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袁咏心]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起源论
  作者:袁咏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30 | 点击数:5776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可大体分为人兽婚与兄妹婚两大类型。若从其单一类型文本的表层叙事结构来看,其或起源于氏族外婚制,或起源于氏族内婚制;若从其单一类型文本的深层叙事结构来看,则可认定其缘起于中国社会特定的宗法婚制,即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以同姓不婚为律条,以壮大宗族势力为目的,以亲上加亲为习尚的婚姻制度。在表层叙事策略的掩盖下,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以其深层叙事策略,在形象地诠释宗法婚制独特内涵的同时,又生动地呈现出中华文明同根同源的本来面貌。

关键词:婚配型神话;人兽婚;兄妹婚;叙事结构;宗法婚制


  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指以婚配为神话故事重要元素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大体而言,其可划分为神神婚、人神婚、人兽婚、人植婚、兄妹婚五种类型。在同一神话文本中,上述五类婚配型神话因子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很难将其绝然分开,如流传于怒族的《腊普和亚妞》神话故事中,便既有神神婚因子,也有兄妹婚、人兽婚因子。此外,鉴于神神婚、人神婚大体与兄妹婚纠结在一起,且其彼此婚配对象都是人与人,而在中国神话中,人神本是一体的,因此,实际上可以将上述五类神话归并为两类,即人兽婚(人植婚可包孕在其中,且此类婚配型神话为数甚少)与兄妹婚。因此,本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起源的考察,即以此两类神话为依托。

  为便于叙述,本研究将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称为母题文本,将其中的人兽婚、兄妹婚型神话称为子题文本。为便于讨论,本研究还引入了诺姆·乔姆斯基所提出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一组概念。乔姆斯基认为,表层结构用于表示交际中的句子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深层结构则显示基本的语法关系,决定句子的意义。乔姆斯基所谓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并没有区分肤浅的与深刻的语言特征,而只是区分语言中的具体之物与抽象之物。本研究虽沿用了乔姆斯基的这一提法,但所指已与乔姆斯基有所不同,即文本的叙事结构。本研究将其分别表述为表层叙事结构与深层叙事结构。所谓表层叙事结构,指文本经由情节线索所构筑的浅在结构层次;所谓深层叙事结构,则指文本经由情节线索所构筑的结构层次而指向的潜藏内涵。从文本叙事层面来看,表层结构肩负言说的功能,而深层结构则负责内涵的传递。二者统一于文本之中,与文本构成一体两翼的关系。为便于言说,本研究将子题文本中的这一叙事结构,称为表层叙事结构与深层叙事结构;而将母题文本中的这一叙事结构,称为表层叙事策略(建立在表层叙事结构之上的叙事方法)与深层叙事策略(根基于深层叙事结构之上的叙事方法)。

  本研究考察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起源时所依循的具体路径为:经由不同子题文本表层叙事结构与深层叙事结构的分析,分别探讨不同子题文本的缘起;在此基础上,再经由母题文本表层叙事策略与深层叙事策略的分析,探讨母题文本的缘起。

  一、人兽婚神话之缘起

  在文本中,表层叙事结构指故事的架构形态,深层叙事结构则指经由故事的架构形态所传导出的故事的内涵。从这一层面而言,表层叙事结构只是导向深层叙事结构的工具。因此,要探讨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的起源,必须经由其表层叙事结构,探究隐藏于其下的深层叙事结构,并由此解读其内涵。

  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的表层叙事结构可分为两类:其一为人兽婚配型文本结构,其二为人兽无法婚配型文本结构。人兽婚配型文本,有代表性的如流传于怒族的神话故事《腊普和亚妞》,叙述洪水过后,人类全都淹死了,天神看到大地荒无人烟,就派了腊普和亚妞兄妹俩来到人间,繁衍人类,他们生育了七个子女,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是兄妹结为夫妻,有的是与蛇、蜂、鱼、虎婚配。在这一类文本中,其表层叙事结构呈现为:人兽求偶—成功婚配。而人兽无法婚配型文本,则以流传于门巴族的《猴子变人》神话故事为代表。该神话故事说:

  远古时,在茫茫的大地上没有一个人。

  ……天神决定派遣他的侍臣支乌·江求深巴到下界去,去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支乌·江求深巴离开天宫不久,天神又派遣了他的一个侍臣名叫扎深木的女神来到下界。……扎深木来到大地上,首先遇到了一只老虎,她就变成一只老虎,要和老虎结婚。可是,老虎不搭理她。扎深木又遇见一只狮子,她又变成一只狮子,要和狮子结婚。可是狮子也不搭理她。扎深木又遇见一只狗熊,她又变成一只狗熊,又要和狗熊结婚。可是狗熊也不搭理她。最后,扎深木碰到了一群猴子,她就变成了一只猴子,混进了猴群。但是,扎深木变成的这只猴子,相貌丑陋极了。猴子们见了都十分厌恶,把她冷落在一边,离她远远的。

