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从印度佛本生故事到中国民间故事的演变
以上,我们沿牛犊娶亲故事、《金牛太子宝卷》、《第七地》、《孝顺子》、《银蹄金角犊子经》的顺序一路回溯,将这个民间广泛流传故事的来源一直追到了隋唐时期,历经一千三、四百年的时间。为能更清楚地看清将其流传演变过程,我们再从故事的源流简要梳理一遍。
牛犊娶亲故事最早源自印度的一个佛本生传说。这个故事,最迟在公元七世纪初年就已经被译为汉文,开始了在中国的流传,当时被称作《银蹄金角犊子经》。隋仁寿二年(602)编成的《仁寿录》卷四中,就已经著录了这部佛经。其后的二百年中,695年的《大周录》,730年的《开元录》,800年的《贞元录》,都著录了《银蹄金角犊子经》或它的别名《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说明在隋唐时期,这部经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流传。但以上经录在著录这部典籍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将它归在了“疑伪”之类中,就是说,隋唐佛教界都不承认这部经书是真正的佛经,而将其看作中国人假托佛的名义撰述的经书。因此,受这种认识的影响,历代大藏经都未收录《银蹄金角犊子经》,后世的经录中也再未见著录,故学者认为它已在中国失传。敦煌发现的《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也仅一件孤本,说明受“疑伪经”身份的影响,它的流传的确不广。
九世纪之后,《银蹄金角犊子经》再未被著录过,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失传。这个佛本生故事在民间仍以不同的形式传播,比如壁画。五代王仁裕在他的笔记《玉堂闲话》中最早记载了麦积山窟崖的情况,提到:“其上有散花楼、七佛阁、金蹄银角犊儿。由西阁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47]其中“金蹄银角犊儿”一名,应当就是“银蹄金角犊儿”的误写;它能够与“散花楼”、“七佛阁”并列,也应当与二者一样,是麦积山上的代表性佛窟建筑或内容。“散花楼”、“七佛阁”今日尚存,而“银蹄金角犊儿”则不存[48],从名称内容推测,极可能是指绘制有《银蹄金角犊子经》故事壁画、展现释迦如来神迹的一个窟室,故被时人以“银蹄金角犊儿”代称。这说明在五代时期,《银蹄金角犊子经》也还通过佛本生故事画的形式在民间流传[49]。
两宋时期,虽然没有发现《银蹄金角犊子经》流传的直接证据,但我们从现存的明刻本《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的文字,也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笔者注意到,文中写到波利国王的第一夫人殊胜表示要用四季花果迎接国王归来,在偈中称国王为“官家”。我们知道,称呼皇帝为“官家”,宋代比较普遍,元明时代的通俗小说中也有,如《水浒传》就将宋徽宗称作“官家”,后世这样的叫法就少了。这个词出现在元明时代的讲唱文本中,表明它所用的底本有可能出自宋代。这就意味着,收入《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中的“第七地”所依据改编的底本,可能宋代就可能已形成。因此,或可推测《银蹄金角犊子经》在宋代可能已经被改编为民间通俗讲唱文本,并在社会上流传了。
元代泰定五年(1328),《银蹄金角犊子经》的民间讲唱文本经过改造,编入《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作为其中的“第七地”。编入时保留了故事文本韵散相间的讲唱体式,但依照全书体例,只收录了主体故事部分,将原来经文中交代如来讲经的时间地点、讲经效果及人物来历的开头、结尾部分删去,而归纳为“如来昔日在波利国中为太子”一句,对整个故事性质加以点明。
明代正统戊辰年(1448),“少室山人”对《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进行了重新校勘,删削繁词,由明伊王府的普秀负责刊刻印行,普施于信徒大众。韩国高丽大学所收藏的正是这个刻本。
根据韩国及日本、中国学者的考察,《金犊太子》可能在十三世纪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并被译为朝鲜文字,在朝鲜半岛广为传播。
明清民国时期,随着宝卷的流行,《银蹄金角犊子经》的民间讲唱文本以及《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第七地》的故事又被改造为宝卷,称《金牛宝卷》或《金牛太子宝卷》,通过宣卷活动而广泛传播。
就文本结构而言,《金牛太子宝卷》的首尾部分还存有关于故事缘起和结局的交代,与《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更接近,而与《第七地》不相类似;就内容而言,《金牛太子宝卷》中还包含有一些《第七地》中所没有的故事情节,所以笔者推测《金牛太子宝卷》可能是由《银蹄金角犊子经》的民间讲唱文本发展而来,而不是受《第七地》影响而产生。
新中国成立迄今,受《金牛太子宝卷》的影响,牛犊娶亲故事在多民族多地区广泛传播。受朝鲜流传的《金犊太子传》的影响,朝鲜半岛及中国朝鲜族地区流传大体相同的“金牛犊”的故事。这时的牛犊娶亲故事已完全褪去了原有的佛教色彩。
总之,《银蹄金角犊子经》虽然在八世纪之后没有经文文本传世,但它的故事并未失传,只不过不再沿用佛经的名义和佛经的传播形式,而采用了唐宋以来民众喜闻乐见的讲唱形式,改编为讲唱文本,在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间广泛传播,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程,远播到朝鲜半岛。
还要说明的是,民间流传的宋李宸妃“狸猫换太子”故事不是牛犊娶亲故事的源头。相反,它是在《银蹄金角犊子经》故事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宫廷传说而进行加工的结果,它与牛犊娶亲故事同源,但不是故事主流内容影响的结果,而是同源故事发展出的一个支流[50]。
从《银蹄金角犊子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到牛犊娶亲故事,来自印度的佛本生故事在中国历经一千四百年的传播,从讲述如来佛的神异经历、孝行善举,宣扬因果、奉佛劝世,发展到讲述普通家庭纷争、同情庶子遭遇、注重民间趣味而尽去宗教劝化功能,其中旨趣变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可以说,从这部佛经译成汉文在中国开始传播,直到民国时期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虽然文本形式、语言特点有所变化,但其故事的核心内涵并未有多大改变,佛本生故事的痕迹一直有所保留;到牛犊娶亲故事,由于社会文化的急速发展变化,这个流传千年的佛本生故事才最终演变成反映家庭纷争同情庶子遭遇的神异故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