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天子地”是中国民间故事很常见的一个类型。借鉴文化记忆的理论,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正统论”入手,尝试分析该故事类型作为一种“神话化的历史”,如何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双重文化记忆,即“作为顺服的回忆”和“作为反抗的回忆”。而风水术数作为一种象征文化系统或知识—实践体系,参与阐释和传达了中国“大一统”政治思想传统,进而左右了中国人在“事生事死”活动中的历史心性、行为模式。
关键词:天子地;正统论;文化记忆;政治反抗
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中,正统性问题不仅关涉“什么是中国”的历史论述,也是阐释历代王朝(国家)政治合法性来源的核心问题,牵涉到政统(法统)、血统(种族)、道统(文化)、疆界等等复杂的因素。秦汉以后,“五德终始说”是历代王朝“奉正朔”或“争正闰”的基本理论框架。宋代以后,伴随着儒家的文治复兴运动,其中以道德批评为主要准则的正统论又成为士大夫的热衷话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正统或正闰之争也是历代士人的“中国”意识或“华夷”观念的表达方式。而华夷之辨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往往兼有“文化至上”和“种族至上”两个标准。正统论之辨,其实反复叩问的是几千年来中国的“统一性”的问题,充分折射出传统中国具有一种宇宙秩序(天命)与社会政治秩序(王朝)相互联结的“连续性文明”的取向,以及自觉地将“中国如何成为中国”作为一种集体想象进行建构的历史意识。
按历代的正统论兼有道德和空间立论,即唐代皇甫湜《东晋元魏正闰论》所谓“王者受命于天,作主于人,必大一统,明所授,所以正天下之位,一天下之心”;即宋欧阳修《明正统论》所谓“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即司马光《论正闰》所谓“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也”;即宋苏东坡《后正统论》所谓“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耳”云云。饶宗颐总结称:“正统理论之精髓,在于阐释如何始可以承统,又如何方可谓之‘正’之真理。持此论者,皆凛然有不可侵犯之态度。”
从疆域的角度立论,正统论涉及“大一统”观念,即统一的“天朝大国”的自我想象。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念涵摄着“内诸夏而外诸夷”的华夏文明中心观念,使得中国人想象自己是“天下之中”(世界中心、文明中心),而周边都是不文明的蛮夷。宋代以后关于“正统论”“攘夷论”的兴盛,也凸显了中国的“边界意识”,即“重新建构着汉族中心的文明边界,拒斥着异族或者说异端文明的入侵和渗透。”如石介《中国论》《怪说》,一则区分了中国与四夷的地理空间差异,“居天之中者曰中国,居天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二则强调中国与四夷的文明化差异,前者有君臣、礼乐、祭礼、冠婚等文明,而后者则被发文身、衣毛穴居。本文尝试借鉴文化记忆的理论,从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正统论”入手,对“陈王迁墓”的风水公案及“天子地被破坏”故事类型进行分析,作为一种“神话化的历史”,如何反映了民间社会的双重文化记忆,即“作为顺服的回忆”和“作为反抗的回忆”。而风水术数作为一种象征文化系统或知识—实践体系,参与阐释和传达了中国“大一统”政治思想传统,进而左右了中国人在“事生事死”活动中的历史心性、行为模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