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陈华文]衰落与复兴:黄大仙信仰历程
——以金华黄大仙信仰演变为例
  作者:陈华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4 | 点击数:7182
 

摘要:黄大仙信仰既是道教的,同时也是民间的。它发端于民间传说,却成全于道教信仰;它出现于浙江的金华山,却兴旺于香港的啬色园并由此而传遍五大洲。它在内地,尤其是在浙江金华的兴盛衰落,不仅缘于社会的变革这一主轴发展起伏的必然性,也与时代过程中某个特殊因缘,即所谓的偶然性息息相关。金华黄大仙信仰演变的历程,在个案意义的背后,也折射出共性的特征。

关键词:黄大仙;信仰;历程;演变


  黄大仙的信仰并没有轰轰烈烈的过程,它好像在不经意之间从民间生长出来,然后在不经意之间被葛洪记录;然后默默地进入了道教系统,人们甚至把它与师父等混淆,因为他们都是神仙之流;然后在经历了唐宋发展兴盛之后于明代逐渐衰落;然后又由于特殊的原因和特殊的社会阶段,因香港黄大仙信仰而重构金华黄大仙的信仰并开始重新兴盛。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过程的简单梳理,找到一个信仰个案发展变迁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方家批评。

一、从故事到信仰:源起的突兀性

  黄大仙信仰的源头,从目前可知的最早出处是葛洪记录于《神仙传》的一则关于黄初平的故事。这则故事讲述的是黄初平从十五岁去放羊,一直没有回家。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哥哥(黄初起)一直在寻找他,后来在浙江金华山找到他时,黄初平已经成了有法术的仙人。哥哥于是与弟弟一起修仙,兄弟俩共同得道成仙,并因此影响了许多人修仙得道。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见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黄大仙与其兄弟修道成仙后,有三个异能:叱石成羊、坐在立亡(消失)和日中无影。因为神奇,所以受到民众的崇拜,这本来也是常事,生活中就有。不过他们的持续影响是与道教的提倡和相关信仰空间的建立密不可分。我们知道,葛洪是道家杰出的代表,他的《神仙传》记录了多位神仙的故事,有的是上古的传说人物如彭祖等,有的是历史人物如刘安、张道陵等,但大量的是民间传说人物如黄初平等,把生活中的传说人物与上古传说人物,尤其是历史人物放在一起作为道教中修道成仙的典范,所起的信仰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传说真实被作为历史真实对待,模糊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和差异。民众或信众则将艺术真实当成了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来看待,实现了道教传播和扩大影响的目的。《神仙传》中大量的神仙人物后来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被推崇并被大量的故事所演绎,成为民间影响巨大的仙人或神人,长期受到崇拜,上述原因是最为重要的,而黄大仙仅仅是其中之一。

  通过民间日常方式的修炼就可以成仙,是道教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提倡的一种特殊方式,目的是以此引起平民百姓的关注和加入。《神仙传》中大量民间人物故事的进入就是例证。黄大仙是一位放羊的,非常普通。但却通过自己的修炼和仙师的指点,最后成仙了。故事因为发生在浙江的金华山,当地百姓藉此为他修建道观并进行供奉和崇拜,于是,道教和民间传说相辅相成并最终成为信仰就完成华丽的转身:后来的发展也证明,这种传说而到信仰是非常有效的,它不仅使信仰与神奇的传说结合而使信仰显得非同一般,同时,反过来民间会继续保持这种传说以使信仰的神奇性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这种信仰的源起非常突兀但却也非常自然,而且带着地方民众朴素的感情,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土壤和持续传承的生命力。

二、必然与偶然:社会变迁到庙宇淹毁

  从传说到信仰有其偶然和必然性。偶然是这一传说被葛洪记录并进入道教系统,而必然是一旦进入信仰系统,各种因素就会叠加累积并放大,民众的推波助澜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依托。应该在南北朝时期,金华地方民众感于黄大仙的信仰,修建了祠宇进行祭祀和崇拜,于是就有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凭吊感叹抒发感情。沈约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沈是南北朝时人(公元441-公元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曾任东阳(治在今金华)郡太守。任上时有一次他到赤松山去,就写下了《赤松涧》一诗:

  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

  惟有清涧流,潺湲终不息。

  神丹在滋化,去輧于此陟。

  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

  渴就华池饮,饥向进霞食。

  何时当还来,延伫青岩侧。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孙亮】

上一条: ·[王彦龙]乡民艺术的历史记忆与宗教呈现
下一条: ·[高丙中]妙峰山庙会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表征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杨宇]明清洛阳地区关帝信仰碑刻的生成机制研究·[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宋亦箫 宋博文]三星堆人的雷神信仰·[商梦圆]陕西白水仓颉传说与仓颉信仰的日常表现形式
·[裘兆远]太湖流域渔民的祖先信仰·[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
·[彭清兰]疍民文化的儒释道思想解读及其非遗保护·[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