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黄招扬]谚语:传统文化传承的民间载体
  作者:黄招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0 | 点击数:13502
 

三、谚语传承文化的方式

  谚语是人们传承认知成果的一种言语艺术,是传承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以口碑的形式在世代的传诵中千锤百炼,成为民族语言的精华,即使在已经被历史湮灭了的西夏语言中,也发现了诸如“山中积雪者高,人中德有者尊”这样的遗存。谚语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流传千年,受其口传性特征的制约,决定了其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和民族性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构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从而被广大人民接受,并代代相传。

  (一)俚俗性转化

  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其内涵受当下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历史惯性。谚语在传播文化、思想时,对传承者的文化修养并不做过高的要求,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地转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通俗易懂的短句中,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接受,代代相传至今。

  1.对传统文化的转化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重义轻利”的思想,用“义”、“利”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这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儒家的核心主张是“和为贵”。“和谐”和“中庸”是儒家倡导的道德实践的原则,不仅儒家,佛家、道家、墨家等诸家,也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

  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很多寻常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君子喻之于义,小人喻之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之庸”等传统思想的表述,然后人们将这些思想俗化为:

  宁可无财,不可无耻;

  宁肯给君子提鞋,不肯和小人同财;

  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人怕私,地怕荒;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

  和气能招千里财,让人三步自然宽;

  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

  君子争理,小人争嘴。

  较之于四书五经的传统学识,民间谚语对传承者的文化修养要求显然不高,而是通过将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俚俗性地转化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也正是有赖于这“接地气”式的文化适应性,谚语在民间得以流传广泛,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谚语这一载体,也在民间得到了广泛传承。

  2.对科技文化的转化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字,如“禾”、“田”、“圃”。以农业为本的经济结构和以农为本的民族意识,让民间谚语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我国古代农书就有了大量的农谚,例如,北魏《齐民要术》中有“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汉代的《田家五行》中有“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农民作为谚语的创造人和流传人,决定了我国农谚的丰富性。人类在几千年的劳作中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摸索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形成了各地方的物候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与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将其浓缩到生动、简短的语句中,形成了许多农谚和概括性语言,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农事谚语和物候谚语,经过当代科学家的考证,大多符合科学规律,时至今日,仍可广泛适用。

  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

  冬耕深一层,好比上层粪;

  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

  沙山花生土山粮,高地芝麻洼地豆;

  冬挖一口塘,秋收万担粮;

  春雨少,用水浇,夏雨多,开渠沟。

  自古以来,农业主要是靠天收获。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大量记载了观天的详细记录;秦朝开始有二十四节气和各月大致的气候和物候记载;南北朝时期则总结出农业生产要“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侵情返逆,劳而无获”的经验。观象台的建设在明代开始实施,至清末,西方国家开始在中国相继建立气象观测站。然而,这类较“官方”的气象信息,对于指导农民的生产生活略显鞭长莫及。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根据多年的观察积累的丰富经验,自发总结出了无数经典的气象谚语,成为民间的“天气预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气象谚语所承载的学识,不需要人们学富五车,只要认识动物,会看云听风就可以精确把握。而通过世代人民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代代补充,这些知识的增长,今天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蚂蚁搬家,天要下雨;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乌鸦沙哑叫,大雨马上到;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早露宜出门,晚霞行千里;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又如,《广西地方地·永福县志》中有载:广西永福的潮水岩(又名龙岩),位于永安乡枫木村村公所驻地枫木村南面偏西,岩在石山上,周围也是高大石山。该岩从古至今,有不定期的潮水往外涌出。有时虽晴空万里,但岩内却突然潮水涌出,大则2立方米/秒,直泄山下,好似白龙。潮水时间长则半天,短则几分钟。有时岩外山洪暴发,岩内却无潮水,天晴则倒有水潮。潮水岩起潮水的缘由,至今尚未有科学的解答。但当地群众通过长年的观察,总结了潮水与气象之间的规律“早潮晴,晚潮雨;中午潮水必天晴,潮后三天无雨必长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下一条: ·[杨志新]非遗语境下的回族口头传统保护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雨]明代小说中的猿猴故事及其文化内涵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梦雅]“绣”的能动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