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曲艺传承中,说书研究得到很大的关注。民俗学、俗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都围绕着民间讲唱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成果,主要有以下特点:
摘要:艺术性与神圣性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说唱曲艺传承的重要原因。太行山说书人通过一系列神圣性要素的构建,长期保持了说唱行业紧密的内部传承关系,并通过旧时的妙庄王、三皇等信仰,强化了艺人间的身份认同与行业规矩,绵延着盲艺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和文化感受。“神书”介于民间仪式生活和鼓书说唱之间,是传统时期和当下都非常有市场的说唱曲艺形式。太行山说书人在仪式信仰、礼俗生活,以及代际传承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互动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太行山;说书;民俗;神书
作者简介:卫才华,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0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行山说书人的生活史与礼俗社会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5BSH006)的阶段性成果。
在长期曲艺传承中,说书研究得到很大的关注。民俗学、俗文学、历史学、音乐学、社会学等各学科,都围绕着民间讲唱的方方面面,做出了很有意义的成果,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从文学史层面,以讲唱文学为焦点,探讨说书与俗文学的生成机制。这些研究关注唐宋至元明清话本小说,特别是话本与历史演义小说、公案侠义小说之间的文体生成关系,也涉及鼓词、扬州评话、苏州弹词、敦煌变文、民间宝卷等不同俗文学体裁的研究。(二)从曲艺艺术层面,着力于对说唱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唱腔唱词等资料的搜集和记录。这些研究充分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音乐、曲谱和唱词,较少梳理艺人与民俗生活的关系。(三)从社会史、文化史层面,将说书作为特殊的文艺活动,剖析说书背后宏大的历史特征和社会文化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民间说唱曲艺等进行调查,更加重视对音乐人与社会史关系的探究。如对河南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的调研也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
综合来看,这些研究深度探析了说唱曲艺丰富的人文内涵,但总体上忽视了对当下说书人仪式参与、信仰传说等生活特征的关注。另外,现在对说书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陕北、河南、山东等地。太行山一带丰富活泼的说唱传统和艺人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这里的太行山说书人以晋东南泽州、阳城、沁水、陵川、高平等地为主要范围,这些说书人以盲艺人居多,常年在一些以说书艺人为骨干的小型说唱团、歌舞团、八音乐团活动演出。具体调研中,我们不单以鼓书、钢板书、三弦书、四弦书、道情、琴书等曲种门类作区别,而是以说书人为核心,因为他们往往精通多种说唱艺术,很难用艺术类别来区分,所以这里用“说书人”为主要概念。说书人是一个以说唱谋生的、师承谱系非常清晰的艺人群体。在太行山区村庄里,说书人大都是男性盲艺人,为了谋生,多从事曲艺说唱,常常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说书人有时被尊称为“说书先生”,有时候叫“瞎子说书”,他们自称为“说书的”,其他乐器伴奏艺人被称为“弦师”“琴师”“弹弦的”。这里统称为“说书人”,既包括明眼人,也包括盲艺人。
