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磊]电影院与民国时期青岛的都市民俗
  作者:刘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30 | 点击数:11939
 

  3.城市文化中的市民观影行为

  青岛的“地方感”不仅在于它是一个殖民城市、移民城市、新兴城市,它还是一个季节性旅游城市,“春季赏花”、“夏季洗海澡”俨然已成为近代青岛的都市民俗。春季“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发与衣,何必再去到电影院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青岛影剧院工作日志》中也多次记载“春天一到,观众就跑到公园去了,影院变得冷冷清清”。在20年代初,青岛各类公园总计达40多座,30年代基本承袭了这种规模,单单市区内就有公园19座,这是上海、天津等城市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一群一群,一批一批,在第一公园穿梭般的过来过去……男人,女人,洋人,华人,熙来攘往,中山公园,竟热闹得和中山市场一样”,可谓“一春情绪为花忙”。除了到公园赏花,到崂山、丹山旅游的人也活跃起来了。在春季,公园、崂山等自然景区吸引走了青岛市本地的观众,加之又缺乏像夏季那么大量的外来消费者,春季成为电影院的淡季。

  青岛的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海水浴场、避暑胜地”。“夏天是青岛的黄金时代,汇泉是夏天青岛的黄金地带”“只待暑天一到,只要是有钱、有闲、有旅行兴趣的人,都会投入青岛的怀里去”。“夏季洗海澡”一方面带动了青岛娱乐文化业的发展,海水浴场附近配套建设了饭店、音乐厅、舞厅、咖啡馆、酒吧、高尔夫球场、体育场、跑马场等等;另一方面也使青岛的娱乐文化业发展受季节性影响,五月底“那专作夏天生意的咖啡馆,酒馆,旅社,饮冰社,也找来油漆匠,扫去灰尘,油饰一新,预备呀,忙碌呀,都红着眼等着那避暑的外国战舰与各处的阔人”,一到夏天“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的人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各地避暑的人也来了。靠海边的房舍就十倍二十倍的房金涨上去。一个个的Bar,生意陡然兴隆了,常是挤满着泥醉的水兵,和白俄的朝鲜的舞女。灯红酒绿,音乐到午夜还兀自演奏不息。”而秋天一到,“也没有了那天天喝醉酒的水兵,街市上便渐渐地冷落起来……应时的舞女也一帮帮地载到了上海去,青岛的繁荣是该蜇栖的时候了呢”。从地理位置来看,电影院在夏季的青岛并不具有优势性。近代青岛最负盛名的海水浴场是当时城市东部的汇泉浴场,其远离闹区的喧嚣,紧邻别墅颐养区,配套娱乐设施健全,与电影院在城市空间分布上并没有交叉性。而靠近电影院分布的栈桥浴场多暗礁、急潮、漩涡,非深悉水性者,多不敢涉足,故人数极少。在各种关于青岛的游记中,“游泳”“咖啡”“可乐”“啤酒”“跳舞”“跑马”都是常提到的字眼,而“影院”却极少见。相比之下,上海、北京的电影院在夏季却打出了“安装冷气机”“售卖冰激凌”的广告,吸引一部分有钱阶级到电影院消暑。可见,“看电影”尽管已成为青岛市民的“摩登追求”,却仍无法替代青岛独特地理优势所带来的市民对自然的亲近,“海水浴场”才是民国时期青岛的城市名片。

  综上所述,由于殖民地经历的特殊环境,电影并非以一种平民式的娱乐方式传入青岛,而是以一种“隔离”的方式,使电影成为殖民者的特权。因此,“看电影”在青岛缺乏大众文化基础,也没有形成类似上海对好莱坞电影鼎力推崇的城市氛围。直到20年代末国产影片涌入青岛,激起市民观影的热情,才促进“看电影”习惯的真正养成。但这种习惯仍受地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季节性”看电影的特色。

