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场:日常待客与节日庆典中的史诗演述
史诗具有强烈的神圣性,对它的演述也非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个体活动,而是需要特殊情境的营造才能开始的一种集体性表演行为,但对畲族民众来说,史诗《高皇歌》也不是不能在具有一定娱乐氛围的特殊时段,于特定场域中加以演述。从目前的田野调查可知,浙南畲族进行史诗演述的娱乐性场域多集中在被学界称为“歌场”的文化空间。歌场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历史存在,早在唐代诗文中就有体现,而我国各民族聚居区也有属于自己的本土化称谓。简言之,歌场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以固定的时间周期频率,由当地某一族群或几个族群共同操弄、践行并立体”呈现以歌舞为核心民俗事项,或兼有宗教仪式和史诗演述等行为的文化空间。其实,可大可小的歌场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固定地点,而是会随着实际需要,围绕该地的中心区自由缩扩的演述场域。
在浙南畲族聚居区,史诗演述场域的营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嬲歌是畲族民歌演述的主流方式,且有“拦路截唱”的野外形式,但史诗的神圣性决定了《高皇歌》只能在较为正式的场合进行演述,而“落寮会唱”才能为此提供空间支撑。就目前的调查可知,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主要集中于畲民村落的个体家户,且因人员多少、空间大小,划分出火炉塘与盘歌堂两种歌场。
火炉塘是畲民家居习俗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房屋居住者日常饮食的处所,同时也是日常待客的地方。在浙南畲民家户中,一般都有两个火炉塘,一个设在厨房灶门前,一个设在一楼正厅旁的偏房。厨房中的火炉塘是在垒灶时就预留出来的,它通常依据灶台大小而三面砌制出高宽在30-40cm,长约100-140cm(两口锅)或120-180cm(三口锅)左右的槽形(见图1)。不论是自家人还是有外来客人(含邻居),都可以围坐在灶台火炉塘前喝茶、聊天、唱山歌。偏房中的火炉塘相对简单,它基本都安排在偏房前半部分,在那里的中间部位放一个直径在50cm的陶盆或石盆(现也有铁盆或搪瓷盆),上置一张八仙桌(见图1)。除向内的一边外,其余三边都有长椅,以供主客休息、交流以及歌唱。来自灶膛的木炭火并不是常年都在火炉塘中燃烧,不过,即便是夏季,灶前火炉塘不仅不会被拆除,连偏房中的火盆也不会被撤走。可以说,火炉塘不仅是深山畲民防寒取暖的必备工具,也是连接畲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空间有限的火炉塘并不能承载太多的来客,因此这一文化空间大多被用于饭桌(自我饮食)或茶桌(日常待客),而来客多以左邻右舍的近亲为主。作为畲族民间歌场重要组成部分的火炉塘,也是畲族史诗《高皇歌》的重要空间载体。火炉塘民歌演述活动大多发生在晚饭后的上半夜,此时正值一天劳作的结束时,邻里通过串门做客,以放松身心、加深感情。对于火炉塘歌场上的民歌曲目并没有固定的要求,由于参加民歌演述的成员大部分是血缘至亲,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史诗《高皇歌》在火炉塘歌场上只是众多曲目中的一个选项,但并不是必然选项,它一方面有赖于在场者是否有能力演述,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在场者的需要以及能演述者的心情。据民歌手钟亚丁介绍:杂歌(情歌、劳动歌、谜语歌、时政歌、劝世歌等)是火炉塘歌场上最主要的演述曲目,但当《高皇歌》响起时,也是演述人向在场听众讲述民族历史时。因此,以本村村民为主体的火炉塘歌场,即是民族历史的知识场,又是民间自发的教育场。
日常生活中的待客以近亲属为核心,而这种聚会式歌场多以休闲娱乐为主,因此具有神圣特征的《高皇歌》也是很少被演述的一类民歌。对畲族民众来说,火炉塘歌场还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一个较大的歌场——盘歌堂——则更具仪式感和节日性。盘歌堂一般会在两种较为重要的情境下设立:一是村外同族人走亲访友;一是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歌会,但不论哪种情况,盘歌堂都是设在村内特定的家户中。当走亲访友时,盘歌堂就会设立在主家最大的房间内,通常是房屋一层的大厅中;当“三月三”歌会时,一般会设在村内最能歌善舞的家户中,地点与“走亲访友”时相同。走亲访友大多发生在逢年过节的农闲时,而“三月三”则是农忙开始的前奏。通常来讲,盘歌堂的布置比较简单,它视厅堂大小而进行排桌(方形桌,亦有圆桌),从里向外依次摆到屋檐下,一般由四到六张桌子构成。只有敢于歌唱、善于歌唱的男女村民才能上桌,且依据男左女右的方式相向对坐。桌上由主家摆上自家、客人及左邻右舍带来的干果与茶水,以供参与者食用(见图1)。
畲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每当有亲戚到访,尤其是出嫁外村的女性村民回村省亲时,左邻右舍的村民都会前来看望,并盛情挽留来客在家中过夜;而在“三月三”传统歌会时,这种场面会更为壮观。由于临近村落大都处于通婚圈内,各村都彼此熟悉对方民歌手的情况,因此通过走亲访友等形式,聚集在某位民歌手家中,则是最好的选择。其实,纯以招待来客的盘歌堂同火炉塘一样,大都从晚饭后开始,而“三月三”歌会则开始于当天上午,并随着来客增多,而使火炉塘成为分歌场。一般来说,盘歌堂最短也会持续一个晚上,对此,畲民称之为“长夜对歌”,由此产生的“竞技性”则被称为“比肚才”。民歌手蓝高清告诉笔者:“比肚才”的重点是正歌演述。正歌是以《高皇歌》《封金山》《凤凰山》《奶娘传》《末朝歌》《长毛歌》等为代表的神话历史歌和传说故事歌,只不过福鼎、霞浦等地将其置于上半夜;福安、宁德以及浙南诸地则把它放在下半夜。在民歌手蓝观海看来:长夜对歌在演唱内容与体裁上都有十分严格的“一对一”原则,即正歌对正歌、杂歌对杂歌,否则就是不合章法的“乱对”。
总之,不论是火炉塘歌场还是盘歌堂歌场,它们都是在日常待客与节日庆典中形成的传统文化空间,其本质虽是娱乐的,但也为史诗《高皇歌》的代际传承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内部场域。正如上述三位老年歌手,以及民歌手蓝余根、雷梁庆、雷君土等所言:在演述《高皇歌》等神话历史歌时,现场气氛不能太过嘈杂。他们指出,以《高皇歌》为代表的神话历史歌是对民族始源的神圣性表述,因此所有参与对歌的人都应以虔诚之心感念祖先功绩,并从中学习基本的民族历史与行为规范。据此笔者认为,即便在歌场的娱乐情境中演述《高皇歌》,也未曾失去其严正肃穆的本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艳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