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说书人说唱曲艺的艺术特点,比如“神书”“口愿书”等特殊的文艺形式,既具有艺术表现特质,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现象。“神圣性”源于宗教学、哲学的分析范畴,涉及信仰神圣与世俗的精神追求问题,借用此概念,这里特指说书人区别于一般艺术所突出的文化感和仪式感,这种精神特质的延续,增强了说书人群体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德国哲学家、现代哲学人类学创始人之一舍勒说:“在神身上,人描述了自己。”因为,“人的生成与神的生成从一开始就是互为依存的”。艺术或文化中所陈述的神圣性这一事实表明,神性之于人性乃是一种生存价值论的设定或象征。这一设定或象征标识出人之存在的全部可能性和丰富性。艺术与宗教的文化哲学启发我们,人需要神圣性与艺术性的语境,来思考一种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的生存哲理。这里集中讨论太行山说书人曲艺讲唱中“神圣性”的构建,思考这一传统如何为说书人这样一个充满苦难的艺人群体,找到文化传承的依据和意义。正是这种千百年的传唱,让这样的曲艺人扎根太行,并在政府公共文化建设和乡村民俗生活中,找到合理传承的路径。这种充满智慧的传承经验,是值得尊重和反思的。其中讲述的“神圣性”,让人们愿意以民俗的态度沿袭自己生活的过去和当下,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传统,因此神圣性使得说书人涉及更为广泛的礼俗生活,极富生命力,它与仪式的“生活审美”相连,与日常生活中“非常”意义的价值表述,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需要认真辨析说书人何以具有“神圣性”讲述传统,它通过哪些具体的仪式细节、历史讲述,根植于民众生活中,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一部分。
一、说书源起的神圣性:妙庄王、三皇会与东方朔
说书源起的神圣性,讨论说书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讲?这种追溯反映了历史进程中说书人话语的深刻变迁。太行山区泽州四弦书的起源据说和妙庄王有关。妙庄王,也叫苗庄王,从戏文《三皇姑出家》看,苗庄王应该指的是妙庄王,和观音信仰相关。泽州四弦书艺人认为祖辈传下的敬书主要是敬庄王爷。据老艺人讲,妙庄王有三个女儿,三女儿书清是位盲人,庄王会拉弦,不仅教女儿拉弦还gei女儿做腿板。所以,说书人供的是书清娘娘,由于她是庄王的三女儿,所以也叫书清皇姑。通过故事情节看,“书清皇姑”的三女儿形象应该就是戏文中的“三皇姑”。
民间传说都有大香山三皇姑出家的故事,三皇姑就是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后来成为民间崇祀的观音。三皇姑出家和前面泽州四弦书艺人所讲的书清皇姑的故事,情节相似。说明了庄王和妙善传说以及鼓书说唱的内在关联。三皇姑就是观音,相关的故事在各类剧种中都有,有的叫《观音得道》《观音》,豫剧中又称为《大香山》。《搜神记》中视观音为神。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命暂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尔时道成。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此记表明,当时的中原人士已把观音神化,而且有头有尾的编成故事广传民间。
