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前正处于“生活革命”的进程之中,民众生活的变迁及物质文明发展的无数细节需要有翔实和准确的记录,也需要有基于翔实记录而展开的物质文化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日本民具学和考现学的思路、理念和方法都是具有参鉴价值的。当然,民具学或考现学并不是唯一有效的路径,事实上,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不少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及其特点,往往也是能够和民具学或考现学形成对话、交流,从而相得益彰的。例如,对于从汉字形义对器物文化的标记及命名相关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农器记录之观念传统的研究,当然,还有中国农具的很多研究,都是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地和日本的民具研究形成学术对话;至于对相同或类似民具进行中日比较研究,也无疑是有很多潜在的可能性。中国学者对于传统器物的分类,主要就是将其分为民间生产用具和民间生活用具,其下再有诸多小目,例如,《东阳传统器具》一书的上册为生活用具,分为坐置、寝卧、盛储、饮食、灯饰、文娱、防保等7类;下册为生产用具,分为农耕、渔猎、饲养、加工、腌酿、编造、泥作、木作、五金、贸易等10类,大体上也还是可以涵盖日本民具学所涉猎的范围。不仅如此,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往往还独辟蹊径,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例如,张柠对乡土器物所承载之乡土价值的研究,就非常富有想像力。他是把“乡土器物”视为理解乡村秩序和乡村生活的基本路径,以此为前提,深入讨论了器物对于人的支撑和限制,指出人和器物关系的变化亦即乡土价值的变化。张柠的研究事实上提示了从器物研究去接近行为、结构和社会文化逻辑的路径。通过“物”及其周边事象深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或文化结构,乃是当代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式之一,但若要这样的研究获得可靠的成果,则有必要借鉴“新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亦即着力考察普罗大众包括衣食住用行等在内的日常生活,经由那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器具或物品,把它们视为重要的“文本”资料或基本素材。
中国民具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还在于有相当一批研究往往是从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各个地方和各个民族的传统民具,通过在田野现场的观察和实测,掌握构成传统民具之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的基本形态,并依据现代设计学的原理,分别从形制、功能、结构、材料、工艺、装饰等多方面,对传统民具的设计特征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影响其设计的各种因素,揭示传统民具所内涵的“造物”理念和民众智慧。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民具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设计之“原道”本在于日用,将日用之物的设计求诸于传统民具,堪称是一条正本清源的路径。这一路径将古拙鲜活的民具视为当今各类产品设计的基础或源头,由于传统民具被认为是蕴含着生活之美(包括造物之美和物用之美)的设计,因此,它能够为机器时代冰冷的高科技用品带来些许暖意。在这个思路的延长线上,很自然地就会探讨到传统民具对于现代工业设计所可能具有的借鉴性意义。显然,对于这方面的中国民具研究应该认真地予以总结,而不应妄自菲薄。
总之,针对中国这个“民具的宝库”,民具学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中国尚有无数类似的村落社区蕴藏着巨量的民具,有待民具学家去发现、发掘和研究。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民间还有无数的集贸市场,其中也有为数众多的农具交易活动,有的甚至还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器市场。例如,苏州过去有“轧神仙”“游石湖”等许多民俗庙会,庙会的会期往往同时也是买卖农具较为集中的时期;每逢此时,制作农具的“椿木作坊”沿着蠡墅河滩搭满作业场,前来购买农具和农船的船只络绎不绝,甚至挤满了河道。福建省武夷山市(原崇安县)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六,有所谓“柴头会”,届时,全市各乡镇的民众汇集城中,进行耕牛、苗木、农具、竹木制品等各种农副产品的民间贸易集会。这天,除了本市基层乡村的民众会来赶会之外,邻近县市如邵武、建阳、浦城以及江西省的铅山、上饶、广丰等地,也有很多民众前来参加交易。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灌阳县,有一个“二月八”农具文化节,一年一度每逢农历二月初八,灌阳及周边县市,甚至湖南江永、道县等地的数万名民众,就会聚集在灌阳县城,出售或购买各种农具、果苗及种子。虽说是“农具节”,其实除了琳琅满目的农具,还有大量的竹木制品和各种家具器物,届时这些民具会把一条街挤的水泄不通。这些大都是在春耕农忙季节到来之前,集中进行农具和各种农副产品交易的好例。在农具节上,不仅民间手工艺人相互交流献艺,很多乡民前来参加,近些年还有不少城里人也来“淘宝”,他们对于箩筐、犁、蓑衣、撮箕等自制农具也充满兴趣,有的还把做工考究的农具作为手工艺品买回家去。再比如,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河图镇大官庙村,也有一年一度举办的“哀牢犁耙会”,它也是一个依托庙会发展起来的农具交易市场。早先的“哀牢犁耙会”是民间自发的,现在逐渐发展到由政府参与筹办,所以,赶会的人数可达数万人。“哀牢犁耙会”的会期为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届时四邻八乡甚至外县市的数万人聚集在大官庙下从事交易,很多前来赶会的农民将自制农具拿到这里出售,或以物易物,换取自己中意的农具。交易的器物大都是一些传统的生产工具,诸如犁耙、扁担、绳索、竹帽、蓑衣、镰刀、锄头、粪箕、筛子、簸箕、篮子、扫把等,既有木器,也有竹器和铁器等。
上述例子表明,虽然从全国范围看,物质文明的提升将导致传统民具日趋衰微,但到具体的社区和地域去做实地观察,则不难发现传统民具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些也都应该成为中国民具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姜舒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