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5 | 点击数:9078
 

  (三)成长: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1997年—2006年)。这一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史理论进行了更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史学界在界定社会史上存在分歧,经过讨论逐渐缩小,趋于消解。

  南开大学于1986年成立社会史研究室,1999年重新组建为社会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创办了学术年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跨学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史与人类学结合,历史人类学成为最活跃的学术领域,2001年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后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刊《历史人类学》,给社会史研究增添了新活力。由于重视地域社会史,地理学也深刻影响历史学,王振忠倡导历史社会地理学研究。

  新的社会史理论探讨,也带来对社会史史料的新认识。冯尔康出版了《中国社会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提出了社会史史料学的概念。郑振满则倡导民间历史文献,他在《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中强调,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民间文献,是新史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

  这一时期共举办了5届社会史年会:1998年苏州大学主办第七届,将“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作为主题;2000年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第八届,主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第九届,主题是“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2004年厦门大学举办第十届,以“礼仪、习俗与社会秩序”为主题;2006年安徽大学举办第十一届,主题是“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由上可知,社会史学界讨论的问题比较多元化,富有开放性。第十届年会学会改选,倡导社会史研究的老一辈学者荣退,“文革”后的新一代学者成为学会的主导力量。

  (四)壮大: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2007年—2017年)。该时期由社会经济史研究发展演变出来的历史人类学与区域社会史研究蔚然成风,社会生活史、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发生了向日常生活史的转变,在新历史认识论影响下民间文献更加受到重视。民间文献、日常生活、历史人类学的交融,促进了社会史学科建设(参见常建华《开放与多元:新世纪中国社会史理论探讨与学科建设》,《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组织的“历史·田野丛书”自2006年以来推出10余种,并出版《清水江文书》3辑。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论坛,已经举办8届,并出版“民间历史文献论丛”,2013年起推出《族谱研究》《碑铭研究》《仪式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2005年起出版《徽州文书》5辑。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于1997年起每年举办一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前沿论坛,并于2009年创刊《江南社会历史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丛书”,2008年推出,2011年出齐,计有25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中心重视社会生活史研究,出版了《社会生活探索》6辑,出版有关社会文化的访谈录、论丛等系列出版物。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12年出版“田野·社会丛书”4种,编有集刊《社会史研究》。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2008年推出《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2014年推出《清代宗族史料选辑》,出版资料丛刊多种,特别是2015年推出《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104册),自2011年起连续五年举行了以中国日常生活史为主题的研讨会,涉及日常生活的多样性、生命与健康、地方社会、民生问题、物质文化内容。这一时期社会史年会共举办了5届:2008年中山大学举办第十二届,主题为“政治变动与日常生活”;2010年聊城大学主办第十三届,以“区域、跨区域与文化整合”为主题;2012年山西大学主办第十四届,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2014年江西师范大学主办第十五届,将“生命、生计与生态”作为主题;2016年武汉大学、三峡大学举办第十六届,主题是“中国历史上的国计民生”。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社会史学界比较关心社会史研究的整体性与人本身,映照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特别是第十五届年会提出了颇具特色的“三生”研究模式。从2005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牵头,利用社会史年会间歇期的单数年,举办“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青岛大学举办了首届,以“近代中国的城市·乡村·民间文化”为主题;2007年新疆大学举行的第二届讨论“晚清以降的经济与社会”;2009年贵州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三届以“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社会控制与文化传播”为主题;2011年苏州大学举办的第四届讨论“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2013年湖北大学举办的第五届讨论“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2015年河北大学举办的第六届讨论“华北城乡与近代区域社会”;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举办第七届,主题为“地方文献、区域社会与国家治理”。还连续编辑出版了7辑“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社会史学会近代社会史专业委员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下一条: ·[冯智明 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
   相关链接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曹峰]“法与习俗”视野下的睡虎地秦简研究·[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
·[陈宝良]风物闲美:晚明江南生活·[方志远]白话小说中的晚明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