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盐工的抗争与智慧
运城盐池神话从广义角度而言,除却黄帝战蚩尤神话和关公战蚩尤神话,还包括一些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叙事。其中关涉从事盐业的生活传说,如哑姑泉和盐工八王等,这些传说表达出民众在盐池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抗争和努力,这既展现了从事盐业生产民众的苦难生活及不屈的精神,又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的叙事,呈现民众智慧、生产技艺。盐池产盐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盐业得以长足发展。这些记录民众生活的叙事,亦成为民众有关盐池记忆的一部分。“古老神话大多涉及宇宙的形成和演化,涉及人的由来以及文明的创始。除某些基本的相似之点外,种种古老神话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诸如个别情节和主题的选择和处理、同历史和文化之契合、神话所由产生的民族之状貌和性格。”有关哑姑泉的口传叙事突显出民众生活对于盐资源的一种观念,并且体现了盐池顺利生产,以及盐资源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与前述关公战蚩尤不同,此叙事中甜姑被塑造为盐工老汉的女儿,成为了人们心中英雄的化身。
在很久以前,盐池周边是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盐工们需要每天到盐池晒盐和背盐,劳作十分辛苦。晒盐的时候,需要盐工一遍遍的刮板和泼水。盐工为了能把盐背回去,需要往返多次。在晒盐时,大家都希望附近可以有一口甘泉,这样既可以方便晒盐,也可以用来解渴,只是大家都寻访无果。盐工里有个老汉的女儿叫甜姑,这姑娘模样长得好,格外俊俏。甜姑很会唱歌。每天老汉都要背水去晒盐,在甜姑歌声里装的水,泼到盐池里晒出的盐都很好。甜姑一次生病,大家都来帮助她,愿意把背回来的盐分给老汉换钱给甜姑治病。后来,甜姑为了报答大家,就到盐池给盐工们唱歌。这样大家就都能晒出好盐。甜姑的歌声惹怒了刺牛怪,刺牛怪用妖风锁住盐池,使人们不能晒盐。在仙人的指点下,甜姑边唱歌,边用簪子挖泉。最后,终于挖出了甜泉水,但是甜姑的嗓子也哑了,眼睛也看不见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泉取名为“哑姑泉”,并在附近修了一座庙。
在运城盐池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底层盐工的境况十分困苦。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运城盐池,长期存在着一种由来已久的封建把头制度,即老和尚制度。这一制度分工细致,等级严密。统领盐工的人被习惯称为老和尚。在这种体制下,盐工的管理和盐业生产都在管控范围内。老和尚主要通过层层工头严密控制底层盐工。面对这种长期严苛的苦难生活,盐业工人在不断抗争着。在他们之中就流传着一些传说和歌谣,这些也是他们文化的记述与表达。
相传,盐工们生活都十分艰难,干活只要稍有停歇就受到工头打骂。在他们中有个壮实的汉子叫八王,他忠厚老实,干活卖力。有一天,盐工们在盐滩做工,八王干活本就不惜力,但是老和尚还在催促他快点。八王实在忍受不了,就与老和尚起了争执,愤怒的老和尚甩起疙瘩鞭抽打八王,八王便奋起反抗,随后八王就遭到了老和尚的毒打,并被关了起来。其他盐工可怜八王就帮他逃到中条山。老和尚知道八王逃走的消息后,就派人追杀他,八王被杀死在中条山上,后来盐工们为纪念八王就把那个地方叫八王角。八王死后心系盐工,每当盐池有雨,八王角就有一个云团,于是便有了“八王角戴帽,伙计们睡觉”的谚语。
除却上述对于盐工苦难生活及对自然、恶劣境况的抗争,运城盐池地区还流传着关于盐池生产技术的革新传说。运城盐池产盐早期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天然暴晒,自然结晶。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是享用自然便利,不费工本。但是随着运城盐池的发展,解盐在国家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促使了产盐技艺的革新。盐池生产技术的革新体现出劳动者的智慧,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在盐工中就流传着:
传说有一个叫计然的和尚,云游到运城,对运城盐池潞盐生产很感兴趣,便在盐池边上修庵久住,潜心探索潞盐生产技术。天长地久,他终于独创了一套先进的潞盐生产技术,并把这些生产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工人。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制盐技术高超的盐工尊称为“老和尚”;盐厂俗称“庵”;盐滩上盐工居住的简易棚子俗称“小庵”;用来刨盐的铁铲与和尚云游四方时携带的月牙形铲,形状都十分相似。
这些反映盐工苦难生活和盐业生产技艺革新内容的叙事,是民众对于盐池的生活记忆,“提供了通向传统、传说和谚语这个宝藏的途径”。从事盐业生产的民众与恶劣自然环境、困苦生活境况做抗争,表现了民众对于盐池产盐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智慧。这些不仅承载着盐工们的苦难记忆,也成为人们了解运城盐池盐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侧面展现出一段时期内的社会风貌以及社会变迁情况。虽然这些记忆并不一定能作为史实被看待,但是包含着民众对于苦难生活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角度而言,这些包含情感的民众记忆就成为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4、池神信仰及其仪式实践
池神信仰以盐池神庙为载体,伴随着运城盐池盐业的变迁而兴盛与衰落。在其兴盛时期,盐池之神多被加封与官祀,地位崇高。盐池神庙中以祭祀池神为主,同时对多个自然神奉祀。这些被分封的诸神皆被认为有利于盐业生产。人们祭祀盐池之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盐业丰收。在祭祀仪式上,民众准备丰盛的祭品,焚香燃竹,地方各级官吏、盐商等亦纷纷参与其中,祈祷池神保佑盐业生产顺利,百姓平安富足。祭祀典礼过后,还要在盐池神庙内的三连戏台上进行酬神演出。神庙祭祀的活动中,音乐舞蹈、百戏杂技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为庙中为三连戏台,所以常会请三个戏班同时演出。池神祭祀中丰富的民俗活动使得盐池神庙庙会酬神娱人,在这里民众互相交流,同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功能。对盐池神庙不断加封祭祀的过程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诉求。通过盐池神庙的祭祀仪式、庙会活动,盐池神庙成为具有内聚作用的存在,且在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诚然如今的盐池神庙不复往日的繁盛,但通过古老建筑的遗存、民众口口相传的方式,这些存活于民众记忆的池神崇信依旧清晰可见。
由此,通过梳理运城盐池神话中所反映的部落之争、地域神灵冲突以及与盐业相关的生活习俗、生产技艺,旨在展现这些神话中民众对于盐资源的社会记忆,以及围绕它们所建构的地域社会秩序。而池神信俗及仪式实践则“使个体实现身份认同,让社会认识得到启蒙”。后来,随着盐池在运城所占的资源作用式微,相关的神话叙事渐趋沉寂,但它作为“记忆”零散地呈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随着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这些饱含民众情感、态度及价值之观念的神话叙事或许将被唤醒。
(本文刊载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