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作者:陈安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2 | 点击数:7485
 

羌族史诗传统的程式

  程式是把复杂的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语言、行为、思想、感情加以分类,并用类型化的、规范化的、成套的语言、动作或旋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套路。米尔曼·帕里将“程式”界定为“在相同的格律条件下,为表达一个特定意义而经常使用的一组词。”他的继承者洛德又将这观点扩展到史诗中重复出现的主题或典型场景以及故事范型,他说,在口头叙事风格中的程式,并不限于几个史诗“套语”,实际上在诗里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程式化的,从而他将史诗传统中“程式”的定义大大拓展。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又将史诗程式分为语言程式和非语言程式。在口头史诗演述中的词语程式、程式句法、程式化主题、程式化结构或故事范型等属于语言程式。在口头史诗演述中惯用的身姿、表情、眼神、舞蹈、声腔、节奏、旋律等非语言符号属于非语言程式。笔者在此沿用了此分类方法。

  在羌族口头史诗传统中,语言程式是非常明显和处处可见的。“释比”或者“尼萨”演述者,不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程式,以掌握口头史诗,而且在各种场景中,他们还需运用语言程式在创编中演述史诗。羌族口头史诗中常用的语言程式之一便是,较为固定的音节(步)。有二音节(步)、三音节(步)、四音节(步)、五音节(步)、七音节(步)、八音节(步)、十音节(步)等,常见的是七音节(步)。以杨贵生为例,他承认学习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熟话”,但不是死记硬背,在调查中笔者注意到,杨贵生是按程式化的史诗语言来推进其演述的,虽然他使用的词语、词组经常会被其他同类词语、词组替换,但是整个诗行的音节(步)数量没有产生大的变化,基本是按照固定的音节(步)模式演述。羌族口头史诗中常用的语言程式之二便是,口头史诗的诗行运用了大量的平行式(Parallelism)套路。羌族口头史诗中常用的语言程式之三便是,使用韵律。韵律则有头韵、句首韵、尾韵、腰韵,其韵律的组合方式有如“AAAA”式、“ABAB”式、“AABA”式、“ABBA”式等等。羌族口头史诗中常用的语言程式之四便是固定的主题或典型场景。羌族口头史诗经常使用的主题或典型场景有婚姻场面、丧葬场面、修房场面、战争场面、成人仪式、神临鬼遁、敬拜祖先等等。而在整个口头史诗演述的过程中,诗章间的逻辑结构安排也是不容忽视的程式。例如,上面列举的杨贵生在做“还家愿”仪式中所唱的“阿卦西”史诗集群。他所唱叙的各个诗章既是相对独立的叙事,又是更大框架内“阿卦西”的子叙事。在此,笔者宁愿将“阿卦西”口头史诗集群看成是一个“题眼”,即“题旨”,“题旨”是整个诗章的焦点。并不像《伊利亚特》、《奥德赛》、《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一样宣扬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羌族的口头史诗传统则更在意表达一种宗教的象征意义,即笔者称为的仪式“题旨”。虽然它也颂扬文化英雄、细叙创始过程、唱叙迁徙经历,但是笔者认为羌族口头史诗更倾向于表达特定仪式的象征意义,其焦点是仪式之“题旨”,这确实是羌族史诗的一大特色。例如,羌族著名的史诗《泽基格布》表面上唱叙的是古代部落间战争的故事,但是史诗的目的并不在宣扬英雄,史诗关注的是将破坏人类关系的英雄作为邪神驱除,唱叙它的目的是驱邪;《羌戈大战》的目的也不是宣扬祖先的伟大,而是驱除破坏羌人美好生活的“戈”(一种邪鬼、野人),换句话说,这些诗章在仪式情境中表达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宗教象征寓意。所以在观察羌族口头史诗传统时,应充分注意所唱叙的口头史诗之仪式价值指归。因此,笔者认为,将“题旨”概念引入与宗教仪式象征联系特别紧密的羌族口头史诗传统是适宜的,它便于深度认识羌族的口头史诗传统,从而尽量避免脱离其口头史诗语境,随意推想口头史诗价值内涵。

  无疑,羌族口头史诗传统受声腔、节奏、旋律、舞蹈等非语言程式的影响极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如果让“释比”击鼓伴奏或者用一根木棍敲打以伴节奏,他们唱叙史诗都很顺畅,但是,如果取消伴奏,说唱史诗时他们就会感到比较吃力,断断续续,甚至需从头复唱,以正思路。由此说明,节奏对羌族口头史诗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敲鼓的节奏讲究特定的程式,节拍的长短会深刻影响语速快慢,影响到演唱中的诗行。在羌族社会中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了鼓对史诗演述的重要性。故事说,从前“释比”说唱时是有书可依的,有一次,“释比”外出,羊把他的经书偷吃了,“释比”就再也想不起说唱的内容,真是无计可施,树上的一只猴子告诉他,把羊杀了,用它的皮做一个鼓,敲一下鼓,你所记的便会源源不断从嘴里流出来,“释比”试了,果然如此。声腔也是程式的。“释比”所唱的史诗都有一定的腔调,有些“释比”能用上百种腔调的套路来唱叙史诗,而每种腔调表达的感情、渲染的氛围、表现的象征是不同的。通常,我们会听见内容相同的史诗,但是所唱叙的腔调却迥异,在仪式中表达的“题旨”也有差别。在说唱时,“释比”也会采用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在唱叙“还家愿”、“丧葬”、“太平保福”等“题旨”的史诗集群中,“释比”需跳特定的舞蹈。这些舞蹈的动作和史诗说唱结合起来,充分渲染着口头史诗所关注的焦点,即仪式之“题旨”。

  羌族史诗传统是世界多元史诗传统中的一个精彩案例,也是中华多元史诗传统中的重要成员,有其特殊的人文价值。羌族史诗传统虽还保持着鲜活的样态,但是其濒危情势已日趋明显。目前为止在整个羌族社会中,能在仪式中演述大量口头史诗的演述人数量不多于13人(另外有2人在汶川地震中不幸离世)。这些口头史诗演述人年龄偏大,最小的已经超过50

  岁,最大的则已经超过90岁,平均年龄超过70岁。然而,我们却罕闻有人继其衣钵,其传承状况堪忧。羌族史诗传统有其特殊的人文价值,它是羌民族的思想之根,文化之根。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氐羌民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对世界史诗学的建设都有重要价值。本文简要勾勒了羌族史诗传统的概况,并对羌族史诗传统演述人作了简短的分析。笔者认为羌族的口头史诗是在仪式实践中展开的一系列史诗集群,史诗表达的焦点是仪式之“题旨”,而羌族口头史诗的演述人即“释比”和“尼萨说唱者”,他们并不神秘,他们是多才多艺、智慧灵动、让人欢喜激动、敬畏钦佩的角色。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去认识并分析世界各地多元的史诗传统,那种割裂史诗演述的文化情境、剪断其地方性的内在逻辑的史诗分析方法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

(本文刊载于《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2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郭俊红]地方文化视域中的牛郎织女传说研究述评
下一条: ·[李子贤]韩国济州岛传承的活形态神话
   相关链接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