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高忠严 柴书毓]社会变迁背景下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
——以山西襄汾县黄崖村龙澍峪庙会为例
  作者:高忠严 柴书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30 | 点击数:7948
 

三、庙会人文景观的扩建及内涵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达到某种需求,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文化景观由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构成,人文因素可以分为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两大类。有的学者把文化景观分为: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景观。本文中的人文景观指的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以物质的形态展现出来的景观。开发之前的龙澍峪中就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华佗庙、龙澍菩萨庙、黑虎灵官庙、子孙娘娘庙、关帝庙、十阎殿、三皇庙、官帽石、峨山桥等,还有许多石刻,如“渐入佳境”、“天桥古蹊”、“石门绾秀”等,关于人文景观还有不少动人的传说。正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龙澍峪吸引了历朝历代不少社会上的名流和文人前来游览,这也是构成庙会文化空间的重要部分。开发以来,在原有景观基础上,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

表1龙澍峪新增景观及说明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有围绕生态旅游而新建的诸多景观。例如滑道、探险谷、香椿斋。这些景观介入到庙会中,使得龙澍峪开发以来,庙会上以游览休闲为目的的游客数量在逐渐增加。龙澍峪庙会人文景观的增加和修建,是在挖掘本土文化基础上,进行重构的物质载体。保留传统的、经典的内容,同时又增添新的元素,既为传统庙会的延续提供了空间基础,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多元因素融入:庙会文化空间的延伸

  “文化空间”又称为“文化场所”,首先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被定义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或是以一时间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从文化性质上看,文化空间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等,是非遗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形态。庙会则是具有多样民俗集中展演的、文化丛性质的文化空间。传统的龙澍峪庙会活动较为简单,庙会规模是围绕着华佗庙,延伸到村内主街道空间。最开始的庙会主要以祭神为主,伴随有解签、说书、唱戏等民俗活动。“文革”期间庙会停止,村内的华佗庙作为粮库被保存了下来。改革开放后,庙会恢复正常,除了传统的民俗活动外,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表演团来庙会上表演,庙会的文化空间得到扩展,核心区还是在村内华佗庙中和主街道上,龙澍峪也只是人们逛庙会之余游玩的一个场所。

  自2014年开发以来,庙会的文化空间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延伸,集中的表现就在龙澍峪中。以2014至2017年龙澍峪中举办的主题活动为例,可以把开发后龙澍峪新增的文化空间做一简单分类:

表2 龙澍峪新增文化空间分类

  在传统庙会上,龙澍峪仅仅是作为游客逛庙会之余休闲的一个场所,但随着景区的不断开发,庙会文化空间在龙澍峪中不断的延伸,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在信仰文化空间中,华佗信仰得到介绍和宣传,由景区华佗庙看庙人王海龙的说法中就可以看出其对民众的影响:“来这的都是游客变香客,香客变信士。”景区开发首先要依托的是当地本身存在的民俗文化背景,华佗就自然而然被景区利用,以达到宣传景区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本地民众的认同感。艺术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引进是举办者从文化旅游、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来引进实施的。首先使庙会的文化元素得到增加,呈现出多样性;其次引进外来的文化来本地进行展演,同样也促进了这些艺术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重放光彩;再而通过欣赏这些文化的展演,游客和当地民众了解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品位得以提高。在传统庙会或是节假日这一特殊的时间场域内,地方信仰文化是作为基础存在的,其他外来文化的引进则为打造庙会“文化节”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整体就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现代公共文化空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金泽]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态建构
下一条: ·[曹娅丽 邸平伟]水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
   相关链接
·[于晓雨]岱顶碧霞祠庙会活动调查报告·[宋妍 于千惠 范艺]乡村“抗疫”标语展演中的权力规训与空间重构
·[郭玲]胡集书会场域变迁与空间重构探究·[柴书毓]传统庙会的空间重构及民俗解释
·[高小康]空间重构与集体记忆的再生:都市中的乡土记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