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华文]衰落与复兴:黄大仙信仰历程
——以金华黄大仙信仰演变为例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4 | 点击数:7186
 

  赤松涧是金华山中的一条山涧,因游历到此而生发出许多感慨,原因是黄大仙遗留的相关遗迹。沈约是希望自己像黄大仙一样能够羽化成仙,随心山林,这种理想也得到了其他文人或特殊人物的推崇,如李白、曹唐、贯休、苏轼等,他们推动了黄大仙信仰的不断壮大,同时也使民间传说的黄大仙更具有群众基础和生命力。同时,另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修建固定的信仰空间如宫观庙宇等进行崇拜。

  道教特别兴盛时期是在唐宋期间,这是历史的常识了。宋代时金华赤松山有一个道士叫倪守约,他写了一本《赤松山志》,主要叙述的是赤松山的景观文化,尤其记录了赤松宫,当时已经叫宝积观的情况。宝积观“即赤松宫。按观碑,自二皇君因赤松子传授以道而得仙,同邦之人议曰:昔崆峒访道,帝王有顺风之请;濑乡立祠,桑梓置栖神之所,兹为胜地,可得忽乎?遂建赤松宫。真庙大中祥符元年始改今额。宫与卧羊山对,宫前有二派水合为一流,其一自上宵而下,其一自棋盘穿小桃源而下。宫内由左庑而上可问桃源之津;由右庑而入可寻濯缨枕流之胜。又数步,可坐过清亭而观漱玉;绯徊官厅可览骚人胜士之风韻。朝廷所降御书及石刻并诰敕等见奉安于宸翰堂。宫中自冲真董先生立名于东京中太乙而显道振宗,代不乏人;自紫虚黄先生重兴观业,而规矩一新。”说的是黄大仙得道了,乡人应该为他立祠祭祀。为什么?因为古时有广成子,黄帝有顺风膝行请教之事,伍子胥于濑水投金乞食,民众就给他立祠纪念,这些是榜样呀。于是大约在东晋或南北朝时当地人就已经为黄大仙建了赤松宫。到了宋代时,已经非常壮观,香火也非常兴盛,高道辈出。《赤松山志》“二皇君”条说的“自晋而我朝,香火绵滋,敬奉之心,未有涯也”便是写照了。

  明清之后,虽然赤松宫及黄大仙信仰有所弱化,但依然保持着巍峨的建筑,有着相对众多的信众。万历《金华府志》卷二十四“寺观”条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观东有二仙祠,祀黄初平、黄初起。南有卧羊山、炼丹井、太清殿。浚井得铁老君像,相传二黄所事者。昔年宫殿、台亭、廊庑、碑碣、诰敕、御墨及名公钜卿题跋墨迹,为江南道流冠冕。元至正戊戌(公元1358年)我高皇帝(朱元璋)下婺城,驻跸于其观。”此处的昔年不知具体所指,大约应该是宋代前后。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三十二“寺观七”也说,“旧宫殿庭院廊庑甚盛,为江南道宫之冠。”明代时曾复修,说明此前有被毁坏的事实。到咸丰末年,再次毁坏。

  由于社会变迁,黄大仙的信仰虽然处于不断的衰落之中,但即使到1950年代时,赤松宫依然还是非常可观。据原赤松宫道长陈金凤口述,杜寿权整理的《古代江南道宫之冠——赤松宫》一文叙述,陈金凤,本地人。16岁皈依佛教,1942年避难赤松宫,当时的经堂等六间房子在日本人占领时被烧毁,不久原道长胡海牙避战乱还俗,宫务交与陈金凤主持,直到1949年10月离开。期间,陈金凤在抗战后主持修复了部分宫宇。复建后的赤松宫规模,陈金凤是这样描述的:“雄伟的头门朝东,门上面写‘赤松宫’。门内两旁架设大钟、大鼓。大门一进去,有一片2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往前是巍巍的三进大殿:前进并排五间大殿,塑着黄初平、黄初起两仙的神像……中进有3间大殿,无门,供奉着诸仙。前有一小殿,供奉王灵官;大殿左右两边接有厢房各三间。左厢是厨房、膳厅。厨房再进去还有3间平房……后进有门,门额称‘三清宫’。有三间大殿塑有三清神像。居右一间里的塑像是赤松宫首任主持道长明基师父。三清宫两旁各有厢房4间……”整个赤松宫都由围墙圈起,另外还有20亩宫产水稻田。当时的香火也还算兴旺。

