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5 | 点击数:10306
 

  (三)生命、生计、生态的“三生”结合。社会史的跨学科属性日益突出,在生态环境史、经济社会史、医疗社会史表现得比较明显,生命、生计、生态是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三者密切关联。

  新时期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研究较早开展。李文海等人1985年以来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灾荒研究,关注灾荒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出版了一系列著作。灾害与社会也受到关注,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曹树基主编《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郝平《大地震与明清山西乡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及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都是这方面的著作。

  瘟疫随灾而起,讨论瘟疫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发展出医疗社会史。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与《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5—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是这方面的著作。与此相关,公共卫生的研究也得到展开,如路彩霞《清末京津公共卫生机制演进研究(1900—1911)》(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

  医疗社会史关注的是疾病与社会的关系,而生命与常态的谋生问题即生计与生态密切关联。彭卫对于秦汉人身高的研究,体现了这种特色。

  疾病、瘟疫以及灾害与生态环境也关系密切,同时环境与人的活动关联。研究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关系是近年来的新方向。通论与综合研究方面,代表性论著有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王建革《江南环境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等。

  断代研究方面。古代社会早期的环境史研究代表性论著如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明清以来的研究最为丰富,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钞晓鸿《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黄山书社,2004年)、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以秦岭—大巴山区为中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均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王建革运用生态人类学和历史学方法,著有《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三联书店,2009年)、《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等。

  水利与社会关系也为成热点。研究南北方水利社会史的专著都有,讨论浙江的有两部:钱杭《库域型水利社会研究———萧山湘湖水利集团的兴与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论述山陕地区水利的也有两部专著:胡英泽《流动的土地:明清以来黄河小北干流区域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俊峰《水利社会的类型:明清以来洪洞水利与乡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在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中,涉及人的生计与生态的问题,如王建革、张建民的著作即是。但生态环境史的著作往往见物不见人,而传统的生计问题研究也往往脱离生态环境,比较缺乏从生命形式认识问题。

  生计是为了生存的谋生活动,不仅表现在士农工商的主要职业上,也体现在各行各业上,涉及生计的研究很多,专门研究则缺乏。对于生计的认识,也反映在衣食住行物质的获取与消费水平,这方面的研究渐多,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赵兰香与朱奎泽《汉代河西屯戍吏卒衣食住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何辉《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九州出版社,2016年)、黄敬斌《民生与家计:清初至民国时期江南居民的消费》(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多涉及这些问题。值得注意的还有陈宝良最近对于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的研究,讨论到明代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及其构成与家庭生计的关系,还讨论了物价波动与消费支出等问题。

  一般来说,生命与生态既是人地关系,更是天人关系,体现在生存之道上,以往的生计研究多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生计也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的探讨,在当下的学术背景下,生计的探讨还应当与生命、生态结合。生命、生计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是探讨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

  纵观近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焦点还是如何把握什么是“社会”。从社会史研究复兴伊始,在何谓“社会史”上就存在争议,大致有广义、狭义的不同认识,好在社会史研究同行并不纠缠于概念之争,而是搁置争议,抓住社会史的基本问题与学术前沿力行实践,从研究中体验、升华对于社会史的认识,从而使得学术共同体成长壮大。近年来有关历史研究的整体性与碎片化、宏观与微观的讨论较多,颇多涉及社会史研究。愚见以为,研究价值并不能以题目大小分高下,还是要考究其学术意义。学术史告诉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经验之谈。学术研究从来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的,也就是原创性,对于社会史同样适用。面向未来,社会空间的扩展,社会史与新文化史联袂,跨学科的视野,或许是近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发表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下一条: ·[冯智明 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
   相关链接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曹峰]“法与习俗”视野下的睡虎地秦简研究·[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
·[陈宝良]风物闲美:晚明江南生活·[方志远]白话小说中的晚明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