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记录民俗学的科学要素
民俗是生活传统,是立足于生活基础之上的共享性传统,因此,民俗在流传范围内是可以通约的。记录民俗学要做的是把具有高度同质性传统区域内带有模式化的民俗写清楚、写生动、写出气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以为记录民俗学必须具备以下科学要素:
(一)地方感
记录民俗学的目的就是记录地方民俗传统,将民俗传统的地方性与民俗传统的主体性撰写清楚,从这个角度上说,地方感成为记录民俗学的重要特点。记录民俗学的地方感主要体现在民俗发生、发展的空间感上面。记录民俗学的空间感是实在的、具体的,包含了记录民俗调查、书写文本范围内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并且将民俗空间置放在设定的时间段内,这样,记录民俗学就是地方性的民俗生活志,显示出记录民俗的“唯一性”。
地方背景是记录民俗学中地方感的重要体现,它包括民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只有充分关注地方背景,民俗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要研究背景……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额外的信息……;也是使我们自身拥有……一种途径,能够更深层地洞察……其意义,这比我们对仅仅阅读文本所预期的东西更深刻。[8]
地方感要求我们从调查开始就要去寻找特定地域内民俗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民俗生存和传承的逻辑就是当地人的生活逻辑、历史发展的逻辑。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记录民俗学是没有地方感的,也削减了记录民俗学应有的科学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和书写记录民俗学文本的过程中,尽量充分展现地方的地名、人名和景观。对于调查区域内彰显民俗特点而又体现地方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应给予全面、体统的记录。
记录民俗学在强调地方感的时候,不能仅仅着眼于限定区域内的民俗,要遵循民俗传承、传播特点。因此,在记录民俗学调查、撰写的时候,尽量兼及同类民俗在其他地区的传承,以利于在比较中显现民俗的地方性特点,但是不要延展开来,毕竟民俗跨地区、跨族群的现象太多,如果去调查、描写、记录,就会造成与其他地区记录民俗学重叠现象。
至于新出现的民俗,相当多的是域外民俗,这种民俗需要记录吗?如清同治、光绪年间,西方的马车引进上海,乘车外出兜风成为当时的节日风尚。《上海鳞爪竹枝词》:“虔诚元旦进头香,车马今朝分外忙。南北东西驰骤遍,算来总有喜神方。”[9]沪上农历元旦清晨,上海人一般乘车按照“喜神”方位外出兜风以求吉利。这些鲜活的风俗活动,是地方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要外域民俗能够融入当当地百姓生活之中,就应该记录下来,成为记录民俗学的记录对象和研究对象。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现代社会中的地方性不同于传统社会稳固、明确的地方性,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地方性的模糊就会出现。“什么是地方性?在这个领土边界日益模糊的全球化世界,作为一种生活体验的地方性到底是什么?”[10]91也就是说,今天的记录民俗学单纯把地方社会看作自足的空间的时代逐渐过去了。我们应该从所描述的地方社会中看到地方与其他文化区域的关联。民俗主体不再活跃于单一的地理区域内,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村落的边界,走向更多的、更丰富的地域社会之中。
(二)生活感
记录民俗学书写应该坚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11]的精神,应该充分体现民俗的生活感,记录民俗学书写者应该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要他们去体验和感知民众的生活,从而能够用情感去书写,用生活去书写。
凡所谓传统,大多都是与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连在一起。换句话说,一般所说的传统,不是存在于书本或讲坛之上,而是生存于多数人的具体生活之中。[12]13
民俗是模式化的文化传统,在进行记录民俗的时候,侧重于对民俗模式化及其结构,但是,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模式性,要在模式性基础上充分展现作为生活的民俗及其生活属性的多样性。
记录民俗学要写出生活感,应该立足于民俗调查的地域范围和空间界限。民俗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其传承的时空是各个具体明确的社会,民俗的“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特点,表现出民俗的地方性和时间性。民俗的生活感在时间与空间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
民俗的生活属性离不开民俗主体的身体展示。任何民俗离不开身体,有些以身体动作展示民俗,有的将身体作为民俗表达的辅助,无论哪一种,民俗的身体性成为民俗生活属性的重要内容在记录民俗学中应该得到有效的表达。
作为文化特有种类的身体实践,需要把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结合起来。操演包括在群体全套活动中的动作,不仅让操演者回忆起该群体认为重要的分类系统;它也要求产生习惯记忆。[13]108
习惯是一种知识,是手和身体的记忆;在培养习惯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身体在“理解”。[13]117
记录民俗学在强调口头传承,书写口头传承民俗的同时,不能够忽视民俗在传承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些感受和体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身体,来源于作为身体感知的行动及其背后的心灵。
记录民俗学应该把传统区域里曾经传承过的所有民俗记录下来吗?我以为不然。记录民俗学在资料取舍和内容记述上应该有一个断限问题,这个时间维度就是立足于当下,以当下传承的民俗为延展的核心、为记录的标识。当然我们要判断当代文化哪些是民俗以及哪些不是民俗,这里面有一个比较的视野,此时离不开历时的维度。也就是说,我们在民俗的时间处理上,应该将当下的民俗传统放在民俗历史发展的时间轴上进行考量和鉴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程浩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