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明清民国时期的《金牛太子宝卷》
由“牛犊娶亲”故事往前回溯,笔者首先找到的是《金牛太子宝卷》、《金牛宝卷》。可以确切地说,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金牛太子宝卷》及其宣讲活动,是“牛犊娶亲”故事的直接来源和主要传播方式。
《金牛太子宝卷》,也称《金牛宝卷》或《金牛卷》,所存文本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的铅印、石印及抄写本。傅惜华[21]、胡士莹[22]、李世瑜[23]、车锡伦[24]诸先生的宝卷目录中均有收录,以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收录数量最多,有14种。笔者调查又发现了数种,目前所知近二十种。
这些不同的《金牛太子宝卷》,根据故事的背景、人物、情节、性质,可以划分为两个系统。
(一)紧扣宣教目的,以波利国(或称玻璃国)金牛太子出生及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磨难和孝行为主线,劝世人奉佛行孝,保留有少量佛本生故事的痕迹。这一系统的宝卷,从开头始,依次有颂佛、劝众生、开始偈、金牛太子故事主体,最后有收结偈、颂佛。前后呼应,首尾完整,故事表现出明显的佛教宣传目的和超脱性。
除去首尾的仪式性及劝佛内容部分,故事主体部分的情节如下:
(1)亳州吴员外之女金花一心向佛,在往灵山途中为老石精劫去,天兵及波利国王救回,波利王纳金花为第三妃,称普满夫人(娘娘)。(2)王梦不祥,离宫避灾。金花生太子,二位王后以猫子换太子,多般害之不死,喂母牛吞食。(3)普满夫人被打入冷宫推磨。(4)母牛生金角银蹄小牛犊,王爱之。(5)二后诈病欲食牛心肝,陈屠户以犬(或亲子)心肝替之。(6)金牛出城,至高丽国被公主招为婿,与公主被逐出。(7)金牛得太白金星(或观音)赠仙丹(或仙果),脱去牛皮变现人身。(8)太子做金轮国国王。(9)太子带兵归国救母,见父说明因由,救出母亲,饶恕二后,将王位让给陈屠户。(10)与父母岳父母超升净土。
大多印本、抄本的《金牛太子宝卷》都属这一系统,因此可知这是《金牛太子宝卷》的正宗和主流。有一卷及二卷本之分。
(二)以中国古代宫廷为背景,讲述宫廷诸妃争宠及金牛太子出生和成长中的磨难、孝行等奇异经历。以明朝嘉靖(《河阳宝卷》)或宋朝神宗时期作为故事背景。
此一系统的宝卷前有简短的宣卷缘起、颂佛劝善,主体是金牛太子故事,后有简短的祝福劝善结语。
主体部分的故事情节如下(以《河阳宝卷》为例):
(1)明朝嘉靖皇帝因梦不吉,离宫避灾;三宫生太子,遭正宫与二宫用狸猫掉换。(2)两宫用多种方法害太子不死,最后喂牛吞下。(3)三宫被刺瞎,入冷宫舂米。(4)母牛生金角银蹄小牛犊,王爱之。小牛冷宫探母,舔母目明。(5)两宫诈病要吃金牛心肝,陈屠户以狗心肝替之,背牛出城。(6)金牛至高丽国被公主招为婿,与公主被逐出国。(7)得观音赠桃梨,金牛脱皮变现人身。(8)太子携妻归国,讲明真相,救出母亲,杀掉两宫及国舅、稳婆、医生,封陈屠户为县官。(9)太子继位,接来高丽国王、王后同住,共享天伦之乐。
与前一系统相比,第二系统的文本数量不多,应是在主流《金牛太子宝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支流。故事虽然还保留有佛教劝善色彩,但更注重现实生活追求与奇异趣味,应是在民间讲唱过程中,与宋代李宸妃的故事传说附会结合在一起,以宫廷斗争为背景而进行改编的结果,因此这一系统的宝卷还有另一个名称叫作《狸猫换太子》。其实在清代流传极广的“狸猫换太子”故事讲的是宋真宗朝李宸妃生子被调换,后经包拯勘断平反的故事,与此并不相同,只因故事都有宫廷斗争和狸猫调换新生太子的情节,所以被混称[25]。
