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朱佳艺]论民间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
  作者:朱佳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24 | 点击数:8376
 
 
  第二,让民间主体“复活”,需要对它进行“平视”。前文曾经提到,“经典化”实际上是一种看待民间文学的“有偏”视角,“仰视”和“俯视”导致了民间文学一直被误读的宿命。作为研究者,我们在关注民间文学活态主体的时候,一定要在心中树立真诚尊重民众的价值观和研究态度,对民间文学进行“平视”。“平视”是拒绝“仰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二者谁也不高于谁。研究者必须摆脱刻意神化、经典化民间文本内容的倾向,以求“真”的态度寻找民间文学在语境中的真实意义。“平视”也是拒绝“俯视”。研究者要警惕那种把民间文学看作“濒危”、“珍稀”等弱小物种的心态,因为民间文学有其自然的演变过程,它的新陈代谢体现的是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刻意“保护”或“拯救”都是十分可疑的做法。总之,千万不要认为民众弱小到需要官方和精英来“代言”,也不必认为民众强大到需要官方和精英来“讨好”,民众完全可以自己代表自己,研究者要做的只是“平视”他们的声音。这意味着学者要放下自居的“身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民众和他们创作的民间文学。毕竟一切的“官方”和“知识精英”也是民众的一部分,平视所谓的“他者”,其实就是平视我们自身。
 
  第三,让民间主体“复活”,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经典化”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矛盾,尽管今天的官方和精英知识分子还在通过申请“非遗”等活动不断建构新的经典,但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清楚,努力“有为”于民间文学的种种冲动和行动,未必是对民间文学及其主体最好的尊重。有时候,放下“有为”的诉求,尝试“有所不为”,才能还民间文学以自然存在的空间。“有所不为”体现于放弃对“经典化”的刻意追求,实现“去经典化”。在这一点上,当今的互联网或许能在实践层面上给我们一个参考。网络是一个众声喧哗的语境,在其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声,并且不必受到特别强势的管理和约束。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存在和生长的方式,或许能为民间文学的“去经典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有所不为”也需要知识分子秉持“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学术态度。面对生生不息的民间文学,知识分子不必用符合主流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来评判,只需平等看待即可。因为“评判”行为永远是主观的,“标准”是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更迭的。然而,真实存在的民间永远处于“他者”的地位,它甘居于此。知识分子要做的是客观地认识它,而不是主观地评价甚至干涉它。所以,为了让民间文学这颗种子重新“复活”,我们必须呼吁理性看待当代以申请“非遗”为代表的民间文学经典化热潮,并“有所不为”地对待田野中活态的民间文学,让它重新回到作为“他者”的自足地位,在古老的大地上焕发出新的憧憬和生机。
 
  (原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05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岳永逸]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
下一条: ·[岳永逸]孙末楠的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相关链接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杨雨彤 胡燕]金陵茶文化聚落的活态传承探析·[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关伟铭 关志和]“同源异脉”潜移物化传承活态文化遗产
·[高晓芳]流域文化生态视域下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实践路向探赜·[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常国毅 马知遥]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