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戴福士]李岩故事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作者:[美]戴福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5-06 | 点击数:5515
 

作者简介:戴福士,Dr.RogerV.DesForges,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史学者,在研究中国河南历史方面多有建树。      


      李岩,这个曾被人们相信为是帮助李自成在1644年推翻明朝的河南文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学家中,是广为人知的。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笔者指出,这一故事首先出现在清初的作品中,经过3个世纪之后,成为历史上和文学作品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后来,故事长期成为争论焦点。北京师范大学的顾诚教授在1978-1979年指出,在河南杞县从来没有一个名叫李岩的举人,在李自成起义中充当过重要的角色。然而,有一个名叫李岩的举人,是山东莱阳县人,曾在豫北担任过地方官,当时李自成在河南建立了根据地。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历史上的李岩是李岩故事产生的基础。李岩的故事极可能发源于1642年的河南的各种各样的传闻,并经过围绕1643-1644年大顺政权的兴衰的口头传说而逐步形成。它曾受到一些有见识的同时代人的怀疑,但它从未被否认,因为它对于传播卷入大顺政权的文人学士是一个有价值的例子。李岩的故事现在极可能被看作是传奇,但它曾是关于大顺政权时期大神话的一部分。尽管它不再被认为是实在的历史,但它可以作为明清变迁之际思想的一个重要迹象来进行研究。

      流传的李岩故事,可以作一个简短的概括。据说,有一个叫李信的青年,是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的儿子,河南杞县人。李信于1627年中举人,但因其父参与魏忠贤阉党,因而在县里不受欢迎。在1630年的饥荒中,李信试图劝说姓宋的知县赈济穷人。宋知县以他不得不向上司交纳繁重的捐税为由拒绝了。李信随即拿出自己家的粮食,很快成为出名的李公子。李信的乡亲们赞美着涌向他。这时李信和一个叫红娘子的女子为首的当地响马建立了联系。知县因此逮捕了他并指挥他谋反。1641年,红娘子进攻县城,救李信出狱。他们一起杀死县官,去投奔李自成起义军。李信改名李岩,并成为李自成的谋主。李岩的弟弟李牟,成为起义军的一个将军。作为谋主,李岩主张“仁义”的原则,力主与正直的明朝官员和文人学士讲和,均由免粮,编写童谣来取得民众的支持。李自成占领湖北、陕西和山西,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

      在北京,故事在继续着。李岩住在嘉定伯周奎宅中。他向家是河南的懿安伯和祖居李岩家乡杞县的状元刘理顺提供保护。李岩力邓李自成制止起义军将领刘宗敏没收前明官员财产;驻军城外以免扰民;加封明太子朱慈和明总兵吴三桂。李自成不理这一劝告,进攻吴三桂失败了。他很快在北京登基,然后被迫撤退出城,以避开吴三桂和满洲军队。当起义军西撤经过山西时,李岩试图率领一支部队回到河南去镇压那里的叛乱。另一个叫牛金星的谋主,怨恨李岩的名望。他告诉李自成,李岩和矮小的卜者宋献策密谋,宋劝他实现“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言。李自成相信了牛金星的指控,杀死了李岩和李牟兄弟二人。此后,起义军士气迅速下降。李自成在被敌人穷追和1645年被害之前很早就失去了号召力。

      成文故事的发展和被接受的原因

      李岩的故事第一次写出于1644或1645年,3个世纪以来,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第一个阶段,从1644年到1670年,李岩第一次出现在作品中,迅速成为一个英雄。他的参加使起义进入高潮,他的被杀加速了起义的失败。第一个声称有个叫李岩的文人是李自成军中一个将军的作者是赵士锦,在起义军占领时期他住在北京。赵士锦在他的日记中说李岩住在周奎宅,驻防北京东城。他将军队驻在城外,以免骚扰百姓。大约5年以后,到1650年,一个署名葫芦道人的小说家进而说这个李岩是河南的一个举人,他的仁义政策解释了起义军的胜利。按这一小说家的说法,李岩和“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言的联系使他被杀害,并导致起义的失败。在1652年,受人尊重的历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历史著作手稿中进一步说明,李岩是河南杞县的一个生员,他1641年投奔李自成,在北京进4条谏议,在1644年5月死在经过山西的途中。6年以后,在1658年,著名的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里的《李自成传》中,对李岩的故事作了简短的描述。1660年,另一个小说家西吴懒道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李岩的描述,说他是一个举人,给了他一个绰号“李公子”,并把粮食分给穷人,和县官发生了冲突。依据这一复杂的描述,李岩是被杞县百姓营救出狱,然后投奔李自成的。作为谋主,李岩编写和传播了免税的童谣;在北京,他保护了张皇后和刘理顺。他向正直的明朝文人官员提供帮助,保护起义军中的穷人。当他遇到一个已经投降起义军的姓周的举人,为了追求富贵而赖婚,尽管其也是一个河南人,李岩也为之大怒,并将他打死。在进谏李自成4条之一中,李岩劝告李自成仿效古代贤明君主尧舜。在这一故事的描述中,李岩还和矮小的卜者宋献策有一长篇对话。这一讨论包括了明朝败亡的原因和表明后来受到存有阴谋的指控的这两个人之间亲密的关系。总之,这一时期,李岩的故事作为正直文人参加明末农民起义和李自成最后失去文人支持的象征,而在小说家和历史学家中流传开来。

