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小处着眼:比较、演进与深化
区区发须爪,是一个人身上看得见的再小不过的一些东西,何以能让一位大师花这么多笔墨来论述之?而先生却做出了大学问,这里就可见江绍原那善于细察微物的眼力了,就像显微镜一样,显微是为了见大,观察发须爪,是为了考察古代先民对世界的看法,用江绍原的话说,就是:“虽以关于发须爪三件小事物的言行为限,然这些言行,处处与古今人的药物观、治疗观、病因观、身心关系观、祭观、刑观、时观、死观、死后生存观———观之多虽未足以观止,然也很可观了———都有关。故发须爪观的研究,实在是关于那些较大的‘观’的研究之一部分,犹如那些较大的‘观’的研究,就是那再大不过的宇宙人生观的研究之一部分也。”
江先生的这一研究方法可以叫做“从小处着眼”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研究的思想,也是一种看事物、研究事物的方法。但是还不够,只是看到了小的一部分,却不能发挥之,仍旧是小的一部分。先生的洞见即在此基础上突破,他的目光所至虽是细物,但心中所念的,却是人的思想、观念,是人的心史、观念史。他所研究的那些小的“观”,实际是为了明了大的“观”,明了一个小的“观”,也就是明了了大的“观”的一部分。这也可以称作是一种“见微知著”、“由小见大”的观察研究法。
而在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先生又是如何做的呢?这里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比较、演进与深化。比较方法的运用上,比如论述人们处理不同民俗事项的相似行为(发与胞衣)时,江先生比较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发观,在谈及发、须、爪能治病以及它们与本主的关系时,他谈到唐、明、清至近代人们的近似做法。通过比较,通过内在的推理,他得出“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宗教、学术等方面,无论经过怎么样剧烈的变迁,然在他的大多数人之中,‘那最古老最荒唐的迷信’,却往往并不消减”的结论。先生在比较的同时,不断进行推演,步步深化,最后得出结论。
同样的,在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中,也能处处看出“从小处着眼”的研究方法。首先,孟姜女的故事本来就是一个小故事,在中国众多民间故事中,它只是很小的部分,但是顾先生却能拿来研究。其次,顾先生把这个小故事做大了,这里就要谈到他作为典范的研究方法———历史演进方法,把孟姜女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并且梳理其流变的线索,步步深入。可以说顾颉刚将这一方法发挥到了极致,并被后来的研究者所奉用。
虽然江绍原和顾颉刚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又是不一样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而顾先生更多的是“历史演进”,正如所说的“这真是第一等史学家的眼光”。而江先生更多的是“以小见大”。无论如何,“从小处着眼”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正是这一思想方法的运用,才有了《发须爪》,才有了孟姜女故事研究的成功典范。
四、唯物辩证:客观、实际与求真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辩证思想在《发须爪》中处处闪现,比如在结论部分,江先生用了长长的一段做了总结:“让我们在这里问一声:读此书后,有谁还觉得愚人与开明人———或云前科学与科学时代的人———的发须爪观大不同云云者,是欺人之谈?从前现在的糊涂人,(1)以为须发爪甲能治各种病,从较轻的“吻疮”,到很严重的多年吐血———开明人也信这个吗?(2)……开明人听了,作何感想呢?(3)……开明人见了此说,要不要发笑?(4)……我们自以为开明时代的人,亦有此梦想否?(5)……试问我们也有这副闲功夫与忍耐心否?(6)……我们以新人物或解放者自居之辈,能否也这样想,这样做?”这里先生连续用了六个设问,而其实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先生为了让所谓开明人自居的当时代人,明白迷信的思想,不惜笔墨用了这长长的排比与提问,在辩证中让人明白我们是应该去除迷信的时候了,这也是江先生著此书的原由。
此书不仅是辩证的,而且还是唯物的辩证。在论述本主与其发爪被认为有同感的关系时,有一段这样言:“那么,儿发若为猪狗虫蚁所犯或弃于道路街巷,想也免不了同性质的恶影响。复次,顶心与性门上的发,有时不是也剪去吗?然在古人的心目中,这两处未必不是头上特别重要的部分———必须特别保护的部分。说它们以为的发,古人是随手弃去,不加以注意的,我们听了,已经疑信参半;若说顶心与性门上剪下的,他们也全不理会,我们便更不敢从。”用事实说话,从具体层面出发,同时先生对材料解释说明的语言,处处洋溢着大师的光芒。
此书闪现的是江先生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中那种客观、实际与求真的精神,正如叶圣陶在《江绍原君的工作》中言:“要社会像个样子,那么,让各个人清醒些总是应该而且必须的。”他又说:“研究学问只要目的在于求真,也是斩除思想上的荆棘。……所以学问不必求用而自然有用。”这也是做学问应该有的精神,在研究中更加应该讲求客观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我们的学问才是真的学问。
而在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中,顾颉刚就是在求真中成功的。顾先生并非仅限于故事原貌之真,而是进一步追求故事演变之真。应该说,求真是顾颇刚学术研究的现代性特征之一,这一点又和他的科学方法密切相关。
结论与思考
学术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课题有不同的研究思路,自然应该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不同的研究者也因为其生活背景、时代背景的不同等,也会对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取舍和偏向;另外,同一种研究方法在不同的研究者中,也会有相应不一样的应用,正如江绍原之于《发须爪》和顾颉刚之于孟姜女的故事研究一样。本文在对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以及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的平行参照基础上总结了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让文献“说话”、亚田野调查、从小处着眼、唯物辩证等,这些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在长期的民俗学研究尤其是民间文学研究中,更多的是以顾氏的历史演进法为典范,而忽视了对其他中国早期民俗学大家研究方法的探讨。
关于江绍原的《发须爪》,其研究方法还不止以上所述,仍然可以进行深入挖掘,这于进一步了解江绍原的民俗学研究思想以及中国民俗学的历史是有益的。另外,江绍原的《发须爪》,写得很有趣味,正如周作人在序中所说:“不知怎地能够把谨严与游戏混合得那样好,另有一种独特的风致,拿来讨论学术上的问题,不觉得一点儿沉闷”。私以为,还可以对《发须爪》写作方式、方法以及特点进行专门研究;同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绍原以及顾颉刚的代表作进行方法的比较研究,亦可深化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认识。相信,挖掘中国早期民俗学大家研究民俗的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再研究,是对我们早期民俗学理论以及学科史的补充,同时,对我国未来民俗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本文刊载于《民族论坛》2014年第2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