唐宋佛教变文流行,普明禅师创作了《香山宝卷》,记录观音香山成道的故事。到明清时期,众多的观音戏中,影响较大的是陕西人罗茂登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撰写的《香山记》传奇。戏文中故事情节与《搜神记》的记载十分相似。泽州四弦书所讲的三皇姑源自于观音妙善的相关传说。说书人将其改编传唱,巧妙地加入三皇姑的盲人形象和庄王制下四弦、腿板的情节,并作为行业神供祀,其核心是观音信仰的俗讲。调查看,鼓书书源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供的是妙庄王,北派敬的是三皇爷。由此看,同处晋东南太行山区,泽州四弦书艺人继承的是南派说书传统,与妙庄王相关,泽州鼓书艺人则属于北派传统,供祀三皇爷,相比而言,泽州四弦书的戏剧味道更浓。那么三皇姑和庄王究竟是谁呢?民俗学者发现:
在华北,有千年流传的女神三皇姑传说盛行不衰。这位女神的身份,以隋文帝女妙阳公主、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千手千眼佛三说最具代表。在碑志等地方文献中,隋文帝女和南阳公主说居于主流;在民众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千手佛的传说流传更广。地方正史中以南阳公主说最为普遍。根据历史记载,南阳公主因国破家亡、儿子被杀等一系列变故,遂有出家之念。南阳公主之所以能够列入《列女传》,也是因为她刚烈节义。这一出家过程虽符合正统的儒家思想,但并不是民间最为流传的说法。在口头传统中,三皇姑是千手千眼菩萨的说法广为传布。华北信众一般认为千手千眼菩萨原为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而妙庄王所处的时代,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不可考,有的说春秋时期,有的说是北周,有的认为就是隋朝。由此可知,庄王所指代的国君形象可能是南阳公主的父亲隋炀帝,抑或就是佛教中一个虚拟的帝王身份。
无论是正史中的君王,还是佛教中虚拟的菩萨,三皇姑形象的寻检,对于说书人历史传承的把握非常有意义。还有故事认为鼓书源起与三皇、孔子、庄王有关。据说孔夫子周游列国,孔子把三皇所授的三弦拿给周庄王看,认为三皇乐器可以奏唱歌曲教化民众。庄王深受感动,舍弃王位,自制三弦唱大鼓说教,遂成为南派三弦祖师爷。此外,1987年上海采录的民间故事《说书人的祖师爷》,讲到李庄王传下“锣鼓书”,通过说故事教育人们,成为“大书”。皇后娘娘也讲故事,不用锣鼓也不唱,后来称“娘娘书”或“小书”,就是评话书。这不仅说明南派三弦以庄王为祖师爷,而且以故事化的方式再次表现了“君王与百姓之间的教化关系”南派三弦比北派要短,不够三尺三,最长不过三尺,因为这不是三皇亲自所授的,所以要短三寸多。有的在三弦上还刻有“教化四方”的字样。不论是南派北派对弹弦的师傅来说都非常尊敬,称为“先生”。因为这个三弦是孔夫子传下的,所以到今天南派传下来的鼓书老段子还有周庄王的这段故事,过去老艺人都说周庄王击鼓化民,还有人讲苗庄王击鼓化民,究竟是周庄王还是苗庄王说法不一。据说醒木就是周庄王传下的,醒木醒人耳目,艺人说:“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龙虎,我辈上场用,其名曰醒木”。霍州三弦书艺人使用的醒木为枣木雕成的坐猴形状。据艺人讲,镇物是师傅传下来的,坐猴的造型喻意为“齐天大圣”,能够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在家户请书还愿时,都会先把它放到书桌前,才开始演唱(参见照片1)。
照片1:霍州三弦书艺人使用的坐猴形醒木
沁州三弦书中有《妙庄访贤》的书词,叙述的更为详细:
昔日里有个妙庄王,他生下三个女娥皇。大姐妙音天生俊,二姐妙玉也俊装。小三妙善人才好,如同仙女降下凡。大姐在朝阁招驸马,二姐许配状元郎。就数三姐人才好,修行学好入山岗。妙善主修行在香山寺,家撇下庄王不安康。一日想起三女子,一心访贤出朝纲。正行走在中途路,又遇见孔圣人周游列国转回乡。庄王曰:“先敬有礼拜孔子”,孔子曰:“后敬依礼拜庄王”。庄王曰:动问孔子你往何处?孔子曰:周游列国转回乡。庄王曰:你周游列国凭何艺?孔子曰:凭的道德和文章。庄王曰:你书留可有行多少?什么人家当头行。孔子曰:书留七十单二行,务农受苦当头行。庄王曰:有目人士农工商都能干,无目人该留在哪一行?孔子曰:虽然瞽者目不能识,他也能怀抱三弦串四方。一架三弦赐予他,四圪垯快板磨个光。一来叫顾身和口,二来叫讲述今古劝善良。庄王曰:三弦上边几个字?几个阴来几个阳?孔子曰:三弦上边是九个字,四个阴,五个阳。若问此字怎样翻?五六凡工尺乙合四上。妙庄王听了孔子训,不访贤女回朝纲,把三弦快板都置下,惊堂木磨了个光又光。三六九日王登殿,满朝文武站两厢。朝纲有事他不理,弹动三弦开了腔。王今日不谈别的事,为书者传艺走四方。让他们带着三弦走天下,讲说今古劝善良。说的是仁义礼智信,道的是三纲并五常。说书人本是庄王他留下,传于弟子串八方。这本是庄王访贤遇孔子,以理教化传世上。这本是庄王访贤一古段,流芳世上万古扬。