三、黑暗中的隐喻:以“对号入座”风波为例

  民国时期对电影院座位的管理与改革最早集中于对“男女分座”还是“男女合座”的争论中。1911年,上海城自治公所颁布《取缔影戏场条例》中规定“男女必须分座”,男女观众从不同入口进场,分座两大排,或者男女观众分坐于楼下楼上。到20年代,京师警察厅《取缔电影园规则致内务部呈》以及江苏淞沪警察厅《取缔影戏园规则之布告》都提到“除包厢之外,均男女分座”,男女同座已可在包厢中实现。1929年青岛政府颁布《关于舞台戏院男女不必分座的训令》,基本实现了男女同座。男女合座的普及也随之为电影院带来“色情化”,尤其是在三四轮影院。其实,早在独立电影院未产生之前,色情化服务已经为电影放映招揽了一定的顾客,像西班牙商人雷玛斯曾选定上海的“青莲阁”作为固定的电影放映场所,而当时光顾青莲阁的人多数是嫖客。20年代济南的电影观众,一是官吏眷属,二是妓女嫖客,“妓女狎客,亦以电影院秩序较好,短时间内不至于生厌也”。又如南京除了几家头轮电影院的观众较为高尚,二三轮以下的小戏院情形比较复杂,“生意浪上的阿姨和舞壳们,她们常常做场外交易做到电影院来”,“一双手搂着女人的腰,一双手在黑暗中摸索着,从大腿顺流而下”“几个大胆的淫娃荡姬,更不客气把一双大腿搁到男人的膝头上,索性把皮鞋和丝袜脱了出来”。对于电影院“色情化”问题,我们也可从社会对待影院女引导员的态度上寻到蛛丝马迹。“海上影院之女职员,皆妙龄佳丽。粉面朱唇,饰以雅洁制服;坦胸露腿惹人神注”。有人戏称她们“看惯鸳鸯已不羞”。有些电影院的女引导员只为楼上头等座的观众服务,也有在一些电影院里,观众可以“请”女引导员观看电影。一些女引导员也因为出入电影院这种“风月场所”,为“娱乐和消遣而服务”,在婚姻上遭到了男方家庭的反对。从青岛方面来看,上平安电影院、映画场、电气馆等电影院主要位于舞厅、妓院分布密集区,从青岛政府三番五次颁布的“不准携带妓女入场的训令”中,也不难看出青岛电影院在市民生活中充当着“风月场”的功能。在报纸登出的观众来信中,总会提到观影最令人讨厌的事之一便是“遇着旁坐的人,唧唧歪歪地谈着情话”,或者女性观众抱怨她们常受到旁座男性的骚扰,许多报纸也刊登了各种各样的漫画来讽刺这一现象。不过封闭幽暗的电影院一方面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人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接受“新思想”的现代青年提供了自由恋爱的场所,如青岛明星电影院在40年代因地处偏僻的海边而成为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寻求静谧的地方。

  如果说电影院色情化所引起的矛盾主要集中于不同市民群体之间,那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再习以为常的“对号入座”却使当时的电影院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市民博弈的空间。1946年,国民党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电影院必须实行对号入座,青岛作为首批执行的城市之一,虽然没有发生上海电影院集体罢市事件,却也遭到了电影院与观众的一致反对,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初,青岛电影院多实行循环放映、随时入场的管理模式,观众看完一遍电影后,如果想再看第二遍仍可以坐在座位上看下一场,或者电影放映到一半时,观众仍可以入场,并在下一场看完前一场没有看的部分。尽管政府在多次颁布的管理电影院规则中提到“每场所售之票亦不得超过座位数目”“不得任意加凳”,但遇到大卖的影片,影院过道上往往站满了人,“空气颇劣,人多则污浊之气难闻”。“分场放映”的实行要早于“对号入座”的规定,1923年《胶澳商埠警察厅管理电影园规则》规定“每晚开演时间不得超过三小时,不准故意延长时刻,其白日开演者得按照三小时间办理”;到1931年《青岛市公安局取缔电影院简则》已修改为开演时“每场影片不得超过三小时,如过长影片中间须休息十分钟以便观客”,影院工作人员利用散场时间清洁卫生、通风散气;而1947年青岛市警察局《关于查各电影院多不遵守警察局前定分场放映办法的训令》中提到“每场连休息时间计内,不得超过两小时半”,但是检查结果仍是多数电影院“连续放映,不分场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管制,情况有所好转,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也制定了明确的《所属各影剧院拟定分场时间报告表》,通常青岛的电影院一天放映三到四场,早场为下午二时,末场为晚八时,正片上映时即停止售票,军人平时优待购票半价,星期日上午十时下午二时免费招待军人。对号入座实施之前,观众在自己购买的等级座位之内可以任意挑选座位,先来观众占据中间位置,后到的观众只能坐在两边甚至墙角,有些电影院内还出现观众用衣帽占座位的情形,后到的观众因为座位的偏僻也经常与引导员发生冲突。可见,电影院内座位秩序的混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张多]遗产化与神话主义
下一条: ·[孙邦金]照明方式的变革与中国传统昼夜时间生活的近代转型
   相关链接
·[师慧]晚清民国的文化娱乐业与江南宣卷的现代发展·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黄艺兰]晚清民国时期伐树遭报故事的“祛魅”与“复魅”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
·[孙芳]清代民国时期春牛图年画的文化艺术解读·[李明洁]从民国《神祠存废标准》看哥伦比亚大学“门神纸马”专藏
·[穆昭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民俗学研究者的文化交往·[法]吕敏 陆康 主编:《香火新缘: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寺庙与市民》
·[龙圣]晚清民国湘西屯政与白帝天王信仰演变·[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张岩 祝鹏程]青岛德式下水道:一则谣言背后的中西想象·在大韩民国召开的非物质遗产委员会会议议程中的歌曲、舞蹈、庆典和传统技能
·[祝鹏程]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
·[王加华]江南与华北面食上的舌尖差异——以清末至民国时期为中心的分析·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赵娜]多元利益群体互动视角下的地权变迁研究·明清民国歌谣与民国旧体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