第二系统《金牛太子宝卷》中世俗趣味与民间价值观念的最明显体现,主要集中在故事结局部分的伸冤报恩上,如最后国王审问稳婆、国舅、医生以及正宫二宫后,用剐、斩、绞及剥皮、凌迟、熬油点灯等残忍手段杀死诸人;而其报恩,也符合专制皇权的特点及民众的心理期待:“有恩不报非君子,我把江山与你平半分。陈大听说称不敢,怎能受得这般恩?太子见他不肯受,陪到大厅把酒饮。太子亲敬三杯酒,谢谢陈大一片心。送他黄金一百两,又增三百两雪花银。封他一个县官做,立刻上任管万民。陈大接位上了任,荣华富贵过光阴。”[26]充分满足了民众“有冤伸冤,有恩报恩”的价值期待。这种结局安排,完全不同于前一系统的超脱与宽恕,而充满人间世俗趣味,是明清时期民间社会价值与追求的反映。
以上两个系统的《金牛太子宝卷》,虽然故事主旨、发生背景有一定差异,但故事主体部分的情节结构还是相当接近,即两后谋害太子、太子托身为牛犊、牛犊与公主成亲、回国救母报恩的核心情节都是一样的。
显而易见,《金牛太子宝卷》的这四个核心情节,与“牛犊娶亲”的情节几乎全同,所不同的,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由皇宫下移到了民间,人物的社会身份、称呼、活动自然也随之改变,此外,除去一些细节,二者的故事结构与思维模式完全一致,矛盾冲突的起因、过程及结果也都一致。只不过民间的“牛犊娶亲”故事中,对待作恶的长妻的态度,往往采取了一种折衷的办法,既不像第一系统《金牛太子宝卷》中的完全宽恕,也不像第二系统故事中的残忍处死,而是让她们自感罪恶从而自杀,这与普通民众在对待家庭内部矛盾时所持的一般态度相符合。
《金牛太子宝卷》采用的语言形式与“牛犊娶亲”有一定差异。宝卷一般都采用韵散相间的语言形式,散文说白用来叙述故事提示情节,韵文吟唱用来展现场景、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或者重复故事情节,韵文主要是诗偈,有五言、七言及十言(三、三、四结构)几种形式。韵散结合使用,加上听众的唱和赞叹,使宝卷的宣讲更加生动有效。因而自明清至民国前期,宝卷在民间有极大的影响,《金牛太子宝卷》所讲述的金牛太子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宝卷传播中断,《金牛太子宝卷》也渐渐不为人所知,但“金牛太子”的故事要素沉淀下来,在民间各地仍有流传,但脱离了原来的宣卷场景,其语言就变成了纯粹的散文化的叙述性口语了。从“牛犊娶亲”故事的采集来看,故事主要在民间以口传的形式流传,许多讲述者文化水平不高,所述故事详略不一,细节各异,且有张冠李戴的情况[27],说明这类故事大都不是通过阅读而是通过民间讲述而传播的。其语言也随讲述者的不同而带有各地方言的某些特点。
至于为何在“牛犊娶亲”故事中完全看不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主要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破除封建迷信、反对宗教信仰的政策有关,经过数十年的禁锢,宣扬宗教、劝善化俗的宝卷及各种民间演义、故事的宣讲都消声匿迹,就是少量还在流传的故事,也被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过滤,其中的佛教内容就是要过滤的一个主要目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故事中没有佛教因素是很自然的事。另外,宗教故事世俗化也是一个趋势,人们在传讲这类故事时,也往往按自己的理解将之放在熟悉的环境背景下,把圣贤的故事安置在普通人物身上,久而久之,宗教的色彩便渐渐消褪殆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