山西武乡瞽儿腔老艺人有从祖辈传下来《孔子分行》的传统小段:“庄王问:“三皇济世万物昌,你给百家分行当,七十二行安排遍,无目之人分哪厢。”孔子答:“无目之人最恓惶,可背三弦走四方。赏给书板整四块,再赏一块做惊堂。”“三弦上边几个字”“九个字里分阴阳”“谁为盲瞽老师祖?”“盲瞽祖师苗庄王。”庄王听了孔子话,回宫开设盲人堂。从此盲人有活法,四海之内为书场。一般认为,“苗庄王是本地的一个君王”这一说法,与梨花大鼓流传始祖为“庄王”的说法基本一致,都是指“周庄王”而言。盲艺人的这类故事,表明在很久以前,这个群体就考虑过自己的生存方式,依靠自己的口和手,背上乐器奔走四方说唱。
在太行山说书艺人中也有三弦书的历史。据说古时人皇有一个儿子是盲人,非常担忧。天皇建议每人给盲人一根弦,用来弹唱生活,于是天皇给了一根老弦,地皇给了一根二弦,人皇给了一根子弦,于是制成了三弦,供盲艺人弹唱。还有关于“甩板来历的传说”,说书人绑在左小腿上说唱时打击节奏的甩板,也称阴阳板。沁州三弦书老艺人相传,此板是“三皇爷”所赐。传说三皇爷最爱说书、唱戏、玩灯、打秋千。他有七块阴阳板,将四块分给说书人,其余三块分给唱戏的和板鼓相配,称为“挂板”。
至于说书人和孔子儒家思想融汇的历史,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理解的是三弦书重要的人文意义是“讲说今古劝善良”。这种道德劝化,应该是“三皇”与孔子传说相结合的重要动因。盲人说书的民间曲艺发展史表明,到元明时期,圣恩堂(清代叫“养济院”)收容流浪艺人、乞丐、盲人,传唱道情、莲花落等故事,一些算卦的盲艺人,精通乐器和风水知识,也通过说书演唱谋生,逐步将当地小调和戏曲结合,演变为一些板腔体的说书形式,并逐步定型。清黄士珣《北隅掌录》卷上“养济院”记载:“院中瞽者,悉皆为三弦,唱南词(弹词)沿街觅食,谓之排门儿。按《西湖志余》: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清《陕州志》卷二“病旅寓·瞽目堂”载:“乾隆七年十月间奉……政书中收养病旅教育瞽童诸事,堪可效法今捐银五十两,……善良名人贾质等董理,收养病旅,扶病而来医痊而去,所费药资饭食按季分发。又设立瞽目堂于城隍庙东,延请瞽师一名,每月给工银二两,撰成劝世良言数十篇,令瞽师在堂教习瞽童歌词,兼授星卜。可见历史时期官府就组织管理盲艺人,令其传播教化,说书劝世。那么宣扬孔孟的道德教育,很可能是盲艺人说书重要的文化依据。据关意宁的研究发现,陕北说书的艺人将自己的身份期望为出身地位崇高,或有别于常人,但意外遭难才成为说书艺人,这显示出艺人对自己身份定位上的矛盾,即出身高贵、地位低下。艺人为百姓尊重,但生活水平却相对较低,在旧时艺人大多是以半乞讨的方式谋生的,说书艺人认为自己跟神鬼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具有举行信仰性仪式的能力。因而在传说中,多数艺人乐于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皇子,或文曲星下凡的状元。由此,三皇、庄王、孔子、盲艺人融合在一起的故事情节是有共通的文化渊源的,盲艺人或许有意建构孔子、三皇与艺人群体的独特关系,营造讲唱艺术的庄严性和权威性,强化盲艺人说唱是一种潜在的帝王宣教传统,讲述艺人生活的不平凡,通过神秘的鼓书说唱和仪式参与,展现出艺人群体独特的民俗互动能力。
俗话讲唱戏的供的是高郎爷,说书人供的是妙庄王。从太行山说书人调研情况看,泽州四弦书属于南派书词,以妙庄王为祖师爷,太行山区大部分鼓书艺人则属于北派,所供的行业神俗称“三皇爷”,也有的叫“三皇圣母”,因此还形成了广泛的说书艺人的行会组织“三皇会”。关于三皇,各地不同,基本上都分为天皇、地皇、人皇,一般是指“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高平鼓书艺人则称三皇为“轩辕上帝、神农炎帝、伏羲皇帝”。潞安三皇会中的三皇是指“天皇玉皇大帝、地皇武帝老阎君、人皇三教佛祖爷”。沁水县三皇会供奉的是天皇玉皇大帝、地皇地下阎罗君王、人皇是当朝天子。一般来讲以“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为盲人说书行业神的比较多。
