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岩本通弥]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
  作者:[日]岩本通弥   译者:施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6 | 点击数:17696
 

  大家觉得是哪个关系的人最多呢?看来大家没有被媒体大量地报道家庭内杀人所干扰,认为是“朋友、熟人”最多,其次是“陌生人”。我曾问过大学生,他们的结果也还是选择“朋友、熟人”最多。他们可能想象中的是“朋友”,大家可能想起了近邻的“熟人”吧。看到认为“家庭”的人很少,我就放心了。看来大家的家庭关系都是比较健全、安定的。

  大家认为第二多的是“陌生人”,是否想起了完全不认识的人,无差别杀人魔等呢?由于媒体的大肆宣传,大家会这么想也不奇怪。像是抢劫盗窃、欺诈等犯罪确实是“陌生人”比较多,但杀人的话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杀人行为更容易在比较熟悉的人际关系产生。所以,圆图的正确答案为:在1224件案件中,“家庭”关系最多,占44.19%,“朋友、熟人”占22.3%,“职场关系”占0.65%,“陌生人”占15.4%。较多的杀人案都从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发展出来的犯罪行为。

  在韩国,从前比较多的案件源于婆媳间不和或是围绕父母的财产继承问题。而最近,韩国政府机关对杀人犯与被害人之间平时的关系和感情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比起怨恨,回答平时感情不错的约占半数。典型的案子是原本感情很好的两人,当被背叛了之后一度情绪失控而引发的杀人事件。另外,在韩国,“家庭”关系的杀人所占比例是33%。根据家庭心理学的研究,“家庭”关系杀人占的比例在各国都是四分之一左右,因此有学者认为,日本44%“家庭”关系杀人的比例是一个很高的数值(认为这是激增后的结果),从中指出社会的问题。虽说如此,日本在1962-1963年达到杀人案数量的高峰后,无论杀人案数量还是杀人案率(每十万人口中的杀人案数量)都开始急剧减少,我认为正是因为“家庭”关系杀人以外的杀人案数量大量减少,所以相对地“家庭”关系杀人占的比例才会出现增长。一些学者仅根据家庭内杀人率的增加,就简单粗暴地认为已经到了“家庭崩溃”的时候,分析缺乏逻辑、不过是煽起了社会的不安和恐怖感而已。

图3 尊属杀人检举人数和14岁以下儿童的他杀人数的趋势变化

(引自:尊属杀人检举人数和未成年人尊属杀人检举人数为警察厅《犯罪统计书》,0-14岁儿童他杀人数为厚生省《人口动态统计》)

  我们再回到图1的《朝日新闻》上,首句“以往每年只有数件发生,去年却突然增加到17件,今年截止到目前也已经报道了10件”,在左上角还像模像样地附上一张显示十年间变化的趋势图。且不说即便从这张图我们也只能够认为是正常波动而并没有很大的增幅,这里我把时间跨度延长,结合在此之前相关数据可以得到图3。

  如大家所知,日本在从前依据刑法第二百条,有一个称为“尊属杀人罪”的犯罪构成。依照儒家伦理,杀死父母的人会被处以更重的刑罚。但是,其他的杀人罪获得最重的惩罚方式也是死刑,所以没有必要单独立项,在1973年最高法院判定“尊属杀人”的规定违宪。但是,部分保守派议员认为消除这个法律会导致弑亲案的增加,在他们的抵抗下,“尊属杀人罪”依然持续了20年以上,直到1995年才终于得以废止,由于在此之前“尊属杀人”被认定为一种犯罪构成,因而犯罪统计书中也有其数据。和最高法院的判决相关,1966年开始的数据中会标注“未成年人尊属杀人”的数量,但在1995年废除了刑法上的“尊属杀人”后,就不再公布这个数据了。而图1的新闻报道则将这十年间的数据久违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再来看杀子的变化趋势,图3标出了0岁到14岁儿童的他杀数量,这个数据来自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警察局未公布)。虽然不清楚是父母杀的还是别人杀的,但是可以推测加害人的大部分是其父母。结合这些数据,扩大其时间跨度,在长期的变化中,我们再过头来看《朝日新闻》的配图,思考是否真如坊间传闻的那样,最近弑亲杀子明显增加了呢?实际情况刚好相反,战后弑亲案和杀子案的数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

  图4中追加了杀死婴儿和亲子殉死的数量,明显地可以看到它们也呈现减少的倾向。亲子殉死的数据来自东京监察医务院在东京都内的检死件数。至于全国的数据,自警察厅在1954年和1956-1964年之间公布的数据以外,其他时间的数据没有具体统计。根据桃山学院大学的饭塚进教授收集的全国地方报纸等而得到的1975年到1980年的数据可知,1975年为486件,1976年450件,1977年402件,1978年424件,1978年420件,1979年387件,1980年402件,都在400件左右徘徊。通过我在Google收集的数据推算,现在的数值应在200多件,所以有理由相信全国的数据也和图4东京都内的减少倾向相近。当然,每年200件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数值……

图4 杀死婴儿、尊属杀人的认知件数和亲子殉死的变化趋势

(出自:湯沢雍彦:《データで読む家族問題》,日本放送協会,2003年。原数据为警察厅《犯罪统计》的认知件数以及亲子殉死数(东京都区内)为《东京监查医务院报告书》,后者的数据由东京都区内的检尸件数制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下一条: ·[沃尔夫冈·卡舒巴]话语分析:知识结构与论证方式
   相关链接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马兰]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空间对“地方”的再造问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胡港]家庭教育民俗的概念、调查方法及展望·[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孟令法]“互联网+”田野实践教学问题反思:作为方法的家庭民俗学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刘桃 包先康]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罗兆均 何志强]从宗族到家庭:土家族村落信仰空间与权力走向
·[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连雪君 吕霄红 刘强]空心化村落的共同体生活何以可能:一种空间治理的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