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李汉秋]端午节:中华民族奋进精神的集中体现
  作者:李汉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7 | 点击数:4247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有些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是部落先民的某种遗风。如寒食节,是先民换季改火的遗风;端午节,则与水网地区先民(如吴越族群)对龙图腾的崇拜和祭祀有关(传统认为龙是管水的)。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独立的生命流程,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后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遗风的真正动因,而根据自己生活的时代和地域特点,对先民遗风作出合乎逻辑的解说。

  端午起源:从先民遗风到迎夏防疫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天人和谐的主导观念中化育而成的。《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这是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集中体现。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由于端午邻近夏至,而夏季通常是生命加速生长之时,也是阳气最旺之时。此外,又因夏季多汛期,百虫和细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此时人们更需加强养生、强身健体。

  在古代,人们通常采用自然植物来进行防疫。雄黄水、雄黄酒可以用来洒扫庭院;佩戴各种香囊可以防止疫病;此外,採集各种药材备用,烧药草汤洗浴都是人们进行防疫的手段,其中,最具民俗特征的要数“艾虎”和“蒲剑”:

  艾,入中药可以祛寒湿,搓绳点燃可以驱蚊蝇,艾绒做成的炙条可以治病。民间通常将艾叶剪为虎形,或将艾叶帖在虎形的彩纸上,借“虎”张威,称为“艾虎”,人们佩戴或张挂,祈以辟邪驱瘴。艾灸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传至国外。

  蒲,即菖蒲,含挥发性芳香油,因叶子中间有脊线,状如宝剑,所以人们为祛除疫病,祈祷健康,便以“剑”张威辟邪。“蒲剑”可以散发芳香,清除污浊空气,还可通窍醒脑,驱赶飞虫。这些都是利用自然资源防疫防病的典型事例。

  中国古代讲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阴阳调和。端午是阳极阴衰之时,根据阴阳平衡的和谐理念,需要“扶阴抑阳”。在中国五行中,“水”属阴性,所以端午的许多活动都与水有关,意在增强“阴”的力量,冀求阴阳和谐。龙舟竞渡和祈雨最初都与祈求水神保佑有关,就连粽子,也与阴阳观念有瓜葛。

  粽子古称角黍,黍又称“火谷”,古人认为其属于阳性,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性,以阴裹阳,象征阴阳调和。许多地方端午节令的食品有鸭肉、咸鸭蛋,那也是因为鸭子是水上动物,属于阴性。而冬至则相反,需要吃阳性食物。节令食品都讲究阴阳调节,这里面大有学问,是很需要研究和开发的。中医特别讲究阴阳平衡和转化,讲究五行相生相克,讲究“天人相应”,这些都出于同一个思想体系。

  民间传说:注入刚毅的人文精魂

  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端午节是其中富有刚毅气息的节日,也是社会性较强的节日。就连端午节的故事也多具有刚毅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文化不可偏于柔弱,自古以来,人们对节候风俗总要作某些人文的解说。各地区的“解说”又往往与纪念本地先贤挂上钩,形成民间传说。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包粽子,楚人挂上屈原,吴人挂上伍子胥,越人挂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践,湘西和桂林等地挂上伏波将军马援……总是传扬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龙舟竞赛:激发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

  据考证,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楚国之前就已形成, 而龙舟竞赛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习俗之一。龙舟最早当是古越族祭龙神、水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靑铜钺,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

  随着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赛龙舟增加了禳灾驱瘟的祈愿,又逐渐演绎出追悼屈原等人杰的文化意义,同时发展成为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2010年龙舟竞赛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龙舟赛是众多传统节日活动中,最容易调动群众节日热情的活动,人们通过齐心协力的龙舟比赛,可以激发集体荣誉感,彰显齐心协力、奋勇争先、拼搏向上昂扬精神的活动,而这种昂扬向上的奋进精神,既是端午文化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当我们欢度端午节时,我们正在感受中华文化的滋润,分享中华节日带给我们的快乐。

  文章来源:光明网·文化频道·要闻 2018-06-15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仲富兰]从“端午”说到尊重祖先的传统
下一条: ·[段春娟]包粽子
   相关链接
·[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宁文忠 蒋青芹]民间传说在地域社会中的流变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王晴]乡村振兴战略下竹马会传说的遗产化实践·[屈啸宇]话语意图视角下的民间传说叙事形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