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侯兴华]文化冲突视阈下云南部分傣族改信基督教与边境社会稳定
——基于对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田野调查
  作者:侯兴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20 | 点击数:8547
 

  (二)关注弱者的传教方式

  基督教具有强烈的传教意识,主动开展传教宣传,具有明显的主动性、扩张性特点,特别是关注弱者的传教方式是其成功的重要法宝。传教士们针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或者处于困境中的群众,采取“见缝插针”、“济困助贫”、“上门服务”的传播方式,增强了其渗透力。过去大多数傣族居住于气候炎热的坝区,瘴疟重生,疾病缠绕。其中,最可怕的就是患上麻风病和被“琵琶鬼”附身者(12)。一旦患上这两种病,将被驱赶出村,与亲戚朋友没有往来,生活无依无靠,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严格地说,这些人是被佛抛弃了,因为他们不能赕佛、不能被超度,不但肉体上过着极度困苦的生活,精神上也没有任何慰藉。麻风病患者与所谓的“琵琶鬼”附身者是被傣族社会极端边缘化的两类人(13)。基督教传入西双版纳后,首先就是在这些人群中站稳脚跟的。传教士们首先建盖了麻风病院和诊疗所,免费为麻风病人治疗,照顾琵琶鬼附身者。现在景洪县傣族基督教信徒的分布基本上就是以当年麻风病人居住的村寨为格局的。

  今天基督教会仍采取“主动关怀”及其“上门服务”的传播方式。教会针对社会的弱势群体或者由于疾病和天灾人祸而陷于困境中的群众,给予他们关心、安慰和帮助。例如,瑞丽市、盈江县等地成立了针对吸毒人员的“福音戒毒所”,帮助吸毒人员戒毒,并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进行帮助,出钱让他们去医院看病。这种“上门服务”的传播方式,在传统文化的约束力日渐减弱的背景下,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吸引部分傣族改信了基督教。(14)

  相比之下,南传佛教的传统礼俗活动给群众带来的经济负担较大,并在关注、关怀、帮助群众,深入人心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促使部分傣族改信了基督教。

  (三)基督教在傣族地区传播、渗透活动日益频繁

  如来佛是骑着白象来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着炮弹飞过来的。(15)这个比喻形象地阐释了近代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特征。基督教在云南傣族地区的传播与渗透活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缅甸一侧的境外敌对分子,一是我国沿海的家庭教会。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东南亚,其在泰国建立了基督教渗透的大本营,延伸到缅甸,辐射到云南边境一线。据调查,靠近瑞丽、芒市、盈江、陇川、勐海、勐腊边境线上的缅甸一侧已经建立了约15所以傣族群众为中心的基督教教堂。这些教堂就像一座座坚实的碉堡,虎视眈眈。传教士还以扶贫救济或捐资助学等名义为借口和幌子,到德宏州偏远山区的傣族村寨和德昂族村寨散发《圣经》和有关VCD光碟等材料,传播基督教。

  此外,有美国、韩国家庭教会支持的我国沿海的家庭教会在云南沿边一线的活动也颇为频繁。因为部分傣族基督教徒受到村里打压后,他们不愿到教堂礼拜,大有转向家庭教会性质的可能。这给沿海家庭教会组织的渗透提供了契机。由于家庭教会在沿海或大城市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于是加强了向边境民族地区的蔓延。笔者在调查期间了解到,德宏一带改信基督教的傣族或多或少都与外边的教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从外边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和激励。省外家庭教会成员假借旅游、投资等名义,不定期地到这些地方传教,扩大影响力。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原因外,傣族改信基督教还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提倡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思维模式的转变、社会信仰危机、宗教信仰生态平衡被打破等因素有关。(16)

