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兼评《顾颉刚民俗论文集》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7764
 

摘要: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以其“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及其“古史辨”运动蜚声海内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在治史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其中他有关民众生活文化的著述,实际上成为中国早期现代民俗学的发轫之作。《顾颉刚民俗论文集》收录了顾先生在这一时期关于民俗学的相关研究。纵览全书我们不难发现,顾先生对民俗学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开拓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视野,更因其在研究中秉承民众立场和社会事实的理念,为后世学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意义,而关注顾颉刚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顾颉刚先生治学理念和民俗学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顾颉刚;早期民俗学;《顾颉刚民俗论文集》;民众立场;社会事实

作者简介:李向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华北村落社会、民间信仰等研究。山东济南,250100。


 

  顾颉刚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因其“古史辨”运动和“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在国内外历史学界享有盛名。顾颉刚先生在治史的同时,还兼顾其他包括民间文学(如关于孟姜女传说的研究)、民俗学(如关于妙峰山进香活动的研究等)、历史地理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其中,他有关民众生活文化的著述,实际上成为中国早期现代民俗学的发轫之作。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民俗论文集》,较为全面地涵盖了顾先生于上个世纪前半叶发表的有关民俗学的论文,还有一些其他同时代的学者与顾先生的对话。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窥见顾颉刚先生治学问的态度和理念之一斑。接下来,本文将从其著述中的民俗学思想渊源、民俗学方法以及民众立场和社会事实的理念三个层面来分析顾颉刚先生在早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一、顾颉刚著述中的民俗学思想渊源

  现有著述对顾先生生平事迹的介绍已经十分详尽完备,本文不再赘述。通过这些著述,我们不难发现,顾先生基本经历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各个阶段。而社会变迁与政治制度的巨变,对顾先生那一辈先贤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鉴于此,有必要简要论述一下顾颉刚先生早年所处的社会状况,及其参加的一些学术或社会运动,尤其是其早期参与歌谣学、故事学等民俗学学科建立的活动,及其晚年极力呼吁倡导在中国建立民俗学学科和民俗学会等组织的事迹。

  顾先生出生在清末,成长在民初。纵观当时整个中国的状况,在经历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丧权辱国的屈辱经历和一些社会贤达志士寻求富国强兵方略的探索实践之后,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问题各抒己见,难以达成共识。与此同时,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渐渐走入学者的视野。需要提及的是,受资料所限,本文认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最早可能要追溯到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后来又经过孙中山先生等人的理论发挥和革命实践,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现代民族国家思潮除了要求与代表“过去”的旧传统划清界限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当时学界有个说法叫做“到民间去”(洪长泰,1993),顾先生可能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因此其在搜集民间口头叙事文学资料和关注民众生活文化时,看似无心之举,实际带有浪漫民族主义情怀,比如其在“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一文中曾提出:

  我们的使命就在继续呼声在圣贤文化之外的民众文化;从民众文化的解放使得民众觉悟到自身的地位,发出享受文化的要求,把以前不自觉的创造的文化更经一番自觉的修改与进展,向着新生活的目标而猛进。能够这样,将来新文化运动就由全民众自己起来运动,自然蔚成极大的势力,而有彻底成功的一天了(顾颉刚,2011a:575)。

  这一点和同时代的鲁迅先生等人著述的目标似乎是一致的,即研究民众文化的目的是“唤醒民众”。同时,顾先生和其同时代的学者一样,发现了民间及民众文化,认为民众具有大智慧和大学问,从民众那里能够得到新文学的养料,这些都深深地打上了颇具浪漫情怀的民族主义烙印。另外,顾先生在其早期著述中多次提到民俗学可以为“移风易俗”提供材料,同时认为民众信仰为“迷信”,这或多或少是受到当时整体学术背景的影响。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看到,史家出身的顾先生,早期研究民间故事、歌谣等初衷也许并不是要发掘民众文化,而是为“证史”提供资料,其提出并发起的“古史辨”运动也是以梳理研究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基础展开的e。这种“以俗证史”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顾先生在对待民众文化时没有更多关注各民俗事象当时的存在形态,而是将更多笔墨用于民间故事或某一民俗事象的追根溯源上。

  顾先生在研究民间故事、神话等民间文学时,所使用的方法大体上相当于西方学者提出的“稽古”方法。该方法,具体来说,是指在浩如烟海的古史文献中尽可能全面找出某一故事的源流及异文,然后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去发现该故事的发展脉络,并以此探讨传承该故事的每一时代民众的心理及社会状况。实际上这种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文人治学时早已出现,而到乾隆嘉庆年间(约1736-1820)形成的“乾嘉学派”达致极盛。在上个世纪20年代,顾先生求学于北大时,“乾嘉学派”的衣钵传人“章黄学派”的创始人章太炎、黄侃仍在课业授徒。顾先生治学方法或许受了他们的影响,我没有具体考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下一条: ·讣告:秦笃才(秦耕)教授辞世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
·[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
·[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
·[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陈泳超]陌生的田野
·[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
·顾颉刚:我怎样进了商界·1893年5月8日 历史学家顾颉刚出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