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清代云南普洱茶产区的地理与族群分布特征
普洱茶的产地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云”与“南”顾名思义就是距中国本部(中原)很远的意思。自古以来,有许多非汉族群生息于此。这些族群大多分属藏缅、傣及孟-高棉语族(MonKhmer)。这个地区也是被汉人在政治、文化及人口上征服的最后地区之一。事实上,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民族地区推行的民主改革完成之前,云南边境很多少数民族仍直接受当地世袭贵族和头人的统治,属于国家行政权力的边缘地带。这也正印证了Scott所归纳的Zomia地区的一个特点——赋税和主权国家覆盖之外恰恰就是少数民族或“部落”开始的地方。云南正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在滇西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的边境环形地带,其地貌大致可以分为高地和低地两类,高地主要是中低山地,低地是河谷坝子(盆地)。低地居住着傣族和汉族等民族,从事水田灌溉农业;高地居住着彝、独龙、怒、傈僳、景颇、佤、布朗、拉祜、基诺、瑶、苗等民族,从事刀耕火种农业。
图1 云南民族垂直分布示意图
普洱茶的核心产区在西双版纳地区。据《滇系·山川》记载:“普洱府宁洱县六茶山,曰攸乐,即今同知治所;其东北二百二十里曰莽枝,二百六十里曰戈登,三百四十里曰蛮砖,三百六十五里曰倚邦,五百二十里曰漫撒。山势连属,复岭层峦,皆多茶树。”“……漫撒山,即易武山,在府南三百八十五里,为易武土司所管。”“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素有茶山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嶍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据樊绰《云南志》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林超民认为“银生城”指的是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管辖的区域:“银生城管辖的范围还有奉逸城和利润城,奉逸城在普洱县,而利润城在今天勐腊县的易武乡。”以上的史料记载均表明普洱茶并非产自普洱府,而是集中在今西双版纳地区以勐腊县易武乡为中心的六大茶山,且为易武的傣族土司所管辖。
从普洱茶的名称由来、其产地所涉及的各种明显非汉语语境的地名及其地理涵盖的范围来看,普洱茶的栽培自古以来几乎就是边境各少数民族的“专利”。有人认为,“普洱”是“步日”“步耳”的同名异写,“普”是“扑”“浦”“濮”等古代民族称谓的同音异写。“普洱”在清代普洱府设置之前,就有“普洱茶”这一称呼了。清代普洱茶的生产和交易中心都集中在“湄公河-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六大茶山分别为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和易武,从这些地名来看,明显都来自于边境各少数民族语言。如倚邦明代称磨腊倚邦,傣语意为有茶树、有水井的地方;攸乐得名于世居于此的基诺族,因基诺族过去被称为攸乐人;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易武”为傣语,意为“美女蛇居住之地”。。
从海拔的垂直分布来看,一般是傣族和汉族居处最低,哈尼、瑶族占据高山,中山山地则分布着布朗、拉祜、佤、基诺等民族。而各个民族在微观垂直分布模式中所处的具体层位,又有着人文和社会历史根源。这既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族源有关,另一方面,各民族对生境的选择也并非完全自由平等。如滇西的德昂族和滇南的部分布朗族等,数百年前都曾由于不堪傣族封建领主侵夺而不得不逃离盆地“避处山林”。因此,这些地方往往呈现出“强者居下,弱者居上,更弱者再居其上”的高低海拔分布特征。谁上谁下,取决于各民族的发达和强大程度。作为普洱茶的主要产区,西双版纳的茶树培植也受到海拔的制约。云南的普洱茶树一般分布于海拔1200~2000米之间,这一海拔区间也恰恰是各高地民族的分布范围。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海拔与族群对应分布如下表所示:
表1 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海拔与族群分布对应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