  在这一类文本中,其表层叙事结构则呈现为:人兽求偶—婚配失败。单从表层叙事结构来看,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的两类文本,似乎彼此对立,扞格不入;但如若仔细分析隐藏于其表层叙事结构之下的深层叙事结构,当可发现,神话故事的内涵,并非如其表层叙事结构所呈现出的那样。如流传于怒族的《腊普和亚妞》神话故事中,便有这样一段叙述:

  腊普和亚妞生育了七个子女,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是兄妹结为夫妻,有的是跟会说话的蛇、蜂、鱼、虎交配,繁育下一代。后来人类逐步地发展起来,就以一个始祖所传的后裔为一个氏族,与蛇所生的为蛇氏族,与蜂所生的为蜂氏族,与鱼所生的为鱼氏族,与虎所生的为虎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图腾崇拜,蛇氏族崇拜蛇,虎氏族崇拜虎。

  在该神话故事里,腊普和亚妞的一部分子女“跟会说话的蛇、蜂、鱼、虎交配”后,其后裔便以一个始祖所传者为一个氏族,“与蛇所生的为蛇氏族,与蜂所生的为蜂氏族,与鱼所生的为鱼氏族,与虎所生的为虎氏族。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图腾崇拜,蛇氏族崇拜蛇,虎氏族崇拜虎”。既然故事里的蛇、蜂、鱼、虎只是不同氏族的图腾,那么,腊普和亚妞一部分子女的婚配对象,实际上就并非真实的动物,而只是分属于不同图腾的氏族个体。因此,人兽婚配型文本表层叙事结构之下所隐藏的深层叙事结构,乃指向不同氏族群体间个体的通婚。

  而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人兽无法婚配型文本,其深层叙事结构也与人兽婚配型文本相类。上引流传于门巴族的《猴子变人》神话故事,在叙述扎深木先后四次想与动物婚配终遭拒绝后,接下来有这样的叙述:后来,“扎深木和支乌·江求深巴遵从天神的旨意,又重返下界,立即结成了夫妻”。扎深木最后的婚配对象依然只能是人,在这一点上,故事的指向,与人兽婚配型文本的深层叙事结构是一致的。有意思的是,在说明人兽婚配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时,该神话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猴子见了扎深木所变化的猴子“都十分厌恶”。既然扎深木精于变化,那么她所变化而成的动物,在外形上应该与真实的动物毫无二致,此正如孙悟空之变化一样;但正如孙悟空之千般变化中总无法脱却猴性一般,扎深木无论如何擅于变化,有一点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隐藏在其所变化的动物外形之下的人性,而这一点,正是其与动物之大不同处。在人的眼中,有着人性的猴子是美丽的;而在猴的眼中,没有猴性的猴子则是丑陋的。此即庄子所谓“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而这正是扎深木为猴子所“十分厌恶”之所在。

  如此一来,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两类文本,在不同的表层叙事结构下,实际上潜藏着相似的深层叙事结构,而由此所彰显出来的内涵也并无二致:人的婚配对象始终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物种。韦斯特马克指出:“人类在择偶上有内婚制与外婚制这样两类规则。前者禁止本群体中的人与其他群体中的人联姻,而后者则禁止同一群体中的人结亲。这两类规则各自用于不同的群体,相互并无抵触。因此,内婚制与外婚制总是并存于同一民族之中。……最大的内婚群体,便是人类本身。禁止与其他物种发生关系,这乃是源于人类与低等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强烈本能。”以此反观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人兽无法婚配型文本,当能发现,其所遵循的婚配原则,正是“禁止与其他物种发生关系”,而其最终婚配的对象又是人本身,由此而言,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人兽无法婚配型神话,当起源于内婚制。既然“内婚制与外婚制总是并存于同一民族之中”,这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在择偶上如果实行内婚制的话,那么,其一定也会同时实行外婚制。“‘外婚制’(exogamy)一词是由麦克伦南首创的,用来表示‘在部落或亲属群体’内部禁止通婚的规则。”涂尔干认为:“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clan)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以此反观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人兽成亲型文本,当能发现,其所遵循的婚配原则,正是由图腾崇拜而来的“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依此而论,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中的人兽成亲型神话,当起源于外婚制。

  在上述分析中,笔者经由子题文本中人兽婚神话不同类型文本的表层叙事结构出发,探讨了其背后所潜藏的深层叙事结构,并在解读其相关内涵的基础上,得出了其分别缘起于内婚制与外婚制的结论;但是,笔者认为,上述分析尚不够全面,因为这只是将其当作普泛意义上的神话处理,而没有将其当作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处理。神话既是不同文化彼此交流的产物,又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思维方式,在使神话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性的同时,也决定了神话的缘起与走向。因此,如果说从普泛意义上来看,子题文本人兽婚神话分别缘起于内婚制与外婚制的话;那么,若从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来看,其起源是否也是如此?鉴于这一讨论必当建立在分析特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为行文方便,笔者暂且将其放置于本文的第三部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陈金文]盘瓠神话:选择性历史记忆
下一条: ·[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相关链接
·[杨利慧]中原汉民族中的兄妹婚神话·[章立明]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误读与再解读
·海内外神话学家汇聚昆明 解读“神话王国”云南·[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杨利慧]民间叙事的表演·[万建中]祖婚型神话传说中禁忌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