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陈祖英]中国现代民间传说研究回眸(1913―1937年)
  作者:陈祖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10 | 点击数:7450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民间传说研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经过学者们的摇旗呐喊,尤其是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民间传说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实绩:搜集整理和出版传说盛极一时;译介国外相关传说资料成果斐然;国内的传说研究方兴未艾。虽然这一时期的传说研究不若神话研究和故事研究那般的风生水起,但也为后期传说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传说学;文献综述;1913―1937年;民间传说


  早在1911年,张士一就发表了《论童话》的文章,援引“美国女教育家白莲痕之书”,将童话分为“神话、笑话、物话和史话”四类,其“神话”取喻于神怪非真确之事实,“史话”主要是古时大人物的小传。但晚清时期孕育的传说学种子,在张士一的教育园地里却不曾发芽:其“史话”虽包含传说的味道,但概念显得过于狭隘。在鲁迅的后园,传说学种子长成了两棵树,一棵是收集传说之树,一棵是研究传说之树,不过却有点像先生笔下秋夜的两棵枣树,孤独而坚强。1913年2月,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提出建立“国民文术研究会”收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的主张。他不仅在古籍中辑佚传说,还搜寻家乡绍兴的传说故事,并于1915年辑成《会稽郡故事杂集》。1921年,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处讲授小说史课程时就专门介绍了“神话与传说”的知识,是较早对神话与传说进行科学区分的学者之一,他对神话和传说的阐释深深影响了后人对传说的认识。由于鲁迅没有将民间文艺学作为他主要的研究对象,他对传说的搜集和介绍也就没有引起当时同仁的更多关注。传说学的种子落在周作人的园地里,倒有了一番勃勃生机。

  1913年,周作人《童话研究》开篇指出:“童话(Marchen)之源盖出于世说(Saga),惟世说载事,信如固有,时地人物,咸具定名,童话则漠然无所指尺,此其大别也。”在《童话略论》中,周作人运用英国人类学方法解释神话、世说和童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源于世说的纯正童话具有解释自然事物或人事习俗由来的功能。这里“世说”即指传说这种口头散文叙事,早期周作人将Saga翻译为“传说”“世说”“国民传说”,后来在《神话与传说》中,将“saga”和“legend”都译成“传说”,渐渐地“传说”这个概念得以确立。1914年的《古童话释义》中,周作人直接吸收人类学方法,具体分析了“灰姑娘型”“兄弟分家型”“天鹅处女型”三个传说故事类型,比较了中国与西方、日本等国家同一类型传说的异同。刘锡诚盛赞:“这篇文章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篇关于民间故事的重要论文,是中国民俗学最早的重要成果。”1920年10月26日,周作人在北平孔德学校演讲《儿童的文学》时,还希望有热心的人,结合一个小团体,收集各地歌谣故事,修订古书里的材料,翻译外国的著作,编成几部书,供家庭学校使用。其时,北大歌谣征集处的工作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周作人不仅参与其中,还是1920年12月19日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负责人之一。作为文艺学家的周作人,在肯定传说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借鉴西方理论从民俗学、心理学的角度传递出传说有趣的信息,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有了探讨传说理论的追随者,而且使传说学的种子得以萌芽,科学认识传说本质的大门亦由此开启。

