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王若光 刘旻航]“飞龙在天”:端午龙舟竞渡习俗考源
  作者:王若光 刘旻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7 | 点击数:7930
 

摘要:端午龙舟竞渡习俗中龙舟与竞渡本是两分的,但两者均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它们具有同一的时间意识与信仰理念。龙舟竞渡中“龙”的产生与上古先民对“苍龙七宿”星象的崇拜有关,其符号象征、价值蕴意、时空定位等都与“苍龙七宿”星象崇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龙舟与竞渡的真正结合时期应在初唐与中唐之间,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过程。龙舟竞渡中隐含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核心文化思想。

关键词:龙舟;竞渡;端午;东方苍龙;龙舟竞渡;天人相应

作者简介:王若光,太原理工大学讲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46);刘旻航,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14)。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日,我国著名宗教学家、民俗学家江绍原先生在《晨报副刊》刊发文章《端午竞渡的本意》,通篇2万余字,将端午竞渡的历史本意论述的颇为清晰,可谓端午竞渡节俗历史研究的第一“高峰”。80年来,这一命题的相关成果很多,但并无人能与其比肩。江先生治学严谨,在其《端午竞渡的本意》文末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三个问题,其中之一:“竞渡用龙舟之理由何在?”引起笔者的研究兴趣,本文旨在依着江先生所指引的方向、提供的线索,试图解答“用龙舟之理由何在”的问题。

  龙舟竞渡的深入研究应先从三个重要概念入手,一为竞渡,二为龙舟,三为龙舟竞渡。

  竞渡活动初起之时不可能以龙舟为器物进行。水乡居民很早就会使用舟楫作为他们的生活、生产工具,《说文解字》卷八云:“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西晋左思《吴都赋》云:“结轻舟而竞逐,迎潮水而振缗”。描绘了渔民乘舟竞渡布网捕鱼的生活场景,此“竞渡”并未具有民俗体育的意义,但在此种生活状态下游戏性的竞渡习俗已经呼之欲出了。这应该是有关“竞渡”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认为游戏是人的本能,先于人类文明的产生,并且游戏的发展演化促使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身体的游戏是众多游戏形式中最原始最基本的,竞渡活动的历史与舟楫的使用历史应当是同步的,但原始社会民众的艺术、审美、工艺制作水平远未能达到制作“龙舟”的程度,只有在竞渡活动成为社会民众的一种习俗并有所历史积淀后方可成为可能。竞渡活动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俗的精确时间我们难于确定,有明确文字记载竞渡习俗的史料最早可见于南北朝宗懔著作《荆楚岁时记》:“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而观之。”该文献中并没有出现“龙舟”相关文字,反而“水车、水马”的纪录说明竞渡习俗中确已有“装饰竞赛”的行为,象征性理念虽已出现但与龙的形态却无直接瓜葛。“《荆楚岁时记》中对舟有三种称呼,唯独不提‘龙舟’二字。由此可知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荆楚一代(肯定也包括旧时越地)并无龙舟之称”。

  有关龙舟的记载要比竞渡习俗的记载还早,从考古实证方面,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人物御龙”帛画的大约时间为公元前325-前221年(图1)。而从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先秦《尸子·劝学》篇中有“磨其锋锷则水断龙舟”的比喻,《汉书·司马相如传》中有“龙舟鹢首,天子之乘也”的相关记载。战国末期,屈原作品中也有“龙舟御乘”的纪录,如《东君》中有“驾龙辀兮乘雷”,《湘君》中有“沛吾乘兮桂舟、驾两龙兮北征”等。

图1 1973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人物御龙舟”帛画简图

  龙舟竞渡的文字描述则出现较晚,明确记载龙舟竞渡的文献出自唐人张九龄诗《经江宁览旧迹至玄武湖》:

南国更数世,北湖方十洲。天清华林苑,日晏景阳楼。

果下回仙骑,津傍驻彩斿。凫鹥喧凤管,荷芰斗龙舟。

七子陪诗赋,千人和棹讴。应言在镐乐,不让横汾秋。

风俗因纾慢,江山成易由。驹王信不武,孙叔是无谋。

佳气日将歇,霸功谁与修。桑田东海变,麋鹿姑苏游。

否运争三国,康时劣九州。山虽幕府在,馆岂豫章留。

水淀还相阅,菱歌亦故遒。雄图不足问,唯想事风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洪军]端午习俗起源于古代禊礼
下一条: ·[仲富兰]从“端午”说到尊重祖先的传统
   相关链接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虞佳芯]瑞安龙舟竞渡的变迁研究
·[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瑜恒]龙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研究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