      在第二个阶段,从1670年到1750年,李岩继续扮演着他的英雄角色,但也进一步演变为更有争议的形象。历史学家计六奇加进了李岩是1627年中举的故事,他卷入赈粮的冲突是在1635年的蝗灾中,他写了一篇《劝赈歌》。计六奇还说明囚禁李岩后来被杀死的县官是一个姓宋的,要求宋知县收赋税的上司是一个姓杨的。这些增加的东西倾向于提高李岩的气度和增加故事的逼真度,但计六奇也开始了玷污李岩形象的进程。他指出李岩的父亲是明朝的一个兵部尚书,这使人联想到“李公子”的称号是由其社会地位而引起,要胜于由其仁慈行动而起。依据计六奇的说法,李岩组织地方团练,受到轻微的怀疑,他加入起义军是为了得到财富和地位。1674年,历史学家和诗人吴伟业进一步糟蹋李岩的名声。他记述道,李岩原名李信,他是前明兵部尚书阉党李精白的儿子。他赈济穷人原来是为了解除政治上的内疚。他造反只是在被红娘子这个女冒险家绑架之后,她强迫李岩接受自己为他的妾。可以这样肯定,历史学家查继佐增加了李岩的好色,他第一次提出了均田的政策。在1739年,记有李岩故事的钦定《明史》颁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一故事在盛清时的剧作家于1759年发表的一个戏剧中上演过。在这一时期,总的说,李岩的故事被历史学家和文人加以修改,强调的寓意在于只有坏文人才参与造反。当然,在1680年到1780年延续的制度之下,这一寓意是十分恰当的。

      19世纪中叶的中国,进入了政治衰落的另一个时期,这样,也就开始了李岩故事生命的又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从1861年到1948年,3个历史学家发现了吴传业历史著作中的一些问题。他们仍然接受吴伟业对于李岩故事的主要增加部分,除了红娘子的插曲以外,因为看来不好解释为什么李岩1635年卷入放粮的争论,而直到1641年才造反。接受完整的李岩故事,这些历史学家将一个简短的概括包括在一个大的研究里,把叙述明末经历的问题安排在一天之内。这样,历史学家徐注意到明末的乡兵组织,它也许有一点用处,如同他同时代的人试图建立团练以与太平军作战一样。历史学家赵宗复记述李自成的兴起和失败,着眼于南京政府在农村镇压红军游击队的努力。历史学家李文治,在1948年写了明末的“民变”,提供了比较的描述,他想为他当时的革命者提供一个教训。

      在第四个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从1944年到1977年,李岩的故事进入了更仔细的学者风度的调查之中,它在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扮演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在1944年,杰出的历史学家和作家郭沫若关写了一篇文章,纪念明朝灭亡300周年。他密切关注李岩的故事,并且发现,和计六奇相反,在河南1635年没有蝗灾。此外,明朝统帅杨嗣昌在1639年以前没有到过河南省。因此,他确定关于赈济的争论不是在1635年,而是在1641年,同一年李岩造反。这样,郭沫若设想,如同他的清末和民国前辈所强调的,红娘子事件不是李岩造反的主要原因。不过,郭沫若在他对李岩故事的描述中,保留红娘子的插曲,可能是因为它的戏剧性力量。郭沫若后来成为北京的科学院院长,他确定的李岩故事的事件和他对红娘子传说的认可,就成为正统的说法。既然这一故事有其流行的意义,分歧就在于如何说明它。文章写于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对李岩有强烈的认同感。他甚至表明,如果李自成取胜,中国就可能避免掉267年的清朝统治。20年以后,正处在根本的社会变动之中,历史学家曹贵林,尽管仍然赞美李岩,却描写他是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他的一些政策是和起义者的利益相反的(如加封吴三桂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些历史学家指出李岩从来没有改变他的“阶级立场”,并对起义者很少作出重要贡献。1977年,一个历史小说家姚雪垠写道,李岩和红娘子,和李自成与群众相比,只是扮演了很小的角色,但他们仍然是英雄形象,他们的行动对于起义的高潮具有决定性作用。这样,李岩的故事继续兴盛,当文化人在要对政府保持忠诚的时候,或在他们要造反的时候,它对进行持久流血斗争的中国人提供指导。

      怀疑李岩故事不是历史的原因

      关于李岩的极少资料,在最早作品中的原始资料和故事在近3个世纪的重要发展,共同引起其可信性的问题。在增加的部分里,有4点主要原因令人怀疑故事作为历史的真实性。

      第一点,关键的因素是它没有提出基本的和可靠的来源。在杞县和开封府的方志中没有提及任何一个生员、举人、平民保护人、武士或文人的造反者叫李信或李岩的。在开封抵抗起义军进攻的人的日记中,在豫北试图镇压“土匪活动”的地方官员的塘报中,都没有提及任何造反者李岩或红娘子。许多在起义军占领期间居住于北京的明朝官员的日记中都没有李岩和他的弟弟李牟。在各省和北京的两个与起义军合作的文人名单中都没有他们的名字。

      第二点,一些有见识的观察者断然否认这一故事。在1693年的《杞县志》上的《李公子辨》一文中指出,杞县根本没有名叫李岩的举人,他也未参加过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并说:“独怪谷应泰作《纪事本末》亦妄行采入。一事失真,举属可疑。如此乃欲信今以传后乎?然稗官野史任意荒唐可也,今《明史》正在纂修,倘又不察,公然采录。……一代信史不将来魏收之讥耶?”这一批评是属于无名氏的,联想到广为流传的对李岩故事的认可,这有着开始挑战的风险。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
下一条: ·[孙春旻]口述实录:话语权的挑战
   相关链接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
·[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
·[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春节:对联与门神的起源
·[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杜汉华 余海鹏]“金花女神”考
·[希特拉里·盖楚阿·雷纳]墨西哥非裔族群政治动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袁咏心]中国少数民族婚配型神话起源论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王洪军]端午习俗起源于古代禊礼
·[柏桦]纸钱如何起源: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烧钱”·[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范秀娟]少数民族艺术起源神话的美学意义 ·[沈德康]“狗尾藏种型”谷种起源神话的结构与实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