  1918年2月1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刊出校长启事:“现拟征集全国近世歌谣”,旋即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成立,搜集歌谣之风兴起,短短3个月时间,就收到校内外来稿80余起,歌谣1100余章。《北京大学日刊》用了一年时间连载刘半农编订的歌谣,以至那个时期报刊发表歌谣成为一种时尚。刘半农编订歌谣偏向文艺方面,1920年歌谣研究会成立后,负责人周作人则偏向歌谣民俗方面的研究。随着北大征集歌谣运动的展开,人们也认识到歌谣与民俗密不可分,由对歌谣的征集研究渐渐走向对民间文学、民俗学整体的收集和研究。1921年上海《妇女杂志》从1月号开始即辟有“民间文学”专栏和“风俗调查”专栏,登载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文章。刊于第1期的胡愈之的《论民间文学》很有指导意义,它探讨了民间文学的定义、特点与分类,指明神话、传说、故事、山歌、船歌、儿歌等都是民间文学,并指出研究这些民间文学首先应采集各地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等。翻检《妇女杂志》1921全年刊登的民间文学作品,除歌谣俗曲外,民间故事居多,传说文本极少,即使有一两个具有传说属性的文本,杂志目录也是以“故事”名之。除作品文本外,《妇女杂志》还刊发理论文章,载于1921第7期的张梓生《论童话》中关于“童话、神话、传说”的观点延续了周作人的看法;1922年第7和第8期连载冯飞的《童话与空想》,介绍了德意志、挪威、伊斯兰、希腊等国的小神仙传说、巨人传说、异常动物传说等丰富的民间文学知识,并就东西方文化做了简单的比较。1922年1月至4月,赵景深和周作人就童话问题进行通信讨论,内容分4次登在《晨报副刊》上。通过讨论比较,“神话是宗教的,传说是历史的,故事是娱乐的”逐渐形成共识。同年底,《歌谣》周刊正式创刊,但在1924年10月份以前,征集的民间文学作品只限歌谣。其他杂志在这段时期刊登的传说作品也很少,可见,现代传说学的序幕不像故事学那样伴随着歌谣学运动骤然拉开,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1923年9月,俄国教授伊凤阁致信“北大歌谣研究会”,指出研究歌谣方法之一的凑合材料法是“凡系歌谣之属皆凑而集之”,因而“歌谣不可有一定的限制,所有各地及各界人士歌唱诗文,或由诗文变成俗文,虽文格大不相同亦均要采集之”。针对伊教授的建议,歌谣研究会的回应是:“本会事业目下虽只以歌谣为限,但因连带关系,觉得民间的传说故事亦有搜集之必要,不久拟即开始工作。”于是,1924年1月30日歌谣研究会便就“扩大歌谣收集范围”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关于山水风土英雄人物鬼神等传说,及童话,此时不收,将来恐怕就要感觉困难,所以歌谣有附带收集的必要”。会后《歌谣》周刊连续5期(44―48期)刊登启事,提出既欢迎英雄故事、地方传说等散文稿件和歌谣、唱本等韵文稿件,也欢迎不拘长短的民俗学论文。1924年10月5日,《歌谣》周刊第62期刊发“本刊的今后”,在扩充采集范围、改良征求方法、随时发刊专号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其中改良的征求方法是每期选一种母题进行分类“征题”,如64期的征题便是“关于孟姜女的材料”,66期的征题是“关于歌谣的传说”。经过这样的宣传与酝酿,《歌谣》周刊终于在65期(1924年10月26日)发表了本刊第一篇“传说”——沈安贫采集的《一般关于歌谣的传说》,这是一个流传于江苏吴县的张良传说,娄子匡称其是“第一个搜录出来的人物传说”。紧接着,《歌谣》周刊在66期发表了魏建功采集的一个通行于江苏海门的张良传说——《“耘青草”歌谣的传说》。1924年11月23日,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在69期“孟姜女”专号上发表,这是我国第一篇本土学者运用本土的考据学方法对传说进行的专门研究,很快以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见解独到,震动了学术界,让那些零星收集传说的人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随即掀起了传说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万建中]20世纪中国故事学
下一条: ·[程浩芯]还俗于民:本杰明·博特金与美国民俗学的公共性实践
   相关链接
·[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
·全国第四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召开·[张静]西方传说学发展轨辙
·[刘文江]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 中国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陈泳超荣获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郭俊红]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陈泳超:在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沂源举行·陈金文:《壮族民间信仰的传说学管窥》
·[刘文江]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陈祖英]钟敬文民间传说研究采撷
·[张静]西方民俗学与谣言研究·[赵懂]20世纪中期以来国内秦腔研究文献综述
·[谭烈飞]北京坛庙研究文献综述·“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首发式暨全国第二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