者和听众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地位,这种地位影响着他们之间的交流活动。要对影响表演和叙事构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依赖于认真深入的田野研究,对叙述人和情境进行实地即时的观察,并当场对叙述人进行访谈。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依靠科学收集的档案材料,也能洞察叙事者和访谈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在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注重语境因素的表演学派也受到了一定批评。有诸多学者指出,表演学派过于强调语境,却忽视了文本,文本内容的研究被束之高阁。但是对于文本和语境的关系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一方面,丹·本·阿莫斯指出“讲述就是故事”,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维尔古斯则指出“没有文本就没有语境”,强调文本的重要性。但从总体上看表演理论让研究者认识到,叙事语境和叙事者,都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若能将表演理论对叙事者和叙事语境的关注与文本结合起来,把握叙事者、语境、文本等各种因素对口头叙事的影响,开展叙事话语整体研究,想必对于了解民间文学的形成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葛荣玲]遗产研究:理论视角探索
下一条: ·[张举文]文化自愈机制及其中国实践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