旧时晋东南太行山沿线几乎各县都有“三皇会”,会期为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沁县、武乡、沁源三县因为同属沁州管辖,同为三弦伴奏,所唱曲调相同,所以把三县的三皇会统称为“老州会”。据说老州会始于清顺治十年(1653),老州会的三皇会日期在五月端午。
三皇会按地域和艺人活动范围划分,旧时武乡县有东西皇会,沁县有南北皇会,襄垣有东、南、西、北小北诸皇会。据老艺人回忆:清乾隆三年,潞安府的路占元(以说唱鼓书驰名上党)、董祥五(以算卦闻名太行)二人召集上党八县,即襄垣、壶关、屯留、长子、平顺、黎城、长治、潞城四十七个皇会的133个盲人成立盲人队,后易名为三皇总会,举吴、董为正副会首,下选八县四十七个皇会负责人为分会会长。之前说唱技艺高强的盲艺人,常年有邀请者,特别是家户要请书的“神书”,车接车送,赠米赠面,生活有保障,而艺低的盲艺人,有的只会吹吹打打,经常挨饿受冻,这些穷艺人每到一村,常到财主家户门前强行演唱,藉以解决吃饭和住宿困难。据说在道光年间,武乡县有一组盲艺人,在端午节这天,赶到寨坪村一家姓张的财主门前说唱,结束后张家并不招待茶饭,盲人们与他争吵起来,张财主令手下人强撵盲人离村,被欺辱的盲艺人上告于三皇会。会首查明事实后,发出鸡毛信,召集盲艺人设坛抽签,抽到红签者生,抽到黑签者死,然后约定日期,齐集于张财主家,砸门拆炕,摔盆打碗,最后抽到黑签者在张家大门上投环自尽。百十名盲艺人群集县衙告状,经乡绅说情,县官公断,出抚恤费赔偿盲艺人的误工损失,并招待闹事的全体盲艺人好吃好喝,才算了事。
三皇会诸分会,传统为一年一次大集中。会址不定,凡在会者轮流接会,接会者家住哪里,就在哪里开会。开会日期各分会不一。但各皇会会期历年固定。如襄垣是农历五月初五,武乡县是三月初三。皇会期到,所有在会盲人自带行李,粮食(米麦各五升),在头年指定的地址集拢。皇会期间,会首或掌教是由上年公众推选的,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在新的掌教未选出前,一年一度的皇会仍由原选出的掌教和副官主持。老百姓称“瞎官”,大都由有威望的师傅担任,另有掌教指定的两名礼生,一个总管,负责后勤事务和六个头目,衙役头目只管站堂,掌刑襄助其事。会期一般为三天,要办三件大事,即审案、考试、说书。十大行规宣读完毕,人员到齐,诵冠文“盘古开天辟地,三皇治世安民”云云,接着唱十大会规:一不可扰行乱利,二不可行恨行人,三不可错行偏路,四不可仗瞽行凶,五不可私传流星,六不可盗物藏身,七不可爱财见小,八不可背师忘情,九不可不走正路,十不可无浅无深。违者,奉命重责四十不容。正副掌教入场后,全体肃立,向三皇爷行香,行香毕,入座。
然后掌教升堂,头戴七品顶戴,公案后设太师椅,掌教坐稳后,礼生先站左右,肩下排站六名头目,其余与会盲人肩挨肩排齐,手持燃香,静听掌教审理公案。一是问有无违反行规,是否将算命的诀窍告知外人。二是有无外界欺辱,然后决定如何斗争。第二件大事是考试,主要由师傅考核徒弟的算卦本领,按成绩排出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并分别给徒弟带脐儿的挂锣、平面锣、挂板,以区别等级。还有一项就是比赛说唱技巧,这是皇会期间最红火热闹的活动,期间说唱一概免费。最后师傅领本门弟子拜见各门师长,以求同行们的照应,皇会临终推选下年度皇会的掌教,确定下届接会者等有关事项。当时的三皇会有严格的行业规矩,管理说书艺人群体。如:
武乡县引路人李老汉,状告会员李四孩在沁源县行书入户吃饭开风门时,误撞李四孩,四孩不容分辩将老汉推下台阶碰伤。“三皇会”会评断认为:李四孩不问青红皂白,仗势行凶,违犯了会规,应罚李四孩大洋三元,或打三百小板,任其选择。李四孩认罚出洋元了事。
再如有人告会中人陈光宇在乡间偷了户家一条裤子,陈光宇承认确有此事,但那是三年前办的。“三皇会”会评断认为:不管时间多长,凡入会以后办的坏事,只要有人揭发,就必须依照会规论处。陈犯盗物藏身之规,应罚大洋两元或打小板二百个。陈因没钱,甘愿挨打,以遵会规。