三、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对边境社会稳定的影响

  (一)文化冲突的表现

  宗教文化冲突就世界范围看,作为两大文化体系,基督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一直存在,根源与焦点主要集中于一神论与多神论。(17)基督教崇拜的神惟有三位一体的上帝,除此之外别无他神。基督教徒认为,其他宗教的神都不是真神,而是偶像崇拜,天地万物的主宰者只能有一个,不得有二。不能像佛教有无数个佛,道教有无数个天尊等。如若天地有两个天主,就必定会错乱。佛教徒攻讦基督教说,耶稣偷偷地研究佛教,但他参不透它的奥妙。在西双版纳,傣族佛教徒与傣族基督教徒之间尚存在一些问题,经常充斥着矛盾与冲突。有佛教徒将基督教污名化,说基督教是琵琶鬼信仰的宗教,不与他们通婚,而且还常常有歧视。有基督教教徒认为祭祀如来佛、观音等属于偶像崇拜,不会得救。笔者在云南边境一教堂调研时曾听到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寺庙里,教徒们花了大笔钱财给观音菩萨的雕像镀了金身。一天夜里,正当两个小偷把观音的雕塑悄悄地抬到大门口时被门卫发现了。在门卫的追逐下,小偷没有办法,只好顺手就把雕塑扔到路边的臭水沟里。牧师说观音是偶像,自己都没有办法救自己,怎么去救别人!于是编了一首题目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打油诗:菩萨怕小偷,半夜跌水沟;威灵已不在,还需人压惊。

  还有,信仰基督教的傣族群众一般都不再过傣族的传统节日: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因为傣族的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含义很浓的节日,特别是关门节和开门节。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他们的节日”,取而代之的是复活节、圣诞节和感恩节。

  丧葬文化冲突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数流行火葬,德宏傣族流行土葬。火葬就是在村子旁边挖一个坑,整个村的村民过世后都被抬到这个坑里焚烧。当然,意外死亡的人,如交通事故中死亡的、打架斗殴中被打死的或砍死的和夭折的小孩不能被抬到这个坑里焚烧,家人要到其他地点挖坑焚烧。同样,如果一个村里有基督教徒过世后,就不能被抬到同一个坑里焚烧。究其原因,因为佛教讲究缘起法和因果报应,村民们认为如果基督教徒也在这个坑里焚烧就会被玷污,佛祖就不高兴,死者就要被罚到地狱,被烈火和硫磺火焚烧,受尽苦难。

  在德宏州,基本上每个傣族村后面都有一片埋葬死者的集体墓地。有些村寨也发生过基督教徒死后不允许埋葬在集体墓地的事件,后经政府调停,这种情况已经得到控制。但还是存在家属由于担心死者被玷污到不了极乐世界,不允许基督教徒丧葬期间到家里来帮忙的现象,特别是不允许基督教徒帮忙抬棺材到墓地。

  婚俗与饮食文化冲突基督教徒与非基督教徒男女青年之间基本不通婚,泾渭分明,也不参加对方的婚礼。佛教徒的婚礼一般在寺庙里按照佛教的仪式举行,由“贺路”主持;基督教徒的婚礼虽在家里按照基督教的仪式举行,但要邀请牧师来主持,唱赞美歌。一神论的教义致使基督教徒不能饮食一切祭献过的食物,而佛教徒认为祭献过佛祖的食物称为贡品,如苹果代表平安,吃了佛祖会保佑你一生平安;桔子代表吉利,吃了会顺顺利利。另外,按照基督教的教规,教徒不能吃带有血的食物,这意味着他们就不能食百旺和剁生。百旺是直接由猪血或牛血拌上各种香料后放到锅里煎炒做成的;剁生有很多种,宴席上常见的是牛肉剁生,就是把生肉剁得非常碎,再拌上各种香料特别是水腌菜做成。这两道菜是傣族宴席上最重要的两道菜。而如果吃饭时有基督教徒,这两道菜就不能出现,否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侮辱。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
下一条: ·[毛巧晖]他者“制造”与家园守护——“老虎外婆”型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
   相关链接
·[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新的文明交流框架·[邱旻颐]社会变迁中的傣族文化
·[刘兰兰]傣族创世神话:两种宇宙观的融汇·[刘朦 马兿嘉]从生到死:布朗族、傣族人生仪式的空间转换与象征秩序研究
·[霍志刚]建构与融合:遗产旅游语境下泼水节神话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何庆华]傣族祭寨神仪式空间的排他性
·[霍志刚]傣族神话研究回顾与“朝向当下”的傣族神话研究·[霍志刚]遗产旅游与傣族神话资源转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岩温宰香]傣族献祭竜林仪式的空间场域与文化传承意义研究
·[袁宣民]美味佳肴撩人醉——《饮食文化》介绍·[郭中丽]傣族孩童教养互动机制研究——以云南沐村傣族为个案
·傣族:在东南亚国家及其相互交往中举足轻重·[孙九霞]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
·[温小兴]傣族村寨的风水实践与文化整合·[金红]傣族乐器“光邦”的活态传承及其文化解释
·[艾菊红]傣族水井及其文化意蕴浅探·[郑筱筠]傣族《兰嘎西贺》故事不同版本原因初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