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华智亚]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
——冀中南地区苍岩山进香习俗研究
  作者:华智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06 | 点击数:16901
 

摘要:冀中南民间多供奉女神三皇姑并定期前往苍岩山朝拜,此习俗至迟在清代后期已经形成,至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兴起。当前,信众前往苍岩山进香不仅是为了“祈福祛灾保平安”,更是为了完成“求子”“还娃娃”和“报死亡”等人生仪礼。由于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仪礼都与三皇姑及苍岩山紧密相连,朝山进香并正确地施行这些仪礼就成为一种对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正是这种义务性使得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下依然得以维系和传承。

关键词:朝山进香;家庭义务;人生仪礼;苍岩山;三皇姑


一、引言

  “朝山进香”是广布于中国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是指信仰某一神灵的人们经过长途旅行前往某一神圣的地点(通常为某座山)朝拜神灵、焚香致敬的活动,有时又简称为“朝香”或“朝山”。与在家庭祭坛前或社区庙宇中烧香拜神不同,朝山进香强调携带香纸供品经过长途旅行后再祭拜神灵。虽然一些学者提醒我们注意中西文化的差异,但就对“神圣旅程”的强调这一点而言,中国民间的“朝山进香”与世界主要宗教中广泛存在的“朝圣”(pilgrimage)现象存在着众多共通之处。

  根据韩书瑞(Susan Naquin)和于君方(Chün-fang Yü)的推测,中国大规模的朝山进香大概是在公元8世纪至12世纪随着本土宗教思想与佛教信仰的互动交融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降,朝山进香已成为神州大地上的寻常景象,一个明显的证据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山岭(如泰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武当山、妙峰山,等等)在这一时期已成为人们进香的目的地和朝拜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很多地区,有组织的朝山进香已成为传承既久的习俗,人们世世代代在特定的时间前往特定的地点去朝拜特定的神灵。

  虽然都是对神灵的祭祀和膜拜行为,但与在家烧香拜神相比,朝山进香因需要经过长途旅行而成本较高。这也是传统中国很多官员和儒家精英视朝山进香为“陋俗”的重要原因。例如,乾隆初年,河南按察使沈起元就在一份奏折中批评道:“而民间尚有不自务本,不肯惜费,如越省进香一事,诚豫省之陋习,而亦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等省之通弊也。”

  虽然屡遭禁止,但中国各地的朝山进香之俗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甚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三十年的反封建迷信运动,一些地方的朝山进香之俗还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复兴。面对这一现实,人们不禁会问:信仰者为何会长途跋涉年复一年地去朝山进香?事实上,这也是这一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此,不少研究者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通过对明清时期武当山香客的分析,梅莉认为:祈福还愿、求子求寿、游览风光是香客们前往武当山的主要动机。对于前往泰山朝山进香的信仰者,王均霞则含蓄地写道:“在这些香客中,又以农村中老年女性居多。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等这样一些特殊的日子,她们从四面八方涌入泰山庙宇中,烧香拜佛,祈求平安顺利,非常虔诚。”类似地,在讨论中国文化中“朝山进香”与基督教传统中“朝圣”(pilgrimage)的区别时,王铭铭强调:中国的“香客”绝不是走进山里去“反省”他们在日常社会结构中的生活,他们经过长途跋涉走进神灵栖居的山中,是为了从高高在上的神灵那里得到赐福和善报。

  不难发现,这些研究都强调了功利性目标对香客们朝山进香的拉动作用,这就如梅莉所言:“简单而常难以满足的欲望,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实际利益成为中国民众接近宗教、崇拜鬼神仙佛、朝山进香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的。”这种分析能够有效揭示香客们朝山进香活动的原动力,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却可能因为剥离了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忽略特定香客与特定进香目的地之间的多样化联系。

  本文根据在冀中南地区所进行的田野调查,对该地区信奉民间信仰的居民——“行好的”——前往苍岩山朝山进香的习俗进行深入考察,通过探讨信徒的生命历程、人生仪礼与朝山进香习俗之间的关联来回答“冀中南地区的‘行好的’为什么去苍岩山朝山进香”这一问题,并尝试从家庭义务的角度来理解苍岩山进香习俗在当代的复兴、维系和传承问题。

二、冀中南地区的“行好的”与三皇姑信仰

  明清以来,横跨当今河北省石家庄、邢台两地以及邻近的邯郸、衡水部分区域的冀中南平原地区一直是多元宗教信仰并存共生之地。由于不同信仰群体之间或隐或显的冲突与张力,当前,冀中南地区信奉和践行传统民间信仰的居民有着较强的身份感和群体认同,这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往往自称为同时也被其他人称之为“行好的”。“行好的”一词字面的意思是“做好事的人”或“行善的人”,但实际上这一称呼凝结了冀中南地区民间信仰独特的发展历史并标识出当地民间信仰信奉者与佛教、天主教等制度化宗教信徒之间的边界。

  与中国其它地区一样,冀中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神殿中也供奉着多样化的神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刘晓春]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
下一条: ·[郑土有]三种力量的互动:中国农民画艺术的生成机制
   相关链接
·[扎西卓玛]礼物与仪礼·[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鞠熙]游观入道:作为自我修行的女性朝山·[王丹]生活歌唱与仪式表征: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研究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
·[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孟令法]人生仪礼的口头演述和图像描绘·[陈玉平]越过生命的“关口”
·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陶立璠]中国的成人礼与生命价值观
·[孙英芳]从传统庙会到新兴人生仪礼·[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
·[滕光耀]发自肺腑的生离死别之歌·[王逍]人生仪礼展演与集体记忆强化——以畲族“做表姐”斗歌习俗为例
·[李佳霖]近现代婚礼的变迁·[吴飞]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