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李向振]顾颉刚与早期中国民俗学
——兼评《顾颉刚民俗论文集》
  作者:李向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21 | 点击数:7988
 

  清末民初,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社会,许多有识之士走出国门,开始向世界其他先进文化国家学习救国方略。这些走出国门的人起初就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部分人走向西欧,尤其是向英国学习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另一部分人向东走到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学习以德国为代表的欧陆文化,所以其现代社会科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向日本学习的中国学者又经日本学者将这种浪漫民族主义带到了正在面临民族和国家认同危机的中国。

  顾先生一部分著述属于“稽古”范畴,和起源于英国的folklore大体一致。19世纪中叶,英国稽古学家汤姆森首次提出“民俗学”(folklore)的概念,但他当时并未完全把民俗学当作具体的学问来对待,而是凭着兴趣,对于一些遗留物进行追根溯源式的解释。故而,这门学问在问世几十年之后,仍然人才寥寥,著述也不甚很多。

  西方现代民俗学思想的发端还有一源,即兴起于19世纪初的以德国为代表的欧陆浪漫民族主义。在欧洲大陆上,“民俗学一开始就和新兴的浪漫民族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热情的爱国主义学者搜集民间文学记录不仅仅是为了看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古文物研究者的主要兴趣所在,而在于发现历史模式来重塑现在、将来”(Willian·A•威尔森,2008)。受到当时整个学术环境的影响,德国现代民俗学的重要创始人赫尔德等人为了“拯救”德国传统文化,首先想到了德国自己的民歌,他们想从德国的民间诗人那里获取民族精神的食粮。可惜他并没有遇到太多,由于举国上下过度崇拜法语文化,能够写出本国特色诗歌的文人已不多见。在这种情形下,赫尔德转而开始寻找农民,在他看来,这些人口头上也许还保存着民间诗人创作的、没有受到法语影响的民歌。对于这些人,赫尔德曾动情地说,他们是“我们的父亲,他们的语言是我们语言的源头,他们纯洁的诗歌是我们古老德国灵魂的镜子。”在这种浪漫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德国许多学者仿效赫尔德,纷纷转向民间,试图从民间那里找到自己的本土文化,同时以此为实现本国民众民族认同的文化资源。民俗学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在这场充满浪漫色彩的轰轰烈烈地形成民族主义的运动中得以确立。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民俗学发展过程,大抵上是围绕着这两条路径进行的。一条是以英国为代表,姑且称之为“稽古学派”,一条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浪漫民族主义学派。民俗学的两条治学路径在上个世纪20年代前后在中国相遇,并很快合二为一,受其影响,首先于北京大学形成“歌谣运动”,为中国现代民俗学拉开了序幕,而顾颉刚先生正是这场运动的得力干将之一。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切资料证明顾先生受到了这两股思潮的影响,但观览其民俗学著述,无论其研究方向还是其研究理念都与这两条路径相合。

二、顾颉刚先生著述中的民俗学方法

  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似乎在学界能够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自其发端至今,一直包含着两个方向:一是书斋里的田野作业;二是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田野作业。这两个方向的分异点在于,其“田野现场”的指向不同。前者的田野立足于“故纸堆”,即文献现场,对于民俗学来说主要是民间文艺,用顾先生的话来说,这一部分“有两大来源:其一是专以创作为职业的民间艺术,如地方戏剧、大鼓书、弹词、平话、相声等都是;其一是一般民众的随口唱出的歌谣和随口讲出的故事。”后者主要立足于民众的生活现场。由于对待这两个“田野”的态度不同,围绕着是否“告别”田野,前些年学界还形成了影响颇广的“石榴之争”(刘宗迪,2005)。

  民俗学自在中国扎根以来,至今已经延续百余年。其治学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明朗起来,总括起来就是所谓的文本研究与田野作业。其实,若论追根溯源,这两种治学路径在本学问之初便已经有了分歧,然而这种分歧没有明晰的界限。在中国民俗学早期,田野作业往往成为文本研究的第一步工作,顾先生虽然在早期研究中也有少许的田野经历(比如妙峰山调查、家中养病期间搜集《吴哥甲集》等),但纵览顾先生的民俗学著述,大多仍然是以其“稽古”研究方法对诸如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溯源性理解为主。虽是如此,顾先生在推动民间文学尤其是歌谣学、神话学、传说故事学等方面仍然称得上功莫大焉。顾先生的文本研究在民俗学的发轫时期既是一种推动又是一种顺承,稍微了解民俗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民俗学是从北大歌谣学运动兴起,随后,神话、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也被纳入进学者的学术视野。直至以后数十年里,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仍是得利于田野采风所得,而其研究方法仍然脱离不了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中,顾先生的追根溯源方法又别出一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顾先生在运用比较方法时,兼顾了纵向的历时和横向的共时两个维度。对于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钟敬文先生曾评价,“在本民族民俗学理论的独创性上,顾先生的文章是压卷的,他研究孟姜女传说,也是‘五四’思潮的产物,但在民俗学上,他是走自己的路的,他在这方面的著作,是民族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产物,他们同样能够奠定中国现代民俗学理论的基础”(钟敬文,1998:399)。

  在中国民俗学早期,田野和文本研究之间虽然有了分歧,但田野作业并没有完全成为民俗学的治学理念,至少从方法论意义上来看,当时学者包括顾先生在内的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太在意田野,而仅仅是将其视为搜集材料的方法。虽是如此,顾先生把在田野中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较为严谨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顾先生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田野作业的先河。虽然他的田野作业受各种因素影响还不是十分完备,但其走出书斋,走向民众社会生活实践的治学方式,确实为后来学者不再仅仅埋首故纸堆,而将眼光投向民众社会生活提供了范例。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下一条: ·讣告:秦笃才(秦耕)教授辞世
   相关链接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
·[施爱东]我们都是顾颉刚的私淑弟子·[袁先欣]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陈红玲 陈信宁]试论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郭佳]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马竹君]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李雪南]顾颉刚先生妙峰山调查方法探析
·[陈泳超]陌生的田野·[赵李娜]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
·[李政君]1930年前后顾颉刚学术理念的变与不变·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
·[王学典]“顾颉刚研究”应更多地纳入到学术史范畴中去·顾颉刚:我怎样进了商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