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尧]传说的框定:全国性神灵的地方化
——以山西洪洞地区的杨戬二郎信仰为例
  作者:王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22 | 点击数:11863
 

  (三)大胡麻的会期

  大胡麻村当下的信仰活动中,观塠二郎残存的一点痕迹就是三月十五的会期。不似多数庙宇一年仅逢会一至二次,据常根禄说,该庙一年中的庙会活动竟达三次之多:三月十五寿诞、六月二十六成道日、九月十九(来历不详)。三月、六月的两次都要唱戏娱神,而九月活动规模最小,村人并不特别重视,故以下仅谈三月、六月。

  六月二十六祭祀二郎神,在相传为东晋许真人所撰《增补万全玉匣记》中已有著录,但以之为神诞日,见上卷“三元五腊圣诞日期”:“(六月)二十六日:二郎真君圣诞”。另有叶德均1929年在《民俗》上发表《关于二郎神的诞日》,发现“上海石印的历书谓六月廿六日,又称为二郎星君。”只是这两条材料都未明言是何二郎。下文将推定,这位“二郎真君”或“二郎星君”可以指向杨戬。

  首先,许多地区均以六月二十四为二郎生日,笔者以为这与六月二十六互为变体。因庙会总是以神诞日为中心前后持续几天,核心日期容易前后推移。宋代就有六月二十四为川西的灌口二郎诞日之记载,见《东京梦华录》卷八“(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条:“六月二十四日,州西灌口二郎生日,最为繁盛。庙在万胜门外一里许,敕赐神保观。”又,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传为清源妙道真君诞日。褚人穫《坚瓠集》有:“六月二十四日,为清源妙道真君诞辰,吴人祀之必用白雄鸡,相传已久,不解其故。”至民国时如《大邑县志》等地方志中还有六月二十四日祭祀川主的记载:“六月……二十四日,祭川主。如遇岁旱,各共迎川主祈雨,应则签点会首,演剧酬神,谓之‘雨戏’。”

  进而,关于“川西灌口二郎”“川主”与“清源妙道真君”的身分,在二郎神研究中多有涉及,说法不一,有李冰父子、赵昱等诸说,亦可指杨戬,详见《西游记》第六回、《封神演义》第四十回等。如此则祭祀杨戬二郎可在六月二十四,抑或六月二十六。至于三月十五会期的来历,疑为观塠二郎的祭日。据嘉靖《霍州志》,这位观塠二郎/宣贶真君的庙会当在三月间:“在霍山西,上有宣贶真君祠……至今每三月间,远近办香走祭不绝。”

  大胡麻的其他被访者也都说三月十五是二郎生日。笔者合理化地推想,或许早先奉祀观塠二郎时以三月十五为祭日,随着主神转化为杨戬二郎,后者的诞日也被引入,故而一年中有两次大型祭祀。人们保留了三月十五为二郎生日的说法,对六月的会期则赋予成道日等其他解释,两位二郎前后相继,两个祭祀日却作为传统习俗得到保留。

  (四)小结

  大胡麻村二郎庙原祀主神观塠二郎是从霍山分香而来,有地方本土的传说来源和信仰基础。约在清代中期之后,这座庙宇的早期传统断裂并消弭,观塠二郎的传说和身分失落,除三月十五会期和“宣贶侯庙重修碑志”之外,其他一切信息几乎都被杨戬二郎覆盖了。

  然而,杨戬二郎并未就此衍生新传说。试想,前有观塠二郎及霍山神这样的地方性神灵,后继者杨戬或可接续这一地方传统,衍生新的本土面相,以大胡麻为中心辐射影响力,但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迹象。两位二郎的更替过程无法详考,从上述情况推测,杨戬二郎未获本土拓展的原因,主要是他的传说已经由比口头更权威的渠道高度固定化和普及,主干情节都受到通行叙事的制约,很难生发根本性的变革,无法与本土传说和信仰勾连承接。所以,主神一旦被固定为杨戬二郎,就意味着口头叙事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下一条: ·[刘璨]“一池三山”的神话解读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王淑英 范家婧]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李宓本主形象分析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任正]论苏东坡传说的大故事文类与文体之美·[彭绍辉]被忽略的环节
·[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孟媛媛]礼让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六尺巷传说”景观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