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中国古典神话自成一体
  作者:记者 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19 | 点击数:2731
 

  中国社会科学报开封7月15日电(记者 杰)7月15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振犁《中原神话通鉴》(四卷本)新书发布会暨“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原神话通鉴》的价值和意义、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年逾九旬的张振犁教授被誉为“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河南大学副校长张宝明介绍说,《中原神话通鉴》是张振犁教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带领河南大学“中原神话调查组”田野作业的成果,其中不仅包括当时中原地区流传的中国古典神话异文,也汇集了大量民俗、文献等资料,基本囊括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神话人物,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原神话的丰富性。

  中国古典神话在文化传播中曾产生了许多错觉与误解。在现代学术史上,曾有学者提出甚至认可了“中国古代没有神话”、“中国神话不如希腊神话”的观点。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有鹏看来,中国古典神话的丰富性丝毫不逊色于希腊神话。这部《中原神话通鉴》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完整揭示出中国古典神话在中原地区的流传状态,表明中国古典神话不仅没有失传,而且谱系清晰,自成一体,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价值与魅力。

  得益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推进,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神话学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效群表示,近年来南方少数民族神话、史诗的研究成果表明,南方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与中原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可以与中原神话相互印证。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也表明,神话材料与考古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印证,从而能够有效弥补考古资料的不足,这一情况将为我国的神话学、考古学研究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看来,神话的民俗学研究不仅可以补足文献记载不足的问题,而且是考察神话流变,在当代社会实现国家认同、地域认同,甚至跨国认同的重要活态材料。

  此次会议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年07月17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
下一条: ·抢救广袤大地上的民间文学“遗珠”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