每逢会期,盲人聚在一起祭祀“三皇”。翼城县的三皇会清嘉庆年间在泰山庙成立,祭祀时要把三弦琴(每根弦代表一皇)置放在供桌上,以示敬三皇。关于三皇会与盲艺人的关系,大多是口传历史。近些年在山东文登发现的清代民间文献《三皇遗训》,为我们考察三皇会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线索。
正文第一行题曰“三皇遗训”。其内容第一部分,先简述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治历纪、构巢居、食草木等开拓事迹;次讲述三皇即伏羲、黄帝、神农掌天地,以及五帝即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画八卦以辨阴阳、造书契代结绳之政、尝百草、植五谷教民稼穑、造舟楫以济不通、盖房舍以御风雨、造冠冕而制衣裳等历史功绩;次讲述文王作《周易》六十四卦、周公作彖辞、孔子演《文言》、老氏论旨意等文化贡献。
自“亘古三代”至“习礼仪之文”为第二部分。依次讲述“卖卜为生”之瞽者,有“天资惟善、心地忠诚”者,但也有“性禀愚顽、故违圣教者”。为防后者“积恶大,无由而治”,所以应遵从“汉子房公”所立规矩,集合瞽者,讲述三皇,温习历史;分齿序位,上行下效;道德超众者立为社官,违反会律者依规责罚;从而组成“庶同一家”的瞽者会社,以图改变瞽者的社会地位。
自“每年三月三”至“凡丧亡事父母整赠重有丧者半之”为第三部分,讲社规、社法。其主要内容有二;其一,讲社官并职役人员的任职条件,主要侧重于道德和能力建设;其二,讲社规会律内容与处罚规则。
本文以下自“唐贞观三年清渎收执”至结尾,记《三皇遗训》原持有人姓名及历次抄录时间和主持抄录人的姓名。
文章认为自上古至中古,瞽者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由持琴瑟陪王者祭祀的社会上层,降为持琴行乞的社会下层。瞽者的经济来源随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而失去保障,于是沦落为靠讲唱谋生的底层人群。《三皇遗训》记载从“汉子房公”起,就曾“奏准汉高圣上”,使“皇帝救诏颁行天下府州县诸司衙门”,让天下“诸术艺人供养三皇,聚集会社,谈论阴阳之机、吉凶消长之理”,让天下瞽者遵守会律。这从民间传承的角度反映了汉时就已有瞽者讲述三皇的规矩,至唐代仍然有明确的瞽者会社的传统,并且有详细的结社规约和内容,其中的“十件”与三皇会的十条规矩很相似,从这点来看,我们能够看出太行盲艺人三皇会组织的历史,或许与这种汉唐以来就有的瞽者会社有重要的内在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盲艺人不仅敬三皇,而且还和东方朔有关。山西高平鼓书艺人巩元儿讲了一则东方朔传盲人算卦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地方的人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要放火烧这个城市。东方朔算出来这个城市要失火,为了破火灾,让老百姓正月十五都挂上灯,玉皇大帝在当天派太白金星视察,从天上看那个城市一片火海,以为失火了,事后才知道是东方朔出招解救。玉皇大帝很生气,派一只大鸟,去啄他的眼,东方朔也算出来了,就叫来个盲人,让盲人帮着看卦摊,鸟过来看见盲人已经是没有眼了,就走了,东方朔为了感谢盲人,就把算卦的本领传给他了,后来东方朔就成了算卦的祖师爷了。
现在山西很少见到盲艺人和东方朔信仰的历史遗迹,在新绛县三皇会盲艺人除了供奉三皇,还尊东方朔为师祖,设牌位祭奉。山东一些地区现在仍然还留有东方朔庙宇,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有盲艺人占卜聚会,举行祭祀。传说山东胶东大鼓书的祖师爷就是东方朔。他足智多谋,精通打卦占卜,皇帝让他教四个盲人学算命,大徒弟很用心,成了算命先生,二徒弟较差,学得不太好,东方朔便教他说大鼓书,三徒弟更差,东方朔说,你去学推磨吧,四徒弟最差,什么也不会,东方朔便说给你两把刀你去“叫街”吧。东方朔也成为盲人崇拜的行业神,“最为人们熟悉的传说是‘东方朔是算命瞎子的祖师爷’。”东方朔传给盲艺人独特算卦手艺,让残疾人有生存的技艺,所以被称作“算卦人”的祖师爷。而三皇会和盲艺人的联系则突出三弦乐器与鼓书说唱的由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