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常建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5 | 点击数:10308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新时期社会史研究取得大量学术成果。如有一批通论、断代、区域性的社会史著述,在婚姻家庭、家族宗族研究上取得长足进展,士大夫、商人等社会群体的研究丰富多彩,城市、乡村的研究别开生面,民间信仰的研究精彩纷呈(参见常建华《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8卷,2017年)。限于篇幅,这里不能展开介绍,而采取以关乎学科建设和研究途径的方向性问题为主的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对于具有以皇朝接续为特征的中国史来说,探讨社会史,不应忽视社会群体之外的皇朝国家,国家与社会群体都是广阔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也构成社会形态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重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蕴含着丰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思想。特别是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的旧中国四种权力系统“封建四权”———政权、神权、族权与夫权,兼顾了国家与社会。在此基础上,社会经济史学家傅衣凌提出了中国社会存在着公、私两种社会权力,更直接地划分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特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与历史学家吴晗等讨论“皇权与绅权”,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此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些理论对海内外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海外学者讨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关系,也影响到国内学术界,先是政治学后是历史学。这一影响表现在近代史、明清史乃至整个中国史研究领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更多的表述为“社会与国家”,体现出自下而上从社会看国家的研究立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王宇信与徐义华《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孟宪实等主编《秩序与生活:中古时期的吐鲁番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刘后滨主编《日常秩序中的汉唐政治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以及杜常顺与杨振红主编《汉晋时期国家与社会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都反映了编(著)者对政治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追求。明清史领域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成果较多,代表性的成果有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三联书店,2009年)、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吴琦主编《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以及李治安主编“基层社会与国家权力研究丛书”9种。

  值得注意,社会学学者李友梅《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解放日报》2008年12月18日)提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与社会生活实践始终存在无法摆脱的张力,主张尝试构建“制度—生活”的分析框架,以“自主性”为观察对象,更有效地呈现和解读这一社会变迁过程。这一想法或许也适用于社会史研究。社会史学者也在研究实践中敏锐抓住了制度与生活的关系,如刘永华《明代匠籍制度下匠户的户籍与应役实态——兼论王朝制度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可以预见,随着日常生活史研究、新制度史研究的展开,“制度与生活”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结构与生活的社会史。新时期社会史强调对于社会群体的研究,重视从群体关系的结构探讨社会。有别于以往比较单纯重视生产关系,而兼顾法权关系的探讨,从阶级关系向等级身份的研究转变,或者说将两者结合起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到9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阶级研究的成果,这些著作多是作者多年研究的总结。如田昌五与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与《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张泽咸《唐代阶级结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中华书局,1980年)、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1986年)、经君健《试论清代等级制度》(《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6期)等。

  着眼于社会结构的研究,通贯性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大德与吴廷嘉《黄土板结——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探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不同时期社会结构探讨方面,有李天石《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吴琦《明清社会群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等。

  新时期社会史的重要特征是强调全方位研究普通民众的生活,社会史除了重视社会结构,同时重视社会生活。前述社会生活史研究著作之外,还有宋镇豪《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蔡锋《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生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年)、秦新林《元代社会生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

  社会生活史研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研究比较平面化、泛化、重视事项而忽略人的作用。尝试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著作也有问世,如唐代有黄正建《走进日常——唐代社会生活考论》(中西书局,2016年)、彭梅芳《中唐文人日常生活与创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明清的两部书:宋立中《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赵园《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上述4部书中,有2位作者出自文学界。

  近年来出现了日常生活史的法学研究。如郭东旭等《宋代民间法律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徐忠明编《〈老乞大〉与〈朴通事〉:蒙元时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尤陈俊《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赵萱]全球流动视野下的民族国家转型
下一条: ·[冯智明 陈容娟]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空间研究
   相关链接
·[彭伟文]“脱序”与重构:中国民间结社研究的社会史视角·彭伟文:《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梁爽]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社会身份的建构·[李俊领]近代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反思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研相长七书”出版·[罗士泂]物的社会生命:徽墨的社会史研究
·赵世瑜:不止“大槐树”,也说说“小历史与大历史”·通告║ “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理论与方法”跨学科国际论坛
·赵世瑜:《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赵世瑜 申斌]从社会史到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
·[彭伟文]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储卉娟]家国互构:社会史视角下的明代“大礼议”
·[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吴帆 吴毅]历史社会学的发展与特征
·[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
·[曹峰]“法与习俗”视野下的睡虎地秦简研究·[高寿仙]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
·[陈宝良]风物闲美:晚明江南生活·[方志远]白话小说中的晚明社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