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祭祀歌属于口头诗歌体裁中的仪式歌,它在演述时的主要功能是建构神圣性,但与史诗不同,它是非叙事性的口头诗歌。基于这两点原因,祭祀歌的最高神话范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仪式特征的组合模式或结构模式,而不是类似于史诗“植物—神灵死而复生”式的叙事模式,它的形态为整体性的圆形形式;祭祀歌在表演时铺陈古老的信仰传统,同时将其与此刻化、本域化的时空场景联系起来,以完成具体时空中的神圣性;在主题层面,由于表演中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祭祀歌的主题还呈现了动作性与名词性的双重主题形态。
关键词:仪式歌;祭祀歌;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主题
作者简介:刘文江(1973-),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口头诗学、电影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
近年来,随着口头程式理论的引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口头诗歌尤其是史诗的研究进展较大。在祭祀歌研究方面,亦有不少学界同仁利用这一理论关注其中的表演、歌手的训练、程式及创编等不同层面。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进一步关注理论提供的其它概念:如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以及主题等,同时探讨它们在应用于祭祀歌研究时所呈现的不同于史诗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
1.西北民间祭祀歌
洛德对史诗叙事研究的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史诗中的“神话范型”(mythic paradigm)的概念,这让史诗研究与民俗学、尤其是民俗学的仪式研究连接在一起。他在1970年所发表的《传统与口头诗人:荷马、胡索、阿夫多·梅迭多维奇》一文中强调:史诗中存在着超历史的传统,它们是史诗的“推进力”,“它们的基质(matrix)是神话而不是历史” ;这些“先在的、甚至赋予了历史事实以映像的神话范例”应该被置于故事范型的首要位置。洛德的实例是“归来歌”中的神话范型。他指出,归来歌的故事范型与神话中“死而复活的植物模式,垂死的神祇之复生”有关联,史诗植根于神话之中,也就是一般意义的歌。洛德通过对“一般意义的歌”的探索揭示出传统自身的某种保守性。史诗仍然保存着神话基质,只不过在“历史”通过映射的方式进入其中之后,这一基质被隐藏了,之后被学者们通过比较的方法重新发掘出来。
相对史诗以意象为中心的“植物—神灵的死而复生”循环模式不同,祭祀歌的神话基质是仪式性的一种组合模式或者结构模式。从表演形式方面看,在整体上,民间祭祀歌通过各个环节的演唱与舞蹈,表达出了一种完满的、有秩序的形式,即神灵的降临、赐福与离去,也就是一种在形态上呈现为圆形的循环形式。具体到祭祀歌的演唱可以叙述为这样的模式:即请神——颂神——送神(下一年度的同样仪式加以重复)。对比史诗神话范型的植物模式,在笔者看来,它属于另一种神话范型,即来自于对已有生活经验的高度抽象,或者说是对生活的高度模拟,其所对应的“生活镜像”是远方的客人(朋友、长辈、离家的游子…)来到(回到)家中带来了好运气(财富、幸福、平安……)。这是一种更为社会化的神话基质,通过仪式步骤与文本内容共同表现出来。与史诗的神话范型起到的作用一样,它确保传统的稳定,这对表演者和民众都非常重要。
2.祭祀歌的类属
民间文学研究的起点是分类与命名。在中国民俗学运动早期,周作人就已经对口头诗歌(他称为民歌)进行了分类。在他的民歌分类体系中,包括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等六类。其中仪式歌包括婚礼上的撒帐歌、祝语、占侯词甚至谚语等等。在国际上,阿尔伯特·洛德把口头诗歌的体裁分为三类,即“仪式歌(ritual songs)、抒情歌(lyric songs)以及叙事的歌谣(narrative songs)。”仪式歌则包括“(a)咒语(b)摇篮曲(c)婚礼仪式歌(d)哀歌(e)特殊的节日歌以及(f)赞美诗(praise poem)或颂诗(eulogy)。”
本文就是在这些先驱者对口头诗歌的分类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依笔者的看法,祭祀歌在周作人的分类体系中应当属于“仪式歌”这一类;而在洛德更为细致的分类系统中应该属于赞美诗或者颂诗这一类。本文的判断来自以下理由:首先,祭祀歌在中国文学体系中是非常古老的一种诗歌体裁。《诗经》中的“颂”即是宗庙祭祀仪式之歌。《毛诗》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而在庙堂之外的“田野”,民间祭祀仪式上也存在告祭神明的口头诗歌,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中曾提到的《九歌》的民间源头,因此这一类民间祭祀歌可被称为民间颂诗或口头颂诗。《诗·颂》《九歌》与它们的关系也就是帕里—洛德理论所关注的古代经典与口头传统的关系。其次,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在古希腊、现今非洲祖鲁人以及科萨人的文化中,也存在着相似的家族与神灵的祭祀仪式和口头诗歌演述活动,这些表演被学者们称为“颂诗”(eulogy)。颂诗在这里从概念上与本文以上所称的祭祀歌有通约性,因此在下文中,我们把这些古典与口头的诗歌置于与祭祀歌同样的类属。
3.祭祀歌与史诗的区别
这里有必要廓清祭祀歌与史诗之间的区别。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少长篇的祭祀歌常常会被冠以史诗的名称。按照洛德的理解,史诗的本质是叙事性的,属于叙事歌,它往往是有关历史的叙事,尽管并非“精确”。祭祀歌则属于仪式歌,尽管存在着大量的叙事因素,但总体上是非叙事性的。同时从表演功能考虑,史诗在表演中的首要功能是历史叙事(当然由此也间接具备了神圣性),而祭祀歌表演的首要功能则是建构“神圣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