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现场
提问:我想问刘老师,南方有后土神,而北方的墓地好像是没有的,我们南方扫墓的时候是要先扫后土神,再给墓主扫墓。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北方的墓地没有后土,南方的墓地有后土?这个后土是什么时候进入到南方墓葬系统的?
刘志伟:北方是不是没有后土,要问赵老师。我首先要讲南方、北方的问题。
现在大家很喜欢把很多不同简单地归类为:南方如何如何、北方如何如何。毫无疑问,南北有差异,但其实所谓的南方或者北方,其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异,就是说,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在南方的某个地方看到的、或是在北方的某个地方看到的。
在我们这一行里,其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说法:南方有宗族,北方没宗族。后来我们“跑”(田野)发现,北方不是绝对没有宗族,到处都是。所以,你刚才讲后土,我不做北方,所以我第一反应是要问问赵老师:是不是北方真的没有?如果“北方没有”,是河北没有、山东没有、还是河南没有?起码从墓的形制上来讲,要搞清楚:一般老百姓有没有,皇族的情况又是怎么样?但具体情况我不清楚。
回到你的提问。我比较多看到的所谓的南方的后土,一般来说墓,其实是一个“房子”,如果是一个“房子”的话,后土其实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一个边界的概念。其实我们在村子里面很多房子有界墙,后土就是边界,后土的理念就是土地的理念。这可能不是南北的问题,对所有中国人,“土地”的概念都无处不在。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土地公,所以“土地”基本上是管一个地方的象征,而它管哪里,管的范围有多大,常常是通过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立这个“土地”——我们的房子门前门后其实都会立一个“土地”,其实是土地划边界的概念,所以没有特别玄的地方。
你刚刚说我们清明扫墓会先扫后土,其实就是先把周围的边界搞清楚。至于怎么来的,可能还是一个土地的概念,时间我不太清楚,可能郑老师比较了解乡村,他会知道。
郑振满:原来做民俗学很多人都讨论过南方有很多民族早期都有石碑制度,就是他们有很多的传统领域,他们对土地的早期都是用石头去标示。好像有一个理论是叫做石碑制度。这个词我讲不清楚。
赵世瑜:刚刚刘老师的意见我也很赞同,但是强调两个问题,一个是说到后土庙的问题,这和坟地、坟山有后土要分开来看。
北方有全中国最大的后土庙,在山西的万荣,有兴趣大家可以去看看。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宋真宗跑到那边去建的,是一个很大的后土庙,有从宋代一直到清末还是民国的碑。其实“后土”、“皇天后土”都是进入到国家的祀典里面去的,所以它在礼制系统里面是非常重要的。
像你说的一样,现在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些北方保留下来的一些旧的、老的坟,其实不光是后土见不到,很多别的,像其他地方有的一些东西可能都不大能见到。这个究竟是什么时代曾经有过,逐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了,还是什么情况,需要进一步去做研究。但是至少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坟越来越少,老坟确实是比南方要少很多,这不光是现在国家的政策和管控的原因——这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背后的土地界限。
我记得前不久在北大,郑老师带我们读材料的时候,他讲到一个事情,他在读福建发现的大批量的契约文书,发现很多人想占地,他们先在那个山上放一个东西,然后就证明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以后准备作为我们家的坟地,这叫“土记”。因为我们一般看文献,看到这两个字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在这个土地上面打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可以是一个石碑、一个石头,或者几棵树,可能就是这一类的东西。
这个土地的权利的占有或者叫确权,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在南方地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显著的问题。甚至会通过坟地这样的形式来确认,有的确实是建坟,有的只是占地——建坟可能只是个名目。但是在同样历史时期的北方,这类问题可能没有如此凸显,具体我不太清楚,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做研究。
确实你可以看得出来土地的占有、确权以及后面一系列人的变动、赋役制度的变动等等,确实体现了一个大的共同趋势,造成了南北方有一些差别,可能背后是可以探讨的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不简简单单是一个仪式性设计,有关于坟地设计的问题,我想背后应该有更复杂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2018-06-25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