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基于对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田野调查
  作者:侯兴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20 | 点击数:8598
 

一、云南边境傣族改信基督教的概况

  历史上,基督教在傣族地区的传播主要分为两个区域:一是以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代表的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二是以玉溪新平、元江和楚雄武定等地为代表的信仰原始宗教的地区。1913年前后,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高美信、马森、彼贝等人从泰国进入景洪传教。他们用贿赂地方当局官员和土司的方法取得传教许可,建立教堂、麻风病院和诊疗所及教会小学等。但由于受傣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抵制,传教活动收效甚微,至抗日战争美国传教士撤离时,景洪仅有信徒200余人,且大多数为麻风病人以及被诬为“琵琶鬼”而赶出村寨的人。

  1913年郭秀峰差派李德福等外籍传教士到武定田心老把村传教,并设立了老把傣族总堂①。不久,李德福等人回国,老把总堂归阿古米总堂管辖。1920年以后,基督教又逐渐传播到新平、元江和武定等傣族地区,先后在新平沙漠和元江漫漾建立了传教基地,建盖教堂十余座,发展教徒2000余人。

  在德宏州,外国传教士首先进入盈江县莲花乡传教。1924至1939年,外国传教士贝文华、李牧师、杨牧师等人到芒市遮放镇一带传教,教徒除了景颇族和傈僳族外,还有小部分汉族和个别傣族。为了向遮放坝区的傣族传教,贝文华从内地傣族教徒中挑选了一位姓李的传教士,命其携带家人来到遮放勐戛传教。但由于上座部佛教的抵御,基督教没有被傣族群众接受,李先生只好转为兜售《圣经》和各种挂图等,人称“李摆夷”②。

  至1955年,全省约有1300名傣族基督徒,其中,新平县、元江县约有700名,景洪约有400名,其余分布在武定和元谋等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景洪县人民政府在城区、勐罕和勐养等地各划出了土地建盖教堂,为信教群众提供活动场所。2001年前后,基督教在德宏傣族地区出现复苏的迹象,陇川县城子东北片基督教堂、盈江县20多个傣族村寨,以及芒市遮放的10多个傣族村寨,均出现了基督教的活动。2005年以后,西双版纳的基督教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傣族信徒迅速增多。2010年5月9日,云南省基督教协会在西双版纳州曼允教堂按立了岩温、玉的两位傣族牧师,结束了我国基督教历史上没有傣族牧师的局面,同时也意味着傣族地区的基督教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有学者估计,目前云南全省大约有傣族基督教信徒6000人,除分布在新平、元江、武定、元谋以及普洱、临沧、保山等地之外,西双版纳州约有2000人,德宏州约有500人③。

二、傣族改信基督教的原因探析

  7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再传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后,获得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与土司制度紧密结合,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加之佛教说教深入人心,潜移默化,与傣族群众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黄惠焜教授认为,傣族文化是在百越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佛教文化④。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相比较其他少数民族,基督教在傣族群众中传播是一件相当艰苦的事情。传教士们亦承认,中国境内各傣族地区基督教工作进行得最差⑤。探索主要原因,就是遇到以佛教为主的傣族传统文化的阻挠和抵御。有学者认为,“僰夷素信喇嘛佛教,故耶教不能输入。栗粟、野人向无宗教,且无文字,而中国素以野蛮鄙夷之,声教文物感化之者几等于零,故传教士来,即从风而靡也”⑥。

  既然如此,那么今天为什么会有部分傣族群众放弃传统宗教信仰而改信基督教呢?我们需要对这一原因作深入探讨。

  (一)以南传佛教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减弱

  过去,由于傣族地区土司制度与佛教实现了政教合一的有机组合,傣族地区庙宇林立,钟声延绵。寺庙不仅是傣族群众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亦是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的中心,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它为中心展开。寺庙起到凝聚人心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圣殿。同时,寺庙是傣族群众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之一,这从其经典《贝叶经》的内容即可略窥门径。《贝叶经》除记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之外,同时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医药卫生、农业知识、体育锻炼、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亦是傣族人民博大精深的百科全书。⑦这些内容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难怪人们把进过寺庙接受过教育的人称为“熟人”,也就是有知识有学问、开化的人,他们获得了人们的认可与尊重,社会地位较高;反之,没有进寺庙接受过教育的人称为“生人”,即不开化、没有学问的人,他们不但社会地位低下,还常遭鄙视。

  可以看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寺庙具备和扮演了学校教育的功能。这体现在傣族男孩一般都要到寺庙接受一定时期的教育,出现了“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和尚是学生”的寺庙即学堂的现象。⑧但明清中央政府实施改土归流以来直至今天,国家政治体系逐渐融入到傣族村社政治体系当中,之前以寺庙为中心的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寺庙的影响力日趋减弱,大部分功能被取代,如教育功能被学校取代,政治功能被国家的行政机构取代,导致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逐渐减弱。

  根据2012年调查数据,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共有正式登记的南传佛教寺院592所,但只有78座寺院有僧侣,86.8%的寺院没有僧侣担任住持,平时一般由“贺路”管理,实际上处于关闭状态,只有重大佛教节日之时才开门让群众入寺礼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州共有正式登记佛寺585座,“空寺”有110座,占总数的18.8%。⑨由此可见,相比过去,寺庙的作用,也就是以南传佛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日益衰弱,且面临较多问题。和少英教授认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大潮冲击下各种理念的不断渗入,傣族的精神支柱——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宗教观念的淡化必然引起整个文化系统的改变。⑩于是傣族社会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如赌博、吸毒、艾滋病、打架斗殴、虐待老人等。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悉,以吸毒、艾滋病为主的社会问题在边境沿线的村寨普遍存在,且人数较多,所占比例较高。这固然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还是与寺庙功能的丧失,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减弱有必然联系。

  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经说过,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社会里,如果传统宗教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就会有传播的潜力。(11)这是近年来基督教传入傣族地区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
下一条: ·[毛巧晖]他者“制造”与家园守护——“老虎外婆”型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
·[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
·[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
·[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
·[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
·[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
·[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