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胥志强]现象学神话理论概览
  作者:胥志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9 | 点击数:5300
 

摘要: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神话研究,在20世纪早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探索。到本世纪初,这一探索经历了从自发借用到方法论自觉,从局部问题探讨到神话本体论思考,从零碎研究到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涌现出了几位重要的理论家,他们在神话的定义、功能、神话本体论以及现代神话学反思等方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性的观点。

关键词:现象学;神话;神话本体论

作者简介:胥志强(1981-),男,甘肃秦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神话学、民俗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CCNU16A03031)


  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世界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如哲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都有深刻的影响。某种意义上,神话学也是20世纪的显学之一,弗洛伊德、荣格、涂尔干及列维-斯特劳斯等人的神话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各个方面。但奇怪的是,这两个学科之间似乎没有太深的交涉。重要的现象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几乎都没有神话方面的论述。我们熟知的神话学家的学术资源中,也几乎找不到现象学的踪迹。对于大多数神话研究者而言,这种交涉除了卡西尔(Ernst Cassirer)和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与某种非常边缘化的“现象学”的微弱联系,最直接的证据大概只有法国现象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对于神话象征的讨论。那么,究竟有没有学者从现象学角度对神话进行过深入甚至系统的论述,有没有一种“现象学神话理论”甚至流派呢?答案是肯定的。实际上,现象学视角的神话理论在20世纪以来有一段漫长而丰富的学术史,尤其是在七八十年代以后,涌现出了几位重要的理论家,在神话的定义、功能、神话本体论以及现代神话学反思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革新性的观点。

  现象学神话理论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发展成熟,但初步的探索工作从20世纪早期即已开始,这一流派的发展经历了从自发借用到方法论自觉,从局部问题探讨到神话本体论思考,从零碎研究到理论体系建设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一发展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象学神话理论的初步探索阶段,代表性学者有德国的约纳斯(Hans Jonas)、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荷兰籍的范德利乌(Van der Leeuw)、克瑞斯腾森(Brede Kristensen)和前苏联的洛谢夫(Aleksei Fyodorovich Losev)等。哲学家约纳斯在《诺斯替与古代晚期精神》等著作中运用海德格尔的生存现象学,对古代诺斯神话进行了阐释;同样受海德格尔影响的神学家布尔特曼在阐释圣经中的神话时,提出了著名的“解神话化”(demythology)方法,引发了学界对神话的意义、神话阐释的原则等神话解释学问题的持续讨论。“宗教现象学”荷兰学派的两位学者,范德利乌和克瑞斯腾森,都对神话现象有广泛的论述。前者在著作《宗教的本质与表现》中,以专章讨论了神话的现象学本质、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区别等问题;后者在《宗教的意义:宗教现象学讲座》一书中,以大量篇幅讨论了原始宗教和神话现象。前苏联神话学家洛谢夫的名著《神话的辩证法》也受到了现象学家如梅洛-庞蒂的影响。此外,卡西尔的神话理论虽然主要根植于康德的先验哲学,但他阐释神话的思路与方法充满现象学意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列维-布留尔的(Lucien Lévy-Bruhl)《原始思维》一书,也被胡塞尔称为具有现象学精神,但被其本人否认。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大多是神话学者,但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大多比较粗浅,对神话的现象学分析也比较零碎,尚未构成体系。

  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现象学神话理论的独立建构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现象学家保罗·利科、波兰哲学家柯拉科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德国哲学家布鲁门伯格(Hans Blumenberg)和罗马尼亚的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等。60年代以来,保罗·利科在《恶的象征》《解释的冲突》等著作中对人类文化中关于罪恶的神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解释学角度深化了布尔特曼提出的神话的解释学命题。1972年,柯拉科夫斯基在《神话的现存性》一书中,广泛借助现象学哲学传统,讨论了神话对于人性及现时代的意义。1979年,布鲁门伯格在著作《神话研究》中,从生存论的角度探讨了神话在人类进化史上的“功能”。此外,虽然伊利亚德的神话研究方法被称为现象学,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实证方法或比较—类型学。这一时期的几位研究者也大多不是神话学专家,他们着力从现象学的角度阐释神话现象,但较少顾及与其他神话理论的深入对话。

  第三阶段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是现象学方法的自觉与成熟阶段,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克罗利克(Sanford W.Krolick)、哈特堡(Lawrence J.Hatab)、斯卡伯勒(Milton Scarborough)、罗洛·梅(Rollo May)等,这一阶段的重镇转移到了美国。这些学者自觉吸收现象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以及保罗·利科等人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神话研究,在继承前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神话研究的现象学方法,构建了“现象学神话理论”的基本范式。他们批评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流派的观点偏执一隅,缺乏对神话现象综合、根本的阐释;从现象学角度提出了“面向神话本身”的任务,着力于探讨神话现象的本体特征,追问神话在人的生存论层面的意义与功能,推进了神话研究的理论深度。

  1980年,奥尔森(Alan M.Olson)编辑出版了论文集《神话、象征与实在》,邀请哲学、人类学和古典研究等方面的学者,讨论了现象学与解释学在神话研究中的意义与可能性,表明现象学神话理论开始走向方法论自觉。1990年,哈特堡在《神话与哲学:真理的争辩》一书中也指出了现象学方法对神话研究的意义,并以此方法对古希腊神话、史诗等进行了阐释。1991年,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在现象学心理学的大背景中,重新思考了神话在心理治疗及社会整合方面的意义,反思了弗洛伊德与荣格心理学神话观的局限。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重新发现了其他神话理论中的现象学因素,如吉尔(Glen Robert Gill)研究弗莱神话理论的专著《诺思诺普·弗莱与神话现象学》等。

  在理论建构方面贡献最突出的是克罗利克和斯卡伯勒两人。克罗利克在其博士论文《神话的黄昏:宗教现象学研究》中,运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现象学以及梅洛-庞蒂的具身(embodied)现象学思想,提出了“面向神话本身”的研究任务,对人类“神话性生存”的生存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这是一部系统的现象学神话理论著作。斯卡伯勒在《神话与现代性:后批判的反思》一书中,围绕现代神话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了现代神话学背后的现代性预设或偏见,即主客二元论,在借用现象学超越这一二元论的基础上,重新讨论了神话的内涵与意义。

  近年来,国内一些神话研究者表达了对现象学方法的兴趣,提出了建立现象学神话理论或神话现象学的理论倡议。如户晓辉在《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中提出了神话研究中现象学方法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并阐发了卡西尔等学者理论中的现象学维度;吕微在《神话信仰—叙事是人的本原的存在》等论文中,也初步提出了神话研究的现象学方法;王怀义在《体验论视野———建立神话现象学》《神话现象学的逻辑原则》等论文中对神话现象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构拟。但诸位作者对西方学界这方面的成果了解有限。我们发现,西方学界的现象学神话研究已经积累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的神话理论检核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刊载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
下一条: ·[高有鹏]关于神话重构与尧舜“禅让”神话的真相问题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
·[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