  1949年后,金华山供奉黄大仙的赤松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金凤说:“1949年下半年,钟头村农会成立,接管了赤松宫,从此我还俗离宫务农。1950年土改运动中,宫房、田地、财产全部分配给农民。1958年,建造山口冯水库,房屋拆迁他处,宫址淹于库水之下。千年名刹,只存一大钟和部分石碑。”

  社会发展变迁,朝廷改朝换代,有它的必然性,人们无法阻挡。道教的起起落落与黄大仙信仰的起起落落是一致的。但1958年的水库建造,却有它的偶然性,正是这种偶然性,在经历战乱和改朝换代之后本来还有一丝生机的赤松宫和相关的黄大仙信仰,却在水库建造后彻底被人为地淹没。从此很长一段时间,黄大仙信仰由于缺乏必然的信仰支撑物和特殊的空间,悄然地退出金华及周边民众的信仰生活,只有一些零星的传说还在民间传承。

  金华黄大仙信仰兴起的依托是赤松宫的修建——古代乡贤贡献至伟;金华黄大仙信仰的衰落也同样受制于赤松宫的淹毁——今人的一次偶然的水利设施建设。因此,在对待文化的存续和保护方面,细节非常重要。

三、空间再现:政府与民间的合力价值

  改革开放给黄大仙信仰的复兴带来了机遇。这个机遇的源头则在香港黄大仙信仰的兴盛而给金华人民的直接刺激和启示。1980年代中期,金华市政府的代表团到香港访问,直接带回了香港黄大仙信仰的信息,而六十年代之后随着香港经济迅速发展而兴盛的黄大仙信仰,已经成为当时香港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支持。“黄大仙——有求必应”成为全香港人所共识的熟语。大约在1987年,由金华民间文艺协会牵头进行的黄大仙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就已经开始,后来,相关的故事在《婺星》(1988年)中刊出,1990年根据这些传说和会员们搜集的资料撰写了部分研究论文,并于金华的兰溪市召开了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第二年开了第二次学术研讨会,有关论文结集印行。当时在兰溪主政的郑宇民非常支持这一研究,形成了民间与政府的第一次合力,它对黄大仙信仰及其相关知识、文化的宣讲和普及,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从政府到民间主办的学术研讨以及黄大仙文化节,就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或升华。

  民间对于政府的推动以及政府与民间力量的合流,在后来的黄大仙信仰复兴中起了主导作用。主要有三个典型的事例:

  1.赤松宫原址和其上高坡上的二仙殿及赤松道院的复建和新建。1992年开始,在山口冯水库北岸的赤松宫遗址旁重建了二仙殿,奉祀黄初平黄初起二仙。原有大铁钟及供台等遗物,放置于其中,并立“赤松宫遗址”碑。1997年于北坡山上兴建了“赤松道院”,其资金来源基本上为民间募集,现在也是无门票开放。这一工作主要是民间推动,现在也是民间主导。

  2.黄大仙祖宫的新建。1990年代中期,政府为了赤松宫的重建,出资建造了黄大仙祖宫,设计过程本人参与过论证。当时为了纪念黄大仙1668周年诞辰,赶在1996年时完工,并于1996年(道历4693年)9月28(农历丙子八月十六日)举行了开光仪式和纪念典礼。黄大仙祖宫的“祖”字就是为了突出它的最早出处,尤其是对于香港啬色园赤松黄大仙祠而言。祖宫占地7.9公顷,宫殿建筑群占地1.8公顷,海拔562.8米,进深716米,七进布局的祖庭由19处宫楼、阁、台组成。这一工作主要是政府推动,现在则是道教协会主导。

  3.2007年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中,黄大仙的传说被列入“民间文学”类代表作名录,成为国家承认的正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文化。当时之所以申报民间文学类而没有报信俗等民俗类,是因为与信仰相关的民间信仰和庙会等的申报还受到许多思想观念方面的限制。为了黄大仙信仰的传承和保护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当然,黄大仙的传说在金华一带有大量的故事存在,民众认同并讲述这些故事,它从根本上为黄大仙信仰的存续提供了坚实的民间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传说的存在,在祠宇毁坏,信仰活动受到限制的时期,黄大仙信仰及相关的文化要得到传承是不可能的。而传说是民间文化,在解放后的不同时期,基本上没有受到政治方面的限制。这也是黄大仙信仰后来在从香港的影响而重新回归后,迅速在金华得到兴盛的重要基础。当然,黄大仙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后,民众更加确信对于黄大仙的信仰是得到了政府某种层面肯定的,因此,也是政府与民间合力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彦龙]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
下一条: ·[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裘兆远]太湖流域渔民的祖先信仰·[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彭清兰 陈明 谢康达]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