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些村落中老者的回忆,历史上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前往苍岩山进香大都依赖步行,或者以牛车、毛驴代步,所以一次进香往返短则四五天,长则一二十天。为了给远程进香的香客提供帮助,通往苍岩山道路沿线村落中的“行好的”往往于进香季节在村边设立茶棚,提供茶水和休息处。
当进香的“行好的”到达苍岩山脚下的胡家滩村或高家峪村时,会重新整顿队伍,然后在会头的带领下,高呼佛号,甚至一步一拜,向苍岩山走去。对此情景,苍岩山上的一通石碑这样描述到:“每岁三月,燕赵之人男女老幼焚香祝于道,南无之声震山谷。”进香队伍进入山门以后,会依次朝拜不同的神灵,这些神灵供奉在沿山路而建的不同建筑中,而最吸引香客的地方则是建在苍岩山西崖绝壁间的公主祠,这里供奉着三皇姑的塑像,被认为是苍岩山的“正殿”。到达公主祠后,“行好的”会焚香磕头、敬献供品,有时还会集体“念佛”。集体活动结束后,“行好的”会分别活动,完成各自的事情。进香结束后,有些“行好的”回到自己的村落后还要举行一个小型的祭祀三皇姑的“会”,这种会一般称为“落山会”,它标志着每年一度的苍岩山进香的真正结束。
苍岩山进香习俗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至迟在19世纪中叶,冀中南地区一些村落中的“行好的”就开始有组织地前往苍岩山进香朝拜。例如,宁晋县洨口村的“苍岩高山会”1843年开始上山,为此,该村的“行好的”于2008年出资在苍岩山刻石立碑予以纪念。
到清代末年,苍岩山进香场面已蔚为壮观。当时井陉文人梁韩镇在《五游苍岩歌》中就有对苍岩山进香场景的描写:“西方之人服神惠,黄童白叟偕青娥,三步一拜森仰止,香烟缭绕来奔波。幢幡旌旐萃林薮,鸣铙伐鼓如乡傩。”进入民国以后,苍岩山进香的规模一直稳步增加。对此,民国二十年(1931)成书的《井陉县志料》有如下记载:“每岁暮春,兴庙会一月。届期,有正定、获鹿、平山、灵寿、行唐、无极、新乐、藁城、晋县、元氏、赞皇、栾城、赵县、隆平、柏乡、冀县、南宫、深泽、束鹿、宁晋等各县香客,不惮数百里跋涉之苦,男女老幼,往来络绎不绝。”这段文字中列举了20个香客来源地,其中正定、获鹿(现为鹿泉市)、平山、灵寿、行唐、无极、新乐、藁城、晋县(现为晋州市)、元氏、赞皇、栾城、赵县、深泽、束鹿(现为辛集市)现在隶属石家庄市,隆平(现为隆尧)、柏乡、南宫、宁晋现为邢台市所辖,而冀县(现为冀州市)隶属衡水市,可见当时绝大部分香客来自于冀中南地区。
20世纪30年代后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华北地区陷入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状态,苍岩山进香活动自然也受到影响。据岳永逸在赵县东部地区的调查,一些村落世代相传的苍岩山进香之俗就是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而中断的。
抗日战争期间,苍岩山因为位置偏僻、地势险要而一度成为党的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井陉县政府接管了苍岩山,为破除迷信,山上的和尚被勒令各返原籍、还俗参加生产。虽然山上的和尚被遣散,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冀中南地区“行好的”前往苍岩山进香的习俗不仅得以恢复,而且随着社会重新趋于安定而有所发展。1957年农历三月进香季节,井陉县专门抽调了文化馆、公安局和妇幼保健站等部门的8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前往苍岩山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事后,该工作组报告说:“今年三月庙会仅据20天不完全统计,到苍岩山来的群众有邢台、德州、阳泉、石家庄四个市和赞皇、井陉、元氏、隆平、柏乡、平山、正定、昔阳、赵县、临城、高邑、建屏、宁晋、和顺、藁城、栾城、获鹿、安平、内邱、庆平、滦县、辽县等25个县共有两万多人,三月十五一天将近一万人……而绝大多数的群众是为了烧香拜佛祈福免灾,日夜行程,走得筋疲力尽。”
20世纪60年代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随着反封建迷信政策的收紧,在冀中南地区,“行好的”一切公开的信仰生活都被禁止,相应地,前往苍岩山进香的习俗也中断了。
改革开放之后,在民间信仰复兴的大背景之下,苍岩山进香习俗也复兴了。直到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冀中南地区的“行好的”还会成群结对前往苍岩山进香。表1是2010年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四的香客人数统计,可以看出,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前往苍岩山进香的香客超过10万人,这表明苍岩山进香之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仅得以复兴,而且更加繁盛。
表1 2010年苍岩山香客统计
当前,冀中南地区的“行好的”前往苍岩山进香的模式与过去基本相同,最大的变化是交通条件的改善。现在,各村的“行好的”都会包车前往苍岩山,一般第一天下午或晚上出发,第二天天明就能到达。完成各项进香活动后,当天还能返回,从而无需再经受数日乃至十数日的长途跋涉之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