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振犁:中原神话学田野上的如歌行者
  作者:史周宾 贺杉 陈朝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26 | 点击数:3823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河南大学张振犁教授便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俗学研究生,他师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近七十年为学、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躬身在学术园里辛勤耕耘,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特别是中原神话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振犁,1924年生,河南新密人,我校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神话的研究,开拓出中原神话流派,被誉为“中原神话的拓荒者”,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南分会副主席等。

  “水有源,树有根。”这是张振犁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观点,而他与中原神话的结缘,也可追根溯源。1949年,25岁的张振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经过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点拨,他逐渐对民间神话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民俗学学科得以重建。当时,学术界普遍缺乏文化自信,而“中国神话不如希腊神话”的观点也充斥其中。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张振犁为国内神话研究在国际上没有一席之地而深感不安,结合前期的积累和发现,他躬身走入神话学研究的殿堂。

  上世纪80年代,张振犁在讲授民间文学课时,从学生收集的民间故事中发现大量依然流传在民众口头的古典神话故事。鉴于此,张振犁带领学生在1982年至2000年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10多次到全省神话蕴藏的重点地区的23个县、市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了活态的“中原神话群”。他在《情系中原神话》一文中回忆道:“北上太行、王屋,南下桐柏、伏牛;西登秦岭夸父之山,东去商丘火星之台。”于是,中原神话宝藏像一串串奇珍异宝一样被挖掘出来:盘古、女娲、伏羲、神农、燧人氏的故事得以一一重现。

  躬身入学海 成就如星斗

  对此,钟敬文等学者认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若干古典神话的延续,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大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神话学。”张振犁的学生、著名作家孟宪明认为,“先生发现了中原神话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从理论的高度对它进行阐述,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2007年,鉴于张振犁几十年从事中原神话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组委会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山花奖”为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中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当年,“山花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只有四名获奖者。

  十年之后的2017年,在他93岁高龄之时,张振犁数十年的心血倾注而成的《中原神话通鉴》一书出版。《中原神话通鉴》(全四册)计174万字,393幅图片,800多篇民间神话故事。书中内容以一故事一评论的独特形式,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原神话的丰富性。《中原神话通鉴》为中原神话学的奠基之作,填补了中原神话领域出版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神话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价值与魅力。

  《中原神话通鉴》一书仅资料搜集就长达30年。在正式编写的十余年间,张振犁及他的几名弟子耗费大量心血,数度易稿,不断完善,终成这部中原神话故事集大成的煌煌巨著。

  回忆起该书的编写过程,作为张振犁助手之一的孟宪明表示极其不易,“先生30年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很多都是写在纸条、纸片上,大大小小装了几十袋。”“因为十几年间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电子稿因此丢了两次,前前后后让印刷厂打稿子打了三次。”

  道理贯心肝 忠厚填骨髓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除了学术成就,张振犁更以其品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张振犁曾表示,以恩师钟敬文先生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典范。而张振犁教授的为人业已成为他的弟子们的典范。

  作为张振犁教授的研究生,文学院吴效群教授深情回忆起与导师相识的三十年。比起外人眼中“文人斗士”、“学术偶像”、“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这些光彩夺目的称号,吴效群眼中的“先生”更多的是一个满身烟火味的血肉之躯。

  “张先生的忠厚,在学界是出了名的。”在吴效群看来,无论外界为老师冠以多少名号,老师始终是那个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全无当下的飘忽与浮躁。

  “巧诈不如拙诚。”张振犁的“拙诚”让他在学术传薪中备受垂青。在羽毛未丰、渴盼翱翔之时,太多人落入了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窠臼,而张振犁却行远自迩、务于点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对于誊抄资料这样的繁枝细节,很多人弃之如履。张振犁非但没有避之不及,还一笔一划地躬身誊抄。落笔如云烟,其势雄如峰。朴茂工稳的字体背后,是张振犁一丝不苟的向学态度,这让他在众人之中崭露头角,获得钟敬文先生的青眼相加。

  对于现在社会上部分学者在教学中“不把金针度于人”的做法,吴效群不以为然:“我们师门中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张先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知识。”张振犁在教学过程中的以己渡人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们的教学观念,良好的师风学风也因此而薪火相传。“可以说,民俗学专业至今依旧保持的纯朴学风与张先生的带领密不可分。”

  张振犁心无旁骛,生活质朴,不求世俗功利。了解他的学生都表示,“他从不把学术当做获得功名利禄的垫脚石,淡泊得仿佛看破一切得失荣辱。”他在漏雨深巷中坚守古礼,寒泉淡食甘之如饴,不慕荣利,寒素如昨。

  耕耘象牙塔 桃李满天下

  从1980年张振犁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起,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民俗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其中孟宪明、程健君、陈江风、高有鹏、吴效群等人如今都成为活跃在民俗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张先生的再传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传播着中原神话研究的种子。

  本世纪初,钟敬文先生驾鹤西游。作为钟敬文的得意弟子,张振犁承其衣钵,成为了民俗学界的大师,在“后钟敬文”时代起到了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先生是河南大学民俗学科的开创者,没有张先生,就没有我校的民俗学专业。”民俗学者、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谈到。

  孟宪明对此也深表认同,“如果没有先生就没有河大的民间文学课,没有民间文学课,就不可能有一群人去做民间文学,以至于后来变成了民俗学、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等。”上大学之前就对民间故事兴趣浓厚的孟宪明认为,张先生对学生的成长与引导居功至伟,“跟着老师学习我们才知道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原来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

  多年来,张振犁教授和他的弟子们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原神话研究》、《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等多部有关神话研究的著作,推动中国神话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由于研究成果丰厚,不仅令神话学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原神话学派。

  有学者指出,中原神话学派“采用将古代文献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考据、义理、辞章这种狭隘的治学方式,将整个社会活生生的生活事项作为一部大书,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神话”。中原神话学派对于推动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

  中原神话学派强化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薄弱环节、填补了其中的空白,对世界神话学也有所突破和贡献。在以张振犁教授为首的中原神话学派的努力下,大量丰富的、不断采录公布的民间活态神话令全世界学者惊叹和羡慕。原苏联鲍·李福清院士这样认为,中原神话“注意到神话传说在口头流传的情况,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所谓大学者……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张振犁教授身体力行地证明着这句话。跨越时代,我们无法摄录他落地生长的故乡,无法摄录他赶路匆匆的行迹,却可管中窥豹,识得他为学为人的一斑。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报》2018-5-23
【本文责编:程浩芯】

上一条: ·[萧放]一位老人与一部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
下一条: ·[岳永逸]学术“同工”杨堃的批评
   相关链接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河南大学文学院举行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专家论证会
·“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
·[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中国古典神话自成一体
·张振犁教授新书发布会暨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河南大学:“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实录
·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河南大学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开讲
·河南大学民俗学首个实习基地挂牌成立·中国民俗学走向何方?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
·河南大学民俗学研究基地落户鹤壁市·[张振犁]西王母神话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张振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开封召开·耕耘民俗脊地 探索神话人生
·张振犁:30年构建中原神话学·发掘中原神话——张振犁教授采访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